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邂逅”母亲节,她们的双重身份藏不住了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01:08

护士节“邂逅”母亲节,她们的双重身份藏不住了

在漫长的一生中,女性有很多角色,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当你身在襁褓,有人守护你健康成长,她的名字叫母亲;当你卧病在床,有人帮助你早日康复,她的名字叫护士。

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也是母亲节,当护士节“邂逅”母亲节,对既是母亲又是临床一线的护士来说,这个日子有了双重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南方+记者走进广州三家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老年医学科和精神科,探究“护士妈妈”们精力旺盛、为母则刚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她们又是如何抉择的?

余欣:患儿的笑脸是治愈疲惫的“良药”

在医院,她是新生儿的“临时妈妈”;在家里,她是12岁女儿的母亲。两重身份意味着什么?余欣说,无非是面对患儿时,自己变得愈加温柔。

余欣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妇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护士。5月8日12时记者见到余欣时,她正拿着小奶瓶,轻轻踱步到一个保温箱前,里面躺着一个29+1周、体重只有1.3公斤的早产儿妮妮。嗷嗷待哺的妮妮小脸涨得通红,樱桃小口一张一合,急不可耐地想要饱餐一顿。

“宝宝,你该吃奶啦。”余欣轻柔地捧起妮妮的头,小心翼翼地将奶瓶嘴塞进她的嘴巴里,小家伙立马“贪婪”地吸吮了起来。看着妮妮不时地翘起小脚丫,悠然地伸着懒腰,余欣眼里充满着疼爱。

余欣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检查新生儿身体情况。南方+ 许舒智 拍摄

余欣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检查新生儿身体情况。南方+ 许舒智 拍摄

今年是余欣工作的第15个年头,她从一个新手护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护士,也从懵懂少女变成一个12岁女孩的母亲。

2009年,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后,24岁的余欣加入广妇儿。两年后,她被调入了NICU。这里大多是出生不久的高危新生儿,由于早产,他们的器官还不成熟,或患有危重疾病,不得不暂时离开父母,住进保温箱。

护士是这些孩子的“临时妈妈”。初来乍到,余欣负责全病区患儿的配奶、喂奶和换尿片工作,提前感受到了“身为人母”的责任与担当。

做了母亲之后,她更能体会患儿母亲的不容易。在工作中,她会不自觉地代入母亲的角色,看到弱小的患儿时,总会想起自己的女儿,护理操作时的动作也更加轻柔,“他们没有妈妈陪在身边,我必须对他们好一点,再好一点。

但说起自己的女儿,余欣心里满是愧疚。“有时候我早晨上班了,女儿还没起床,我晚上回家了,她又睡着了。”由于NICU的患儿大多情况危急,护士需要随时待命,因此余欣陪伴女儿的时间少之又少。年幼的女儿送余欣上夜班时依依不舍的神态和眷恋的眼神,至今让她难以释怀。

余欣在休息时会陪女儿在小区里玩耍。南方+ 许舒智 拍摄

余欣在休息时会陪女儿在小区里玩耍。南方+ 许舒智 拍摄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当你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时,背后一定是有人在默默包容和支撑着你。”为了让余欣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她的母亲包揽下外孙女的起居,丈夫承担起陪伴女儿的任务,由于女儿大大小小的校园活动都是余欣丈夫去参加,他还曾被幼儿园评为“好爸爸”。

有了家人这个强大“后盾”,余欣将更多精力投入新生儿的救治护理工作当中。“在生命面前所有的理由都不能成为借口,如果因为自己的知识、技术不足,从而影响了患儿的救治,我是没有办法原谅自己的。”她说。

“护士行业很苦很累,但它带给你的满足感是无法言说的。”余欣说,当看到患儿被他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又顺利安全地出院,患儿的笑脸就是治愈所有委屈和疲惫的“良药”。

刘丽兰:母亲迎接新生命,她照顾“老小孩”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肾病科护士长刘丽兰是一名“护二代”:她的母亲曾是一名助产士,迎接了无数的新生命;刘丽兰如今则是老年医学科的护士,照顾着一个个“老小孩”。

“与老年人的相处让我更理解母亲,与母亲的相处也让我更了解老年人。”刘丽兰说,护士和女儿的双重身份,于她而言更多的是相辅相成。

在老年医学科,时间似乎比外界“慢半拍”:这里的患者说话慢、走路慢;对于护士来讲,工作则要“快半拍”,要做到思维敏捷、动作麻利。

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肾病科病房走廊,刘丽兰搀扶着患者散步。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肾病科病房走廊,刘丽兰搀扶着患者散步。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如何让老年患者愿意配合护士工作,在临床上变得特别重要。

“想在老年医学科干得好,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刘丽兰说,“孝顺”一词中,“孝”的前提是“顺”,对待老年患者就要顺着他们的意思来,耐心听他们讲话,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

例如,在面对有情绪的老年患者时,刘丽兰提醒年轻的护士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是要尊重并体谅他们,再开展良好的沟通,患者往往就会很快消气,“情愿多讲10个字,也少顶一句嘴”。

在老年医学科工作久了,刘丽兰更加理解母亲,也让她明白“顺”和尊重的重要性。比如,年轻时每逢节日,她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给母亲买礼物,而现在她会想方设法了解母亲的内心想法,“鼓励她大胆地把心愿讲出来”。

工作之余,刘丽兰陪母亲到公园散心。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工作之余,刘丽兰陪母亲到公园散心。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与母亲的相处则让刘丽兰更加了解老年人的内心世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老年患者的内心是很脆弱的,很依赖医护人员。我们的一句话可能抵过家属的10句话,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停下来解释、安慰、陪伴他们。”刘丽兰说。

在老年医学科,很多患者会同时患有两种或以上的慢性病,由于他们免疫力低,抗病与修复能力差,往往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恢复慢。这些都要求护士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掌握各个专科的理论知识,从而准确评估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

“做护士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老年医学科的护士除了有爱心,还要有慎独精神。”刘丽兰说,慎独精神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护士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细微的观察力、果断的护理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为老年患者及早诊断提供依据。

从业30年来,从懵懂的小护士到如今的护士长,刘丽兰的业务不断精进,这个“护二代”终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肖巧玲:在精神科当“侦察兵”妈妈

5月9日下午,一个穿着病号服的女孩找到肖巧玲。站在病区门口,她皱着眉毛,撅着嘴巴,不太高兴,却没说一句话。

顺着女孩的眼神,肖巧玲很快捕捉到问题所在——原来她病号服裤子的裤绳散了。肖巧玲一边轻声安慰着,一边教她如何系蝴蝶结,这才让她露出笑容。

肖巧玲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科护士。与患者之间形成无声的默契,是她当了9年精神科护士练出的本领。同时,她也是一个妈妈,在她眼里,病房里的孩子们不只是病人,还是和她的女儿一样需要爱与陪伴的孩子。

肖巧玲为爱美的患者化妆。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肖巧玲为爱美的患者化妆。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精神科护士与其他科室不同,除了日常打针、送药、查房,他们还要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团体治疗。不过,患者并不总是配合。为此,肖巧玲总要坐下来和患者聊天。“像哄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和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在她看来,精神科护士格外需要共情能力。

刚当护士时,她曾遇到一个女孩因学习压力大出现心理问题而住院。肖巧玲每天陪她聊天,耐心地听女孩讲学校里的事,告诉她“只是这段时间状态不好,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出院时,女孩说她像亲姐姐一样。后来,因这段经历,女孩成了一名护士,这让她感到很欣慰。

肖巧玲时常觉得自己不仅是护士,更是“侦察兵”。她所护理的患者以青少年为主,这些孩子多是初中生,因患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疾病而住院。为避免风险变成危险,从患者入院那一刻起,她必须时刻洞察他们的心理动态、行为变化,察觉到异样后迅速做出反应。

不过,在她眼里,患者的愤怒、争吵、反抗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些孩子只是疾病导致的安全感缺失或情绪失控。”肖巧玲说,精神科护士要做的正是陪他们度过这段不安,给予他们温暖和爱。

在休息时,肖巧玲尽量抽出时间陪年幼的女儿玩。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在休息时,肖巧玲尽量抽出时间陪年幼的女儿玩。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每周,肖巧玲会值一次夜班,其间,凌晨4点到6点是她最紧张的时间段。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昼夜节律异常有密切关系,有的患者会出现“晨重暮轻”的情况。这意味着,部分患者的抑郁情绪会在清晨达到顶点,而这一时间家属大多在熟睡。

为了给患者安全感,她总会在夜间查房时和他们说一句:“今晚,我一直都在。”

9年的从业经历让她感受到,这是一份需要付出情绪价值的职业。长期接受来自患者的负面情绪,也会让她感到负能量。为了不把情绪带给家人,在精神科的护士休息室里,她和同事们一起聊天,互相疏解。

三年前,她的女儿出生了。因工作较忙,她把更多的陪伴给了住院的孩子们,这让她常感到对女儿有所亏欠。同时,她很感慨,正因这份工作让她意识到作为母亲如何与女儿相处:“理解孩子、认可孩子,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再跟孩子一起想办法去解决孩子的困境。

在家里,肖巧玲给3岁的女儿读故事。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在家里,肖巧玲给3岁的女儿读故事。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采写】南方+记者 厉思璇 吴雅楠 卞德龙

【通讯员】周密 魏星 张蓝溪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许舒智 实习生 何英颢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设计】郑炜良 吴颖岚

【运营】唐嘉欣

【统筹】卞德龙 张哲 张梓望 李细华 刘子葵

编辑 钟烜新 李卓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