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速评丨为何实现“荔枝自由”不是一件小事?

南方新闻网
+订阅

进入5月,早熟荔枝才刚一上市,关于能否实现“荔枝自由”的话题却先火了。

成花期就遭遇“暖冬”和“倒春寒”,今年4月以来罕见连续降水更让人担忧——可以预见,今年广东荔枝减产几成定局。

不过,荔枝并非必需品,关于“荔枝自由”的热烈讨论总会散去。但在广东,荔枝能否稳产度过“超级小年”,无论政府、业界还是市场,关注和重视程度却持续不减。

作为以“制造业当家”的经济大省的广东,为何如此重视荔枝这件“小事”,并且当作一件“要紧事”来看待?

首先要实现“荔枝”,绝非“易事”。荔枝在水果中是出了名的“娇气”,生长过程多个环节不仅极易受气候影响,荔枝如何保鲜也一直是难以突破的难题。

而水果年产量忽高忽低的“大小年”现象,在“脆弱”的荔枝上展现得更加明显——果贱伤农,果贵亦伤农。去年,广东荔枝虽然丰产,却依然被不少人称为“史上最难荔枝季”。

因此,每年一到荔枝季节,多方都要投入大量精力接续努力,所求并非荔枝不断“量增价涨”,而是荔枝“量稳价稳”。这也意味着,除了提高培育水平,更要应对难以预测、极易波动的荔枝市场。

当然,再复杂的问题,也有解决之道。关键在于将“小事”郑重对待,将“难事”当作“大事”。

比如,本轮强降雨还没结束,来自各级农业系统、科研机构的农技服务“轻骑兵”就已经下沉到受影响较大的荔枝主产区为荔农田头问诊。为了保住还没上市的中晚熟荔枝,稳住接下来的产量。

再如为了让早、中、晚熟荔枝均衡上市,广东早在去年就开始选育优质新品种,用技术手段防止荔枝“扎堆”成熟,破解“大小年”带来的行情波动。

而今年,应时推出的“冻眠荔枝”更是引人关注:通过技术攻关,技术人员成功掌握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更难得的是这项技术成果很快走向了市场——300吨去年6月“冻眠”的荔枝如今及时上市,广东荔枝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周年鲜销。对比总体产量而言,“冻眠荔枝”体量虽然不高,但却让市场和荔农都看到了穿越大小年周期的一种新思路。

更关键的是“荔枝”关乎“”。作为岭南最具代表性的水果,在广东,当我们讨论荔枝的时候,绝不是吃不吃得上荔枝这么简单:广东荔枝种植面积如今稳定在400万亩左右,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宏观上看是广东荔枝在全国荔枝产业中沉甸甸的分量;从微观上看,丰厚的产量背后代表的是大批广东荔农不辞一年的辛劳和等待,说是“荔荔”皆辛苦一点都不为过——这一已经享誉千年的岭南佳果,如今已经关系到广东这个“荔枝之乡”能否以荔枝撬动产业发展,实现以“土特产”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事”上。

实现“荔枝自由”之所以牵动人心,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期待,更关键的是在于让荔农、让荔枝产业从业者无论大年还是小年,保持穿越周期的信心和不惧波动的淡定,耕耘、摸索出荔枝持续发展之道。从这个意义上看,“小事”更关乎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长远”,意义重大。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