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肥胖日”:肥胖不仅仅是体重增加那么简单|健康深一度

南方+ 记者

“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但很多人对其认知却充满着误解,只是简单地将肥胖视为纯粹的外观问题,没有把它真正当做一种病。”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也是“中国肥胖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陈宏教授在此期间接受了南方+#健康深一度#的采访,针对肥胖的成因、危害以及认知误区进行相关的解答。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陈宏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陈宏教授

肥胖“无伤大雅”?其实是“万病之源”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肥胖率为16.4%,而超重和肥胖的总比例已经超过了50%。在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根据预测,这些数字仍将持续上升。不久前,国家卫健委还发布了2024年版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为肥胖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而轻度或中度肥胖仅仅只是体重稍微多一点,无伤大雅。

其实,医学上对于肥胖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将肥胖定义为疾病,认为肥胖症是一种可能损害健康的过度脂肪蓄积。超重和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都相关,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2型糖尿病等。相比于体重正常的人群,肥胖人群患心衰的风险增加96%,冠心病风险增加49%。因此,肥胖常被视为“万病之源”。同时,儿童肥胖的日益增多也导致了很多慢性病低龄化,肥胖可引起儿童发生高血压、高血糖、肌肉与骨骼发育不足等代谢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

陈宏教授表示:“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巨大风险,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发病的基础,控制好体重实际上就是控制了慢性病。肥胖干预越早越好,只要解决肥胖的问题,就能解决很多肥胖所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除了身体上的负担外,肥胖所带来的心理负担也不容忽视,仍有不少人认为肥胖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这很可能导致肥胖人群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歧视。但其实,肥胖症发病机制复杂,并非是简单的“好吃懒动”。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人为什么会变胖?肥胖是“吃”出来的吗?

到底为什么会变胖?简单地说就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饱食中枢”的作用就会减弱,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饱腹感和饱足感明显减弱,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还有更令人担忧的,某些人进食的增加,是追求食物所带来的欣快感,这会使摄食更加难以控制。

同时,不同的基因构成也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陈宏教授表示:“其实根本不存在光喝水都会胖的情况,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基础,有的人确实是代谢能力比较低的易胖体质。有的人代谢率高,相对来说就不容易胖。”

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长期久坐工作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促进了肥胖症的发生。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不同的人群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很多时候“减肥”这件事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胖不胖谁说了算?你真的需要减重吗?

过去,人们常常通过肉眼判断或称体重来评估自身的胖瘦。但其实医学上有专业的诊断标准。陈宏教授介绍:“BMI指数是衡量超重与肥胖的重要指标。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设定的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标准,成年人BMI在24.0-27.9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而大于28.0则被视为肥胖症。”

尽管BMI是常用的评估指标,但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的报告曾指出,它并不能准确反映脂肪量或分布情况。陈宏教授表示:“肥胖的核心是影响健康的过多的脂肪堆积,但BMI反映不了脂肪堆积,中国人群的体脂分布趋向腹腔内积聚,更易形成腹型肥胖,因此腰围是诊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这种“隐形肥胖”可能对健康造成更大影响。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因人而异,科学减重有方法

当我们的身体真的出现状况急需治疗,尤其是针对肥胖症的治疗时,其关键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体重控制目标,做到合理减重、科学减重,在关注体重的同时,更要关注由肥胖引起的各类并发症的治疗。

目前,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陈宏教授指出,大众应该意识到,很多肥胖是减不下来的,比如有肥胖基因的人群、BMI超过40的人,用常规办法很难达成减肥,饮食控制只是杯水车薪。其实减肥不是只靠意志就可以的,还要控制反弹的问题,因此需要团队管理的模式,对生活方式进行监督和指导。陈宏教授认为以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结合的“三师共管”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帮助肥胖患者降低体重的同时兼顾相关疾病的治疗。

在谈及未来对于肥胖症治疗时,陈宏教授表示药物可能会成为未来减重的主流:“我觉得药物治疗应该是以后减重的一条重要道路,是非常关键的道路。新型的药物里,我们看到的希望就是GLP-1这个赛道的药,GLP-1、GIP、GCGR,因为这些药物本身是激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东西,与人体是适应的,所以相对是安全的。”

肥胖管理依然任重道远,治疗肥胖症更应采取全面科学的方法。面对肥胖的危害,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预防,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另一方面要积极就医,寻找专业建议,及早干预,以避免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当体重超重和肥胖不再只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而成为一个严肃的健康问题时,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采取行动,积极面对这一挑战。

南方+记者  欧旭江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