家在九江④:穿越千年的遗产

南方+ 记者

1

“你可能觉得,九江人多少有点风轻云淡,但实际上我们最深处的性格,比这复杂得多。”

站在桑园围惠民窦遗址上,陈品良仿佛看到了千百年来九江先民并肩抗击水患的身影,“齐头并肩,战天斗地,才是九江人老祖宗的性格。”

外界眼中的桑园围,是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但其对“当事人”来说,桑园围的意义又从来不只是灌溉。

“沧海桑田”,应该是一个专属于九江人的词汇。

一代代九江人,从战胜水到善用水,从各自为政到守望相助,从顺势而“围”到繁华的农商业文明,他们参与建造、改变了桑园围,也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自己。

敢死而知进退、爱家而甘心奉献、兴农而能聚财——这是桑园围带给九江,也带给世界的精神遗产。

一代代九江人参与建造、改变了桑园围,也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自己。九江宣办供图

1

先祖南下,到此战天斗地

【九江的江天里,自有一种闲适的氛围,九江人也似乎有一种舒缓的性格。但外界不知道的是,九江人身体里其实流淌的是战天斗地、守护家园的豪情和血脉。】

陈品良喜欢骑着电动车行驶在大堤上。一边,江面宽阔沉稳,一边,良田与房屋成片。

似乎,从来都是岁月静好。

“现代人想象不到,我们的祖先仅仅为了生存,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陈品良说,“但他们几百、上千年也没有放弃。”

考古发现显示,石器时代,九江一带已经是有浅水海湾的沼泽平原,此时的先民们曾跟汹涌的大海打交道。

随着海岸线外移,江水代替海水,农耕文明的基础条件逐渐具备。桑园围正式兴起以前,九江先民就展示出对良好生存环境的渴望,修建一些小型堤围来保护农田。

而包括陈品良在内,今天的大部分九江人都是中原移民的后代。唐朝中后期开始,大量百姓迁居岭南。经南雄珠玑巷中转后,一批又一批先民穿越大江大河,最终在九江落脚。

农耕时代,土地是生存的根本。面对水多地少的困局,“初来乍到”的九江人、繁衍生息的九江人,必须大规模修筑堤围。修起来的不是堤围,而是生存的希望;挡起来的不是江水,而是大自然的不确定性。

在九江最北端的北村,曾参与村史编写的何锦洪常一个人站在北江大堤上,想象撑着竹排的先祖们是如何从江西出发,沿着北江一路穿越风浪,安家于此、直到参与桑园围前身之一河澎围的修筑。

在何锦洪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中,“这里最早是滩涂,不是陆地,没人能想到后来会成为一个耕读名村。”

在九江最南端的破排角,每年关树德堂世界宗亲会秘书长关志均都会和族人一起,参加盛大的关氏秋祭活动。南宋时,他们来自山西运城的先祖沿北江转西江南下,到这里后因风浪排破而登陆定居。

这个故事包含一个暗示:竹排在水上一路畅行无阻,却在这里被拦下,因为九江有一种可以与江水抗衡的力量。

从此,一个与天斗、与地斗、建设家园的故事开始了,直至千百年后。

今天的九江,水,滋养万物。围,守护万民。

从高楼林立的万亿城市广州、佛山中心走到九江之后,很多外地人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九江的江天里,自有一种闲适的氛围,九江人也似乎有一种舒缓的性格,有别于“为钱奔忙”的地方。

但他们不知道,九江人身体里,其实流淌的是战天斗地、守护家园的豪情和血脉。

九江人身体里,其实流淌的是战天斗地、守护家园的豪情和血脉。

当然,当年战天斗地的心气,此后匹配了更高超的手段。一代代先民,或筑大围、或修子围、或疏河道、或建窦闸,在强势控制江水的基础上,寻求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

在漫长的岁月里,九江人学会了跟水打交道,他们的手段,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称得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

陈品良能在历史上找到很多例子,“九江人,敢于拼,也懂进退。”

1

并肩向前,何分大家小家

【桑园围里藏着每个九江人的大我。这种区域性格不是天生掉下来的,而是在并肩向前的斗争中形成的。】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总是十分奇妙。

关志均常与老友聊起,他们当年如何共同参与桑园围修缮,如何在洪水时去堤上扛沙包。每讲到兴处,他都忍不住跟老友们拍案叫绝。

对关志均来说,桑园围里有他最炽热的情怀。但最让他感动的,不是他们曾多么牛气,而是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站上大堤时,人人都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化小我为大我,与桑园围内的所有人、乃至故去的先辈们融为了一体。

菲利普·鲍尔在《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中强调:水的管理、控制和获取模式一直在塑造着这个国家。他的观点不一定确切,但对于理解桑园围内九江人的精神气质,极具启发性。

千百年里,九江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感连接,乃至乡村善治的形成,桑园围是最核心的纽带。也可以说,桑园围里藏着每个九江人的大我。这种区域性格不是天生掉下来的,而是在并肩向前的斗争中形成的。

桑园围建设之初,完全依循山川形势而建,主要在上游筑堤即可防洪,下游不必防洪,还要留下缺口以防涝,但后来逐渐出现倒灌现象。明洪武年间,陈博民率众筑塞倒流港,解决了这个难题。

几百年时光一晃而过。

1998年,樵桑联围荷村水闸决口,陈博民创造的“载石沉船法”再次奏效。九江人感念其遗泽,发起了一场寻访陈博民墓的活动。

老百姓怀念陈博民,其在工程上的贡献仅是表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率众筑塞倒流港,首次凝聚起了桑园围区域内的共同体意识。

“宋元是岭南治水社会的雏形,治水组织都是松散的。洪武年筑塞倒流港标志着桑园围治水社会开始迈出雏形而有所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建新认为,陈博民给后代树立了一个“合围通修”的榜样,是“治水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桑园围里,堤坝、窦闸、河涌、鱼塘环环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官府与乡绅、百姓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水利事务,积极兴办文教,实现治水与治乡的有机融合。

在桑园围里,官府与乡绅、百姓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水利事务,积极兴办文教,实现治水与治乡的有机融合。九江宣办供图

桑园围一旦有事,九江人总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陈品良在研究中发现,1914年、1915年的桑园围连续水灾后,九江堡乡人捐款最多。其中,旅港九江人岑伯铭捐出巨款,任南顺桑园围修基总理。

历史上,像岑伯铭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如今,遇到汛期需要守围时,九江人也是所有村出动,并不限于临江有堤的村。关志均说,桑园围需要陈博民这样的“超级英雄”,更需要无数个能够在危急时勇敢站出来的普通人。

时间发展到现代,九江人在桑园围上守望相助的传统,已经滋养形成了乐善文化。在佛山,这里的慈善氛围闻名一方。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九江人有这样的大局观、责任感。”在九江镇政府,很多来自外地的工作人员,对此有所公论。

1

聚水兴财,终能经世济民

【千年桑园围,作为一个牢固但不封闭的系统,通过一道道窦闸,把江水、船只引入到九江大涌、九曲涌等围内河涌。窦闸上多建桥梁、码头,成为人流汇聚之地,大谷市等无数个市场也就自然发育而成。】

九江一座偏僻的石桥边,不起眼的小店外,“正宗大谷叉烧”的招牌简陋而醒目,老板陈标成在店里忙活不停。

如果不先做攻略,谁也想不到这里是最正宗的九江叉烧。这座石桥,也并不普通,而是桑园围古窦闸之一大谷涌闸,“光绪二十三年”等字样清晰可见,此桥曾依托河水建起了繁华的大谷市。

几十年前,陈标成的父亲陈永照(又称陈永、大天二永)在这里开店,时人赞为“九江叉烧历史悠,大天二永拔头筹”。

陈标成传承的不只是一家叉烧店,更是九江人因桑园围而兴的农商业文明见证。

陈标成传承的不只是一家叉烧店,更是九江人因桑园围而兴的农商业文明见证。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历史上都因商业崛起排斥农业发展。而在桑园围,农业与商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一道道窦闸,桑园围把江水、船只引入到九江大涌、九曲涌等围内河涌。窦闸上多建桥梁、码头,成为人流汇聚之地,大谷市等无数个市场也就自然发育而成。

影响关志均等更多人直接生计的,是桑园围内孕育出的桑基鱼塘农业系统。2019年,以桑基鱼塘湿地片区为主的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间少有的美景”。

关于桑基鱼塘,又不得不说回明代创造“沉船法”的陈博民。

陈博民作为乡绅,可能并不懂得怎么养鱼种桑,但他却是桑基鱼塘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桑园围合围后,为了避免内涝风险,九江人不得不深挖水塘,作为排涝的缓冲。这些池塘不能种菜种稻,最好的用途,就是养鱼。鱼塘边最好的作物,就是桑树。

让关志均自豪的是,他的祖先们早在山西时就已成熟掌握了垦畦浇晒的制盐方法。华夏种桑养蚕的始祖嫘祖也在山西。来到岭南,他们把围湖取盐、种桑养蚕的技术带了过来,与这里原有的先民、其他中原地区移民一起,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新的农业形式。

桑基鱼塘形式下产出的丝、鱼,都是高附加值产品,鼎峰时有“一船缫丝去,一船白银归”之称。其中,九曲涌的水道多曲弯,沿岸住了不少显贵人家,俗语说“九曲十三湾,湾湾有个大财主”。

也正因此,桑园围不仅号称“南顺江防之巨”“广属中基围最大之区”,同时也被称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近省第一沃壤”。蚕桑、养鱼、水运等行业的兴盛,不仅推动了围内农商业的发展,更促进了岭南经济崛起,显现出开放包容的产业文化。

“如果没有桑园围,就没有南海、顺德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长期富庶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秘书长李云鹏认为。

岁月留下了一个令人感怀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中原南下的九江先民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新家园,也参与了近千年来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历程。

成为世界遗产,当然不是桑园围的终点。2022年,南海区发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水脉规划,希望整合资源打造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

关志均认为,把这些事都做成,也许是很多年后的事了。

但九江人最擅长的就是坚持。毕竟,他们连桑园围都能建设出来。

【出品方】九江镇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 南方+南海频道

【统筹】赵越 孙景锋

【撰文】熊程 陈雪婷

【摄影】廖明璨(除署名外)

>>“家在九江”专题合集

1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