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广州市中医药工作会议暨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推进会在广州市卫健委举行,会议对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康复医学中心姜迎萍主任为首席专家的广州地区中西医协同临床重大创新技术“基于整体观的针康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创新与临床应用”进行授牌。
▍“整体观”新技术,有效治疗帕金森病
姜迎萍主任医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帕金森病是一个累及多系统、多部位的症候群,不能用单一靶点的治疗方式解决,而是需要用多系统的整体干预方法。基于这种认识,省二医康复医学中心率先开展“筋膜针法”结合“中枢整合康复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技术,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72岁老伯患帕金森病十余年,“整体观”新技术解除“紧箍咒”恢复良好
72岁的刘先生(化名)患帕金森病10余年,刚开始仅仅出现行走缓慢,静坐时右手抖动明显的症状,使用药物剂量小、治疗效果好,尚可独立进行日常活动。
但是随着病程进展,药物种类、剂量越用越大,其副作用也逐渐突出,不仅运动迟缓、动作僵硬愈发明显,还出现头位前倾、双肩内旋、双腿迈步困难的症状,就连穿衣、系扣、转身等日常活动也无法完成,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看到有病友在省二医康复医学中心治疗效果良好,刘先生也慕名来到省二医就诊。
▍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多疗程、多阶段治疗“紧箍咒”
来到康复医学中心,刘先生无奈地对医生说:“我现在就觉得头上像是戴了个‘紧箍咒’,行动很僵硬,迈腿也无力,抬头、转身都困难,睡眠质量很差。”
康复医学中心姜迎萍主任医师听后,对刘先生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整体评估刘先生的功能障碍程度,发现其运动功能障碍已经由右侧肢体累及到了中轴肌肉、左侧上肢,呈现出帕金森病典型的“N”字形进展特征。
同时,由于刘先生的震颤症状较重,颈、腰部肌群过度紧张,导致其无法完全配合动作指令,要做主动的康复训练难度较大。
经过讨论,帕金森治疗团队最终为刘先生制定了个体化的“整体筋膜针法+中枢整合运动康复”方案,需要多疗程、多阶段开展康复治疗。
△陈先生入院前翻身困难、步行不稳、震颤明显
姜迎萍主任医师确定了治疗主线后,与刘先生沟通后续诊疗计划,并告知其康复治疗周期可能偏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他的耐心配合。
刘先生说道:“长期服用帕金森药物后,药物副作用让我很痛苦,但是又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看到其他病友分享你们的治疗效果,我就看到了希望,我非常愿意配合你们的治疗。”
▍治疗效果良好“紧箍咒”消失,运动功能大大改善
10天后,经过整体筋膜针法第一个疗程的治疗,刘先生感觉自己头上的“紧箍咒”已经消失了,躯干及肢体僵硬较之前明显改善,还可以轻松灵活地活动,睡眠也变得正常了。
出院后,刘先生仍然积极坚持到门诊复诊,巩固第一阶段的治疗效果。
在第二阶段住院时,经过“整体筋膜针法+中枢整合运动康复+24小时病房康复管理”综合治疗后,刘先生头位前倾、低垂的症状,较第一次住院时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活自理,可以独自灵活翻身起站,大步稳定步行,甚至可以在出门购物时拎提物品。
△陈先生第二次入院治疗时,步态、姿势明显改善,转身自如
△陈先生可以拎提物品,在负重下自如步行
经过十几次的康复治疗后,刘先生的运动功能有了较大的改善,既避免了增大药物使用带来的副作用,又恢复了部分的日常生活能力。
刘先生的家人坦言:“第一次来到省二医康复医学中心时,还是比较担心的,因为我父亲的病程十几年了,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黄金期。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康复治疗,他的恢复十分显著。我们一家都十分感谢姜迎萍主任医师团队,他们用精湛的针法解开了禁锢在我父亲身上的枷锁,看到他现在能顺畅自如地行走,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中老年人第三大健康杀手”,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其主要特点归结为四个字:慢、抖、硬、倒。
中国有帕金森病患者近300万,是世界上该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帕金森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也非常漫长,并且每天药不离手,多数患者还伴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帕金森病的症状有哪些?
运动症状:常始于一侧上肢,逐渐累及同侧下肢,再波及对侧上肢及下肢。
1. 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位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
2. 肌强直:表现为头部前倾,躯干俯屈,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髋及膝关节略微弯曲。
3.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以手指精细动作如解或扣纽扣、系鞋带等动作缓慢,逐渐发展成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迟钝,晚期因合并肌张力增高致起床、翻身均有困难。
4. 姿势障碍: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下肢拖曳。随病情进展,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转弯时步态障碍尤为明显,自坐位、卧位起立时困难。
非运动症状:也是常见和重要的临床征象,可以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之前,甚至多年或之后。
1. 感觉障碍:早期即可出现嗅觉减退,中晚期常有肢体麻木、疼痛。
2. 睡眠障碍:尤其是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多表现为夜间多梦伴大声喊叫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失眠、白天过度嗜睡。
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症状有便秘、多汗、溢脂性皮炎(油脂面)、流涎、体位性低血压、泌尿障碍等。
4. 精神障碍:近半数患者伴有抑郁,并常伴有焦虑。约15%-3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发生认知障碍乃至痴呆,以及幻觉,其中视幻觉为多见。
科室介绍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是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临床科室。科室能为门诊和全院住院病人提供早期、全面、系统和规范的康复医疗服务,是一个合作、包容、踏实、进取、追求创新的团队。科室目前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7人,护士12人,治疗师30余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
康复诊疗范围:1.脑损伤康复;2.脊髓损伤康复;3.膝骨关节病保守康复、骨科术后康复;4.盆底及产后康复;5.颈肩腰腿痛及运动损伤康复;6.内科妇科病特色康复(头痛头晕/失眠/痛经/鼻炎/便秘等);7.儿童康复;8.心肺康复;9.肿瘤放化疗并发症康复。
特色技术包括: 中枢整合技术、冲击波治疗、肌内效贴治疗、整体姿势评估及训练、吞咽障碍球囊扩张术、说话瓣膜呼吸构音训练、深部肌肉刺激、筋膜手法、神经松动术、悬吊训练、筋膜针法、埋线、儿童推拿等。
专家介绍
姜迎萍
主任医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广东冲击波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筋膜学分会副主委,等。多年来从事中医医疗、康复医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立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不同级别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肌肉骨关节疼痛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对颈肩腰腿痛、神经系统疾病、产后盆底障碍、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的评估及针灸康复治疗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院地址导航
琶洲院区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466号大院
地铁线路:地铁8号线赤岗站C1出口
公交线路:
· 赤岗总站:131A路、131B路、93路
· 赤岗站:130路、14路、184路、189路、226路、229路、239路、250路、252路、262路、264A路、270路、304路、37路、45路、583路、93路、B7快线、B7路、大学城3线、高峰快线6路
民航院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290号
地铁线路:白云公园地铁站D出口
七所门诊部:海珠区新市头路183号七所门诊部
地铁线路:地铁3号线/8号线客村站B出口
供稿 康复医学科
内容编辑 融媒体中心何昊书 马含宇
责任编辑 融媒体中心黄怡辛 校对 院办文秘科周泽銮
审核/发布 融媒体中心周颖怡
审核专家 康复医学科主任姜迎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