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夺人眼球:新的《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的高位。
万一,我是说万一。万一全球海平面在未来不断上升,10厘米,50厘米,甚至上升1米、10米,会对全球人类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一起做做这个思维实验。
假如全球海平面上升10厘米——
事实是,202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的中国沿海海平面高度已经达到94毫米,非常接近10厘米了。2023年,这个数字回落到72毫米,仍处于高位。
首先要理解,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全球海平面上升主要是气候变暖产生的结果。
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极地冰架崩塌,大量的水进入海洋,通过增加海洋水量使海平面上升。另一方面,气候变暖背景下,随着海洋温度的升高,海水体积产生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2023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一年,这也导致从全球范围看,2023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上升幅度都打破了有观测以来的记录。
然而,全球各国沿海、中国各地沿海的海平面高度并不会完全一致。
南方+ 钟哲 绘图
比如,热带太平洋出现拉尼娜现象,冷海水引起大气中的东风异常,风从太平洋东边往西边吹,使西太平洋海水堆积海平面上升,也就使中国沿海一带的海平面上升。
如果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那么情况则刚好相反。
而就算都是中国沿海,不同区域的海温、气温、风和降水等因素都会让海平面高度出现显著差异。
假如全球海平面上升50厘米—
从趋势上看,全球海平面总体以上升为主,速度为每年2至5毫米。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和格陵兰岛冰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根据《冰冻圈》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1994年以来,地球的冰川和南北极冰盖融化了超过28万亿吨。换算一下,如果忽略掉上升后海平面增加的面积,全球海平面会上升70毫米以上。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持续,海平面有可能持续上升到50厘米,人类社会和生态都将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海平面上升会使海水倒灌入侵内陆,沿海土壤出现盐渍化。
沿海生态系统平衡将被不断破坏,动植物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增加了沿海生态的脆弱性,威胁海洋牧场的运行和发展。
假如全球海平面上升1米——
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等城市将受到严重威胁,部分地区会变得不宜居住,一些港口码头设施会被迫易址。
全球各地沿海基础设施的破坏和淹没,将威胁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将有约1.7万平方公里的日本沿海地区受到淹没,包括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城市。
对珠三角地区,影响相对还不明显,沿海城市洪涝灾害可能变得更多发。在《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到2100年,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全球生活在海拔2米以下地区的人口将增加到4.1亿。
这意味着全球5%左右的人口,其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
假如全球海平面上升5米——
我国上海和江苏等主要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海水淹没。
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滩涂等生态系统被大量破坏,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假如全球海平面上升10米——
不仅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天津、浙江等区域都开始逐渐消失,大量人口和产业被迫向内陆迁移。
新的沿海地区(本来的内陆)可能会发生更频繁和更极端的风暴潮灾害。
即便是生活在没有被淹没地区的人群,也会因为大片土地被淹,而面临粮食和淡水短缺,疾病传播风险增加等威胁。
(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主任 王春在)
南方+记者 钟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