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不追求内容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只求‘爽感’,各种狗血剧情如同一剂心理兴奋剂,激发观众的多巴胺分泌,同时,容易导致艺术性降格,电子鸦片代替文化正餐,许多微短剧回避深度、抗拒深刻,成为毫无营养的电子速食品。”
5月9日下午,在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学院视听传播研究中心协办的“新闻传道”系列讲座上,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黄钟军教授作题为“微短剧——加速时代的‘电子鸦片’?”主题分享。
快节奏催生微短剧站上风口
英国学者茱蒂·威吉曼在著作《缩时社会》中指出,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永不停歇:“现代人简直像是在两分半钟内快转压进24小时那样的紧张忙碌,我们处在加速度的‘缩时社会’。”
黄钟军指出,倍速观看,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读一本名著,都是“加速时代”新异化的结果。代表性的产物是微短剧、短视频以及微博、微信、微视等微社交,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
2023年是微短剧井喷的一年,成为新的造富神话。黄钟军分享了一组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共有481部短剧上新,小程序短剧规模增长了170%,达到40亿以上。全年抖音上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达500部,快手微短剧日均活跃用户数量达2.7亿。
黄钟军指出,微短剧在海外也受到热捧。他举例,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短剧手机应用APP“Reel Short”单月总流水量最高接近600万美元,2023年年末力压“TikTok”跃居美国苹果应用商店免费软件下载娱乐榜榜首。
从生产基地上来看,除了老牌影视基地横店外,衢州、西安、杭州、海南等地逐渐成为微短剧新基地,正如火如荼地投入微短剧的生产当中。
从消费端上看,2024年第一季度共创作164部3701集微短剧,春节档消费额破8亿。黄钟军以今年2月上线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该剧上线当天就冲上DataEye短剧热力榜第二、单日充值过2000万元。发行方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是押中多部爆款短剧,从去年9月开始,每月充值收入稳定在4-5亿之间。
黄钟军预计,2024年微短剧规模将超500亿元,微短剧有望成为近年娱乐行业最大的风口。
恨与爽、甜与宠,刺激观众多巴胺
基于对微短剧的题材和内容的分析,黄钟军以“恨与爽”和“甜与宠”两对范畴高度概括当前微短剧的特征。
他解释道,一部分微短剧通过制造“恨”的情绪使得观众迅速代入,再通过快速反转带来观看爽感,让身体感官或心情情绪上指向一种兴奋,使观众可以不断获取混合着快感与审美冲动的高峰体验。
另一部分微短剧则“制造浪漫”,铺陈爱情关系中的唯美与梦幻,男女主一方总会被设定为长相俊美、犀利多金的符号形态,常见的桥段有“灰姑娘遇上白马王子独得万千宠爱”“霸道总裁一转冷面常态展开恋爱攻势”等,人物关系被极度简化为“高甜”的恋爱互动或者是“宿命”般的爱情配对。
黄钟军进一步解释说,从爽文到爽剧,求“爽”是对现实的弥补,即对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进行的象征性满足,其满足感与持续性压抑及缺失有关。
而“甜与宠”则是把世界的残酷和复杂置换为爱情的单纯和美好,也就避免了遭遇复杂社会的难题和窘境,由此制造出一种“简单爱”的幻觉。
黄钟军小结道,微短剧不追求内容的逻辑性和现实性,通过制造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惊讶、愤怒、同情、喜悦等,激发观众的多巴胺分泌,“在短短几分钟内,以类似的情节重复刺激观众情绪,激发爽感。”黄钟军说,微短剧以“眼球效应”为锚点,借由煽动情绪和极致的戏剧冲突,直击人性最本能的欲望,抓住观众的爽点。
黄钟军还补充道,观众也并不十分期待在微短剧中获得特别艺术化的、精致的观看体验,只要求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产生情绪共振,通过快感反馈机制排解情绪。
“爽”字当头,“工业糖精”损伤审美感知
咸菜下饭,但不宜多吃,否则会成为健康负担,“数字咸菜”也是如此。黄钟军以上述对微短剧的诸类认知为基准,明确指出当前微短剧存在的四点危害:
首先是创作同质化,“爽”字当头造成口味依赖。从创作层面来看,作为没有引领行业“风向”能力的腰部创作者,站在风口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效仿有成熟的创制模板、效益产出快、创意消耗量小的爆款爽剧,导致当下网络微短剧创作囿于内容品质不高、同质化严重的窠臼。
而从受众层面来看,用户的观看选择以及口味偏好会被大数据进一步记录,进而在算法推荐“可控而又不可控”的引导下更深入地被“信息茧房”所包裹。
其次,审美体验单一,“工业糖精”麻痹知觉神经。微短剧恰似工业糖精,尤其是“高甜”的甜宠剧不停地“撒糖”,包括《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在内,人物的蜕变和障碍在微短剧中几乎被抹除,观众基本得不到多重的审美体验。就像人吃多了糖会得糖尿病一样,长此以往将极大损伤人的审美感知能力。
再次,艺术性降格,电子鸦片代替文化正餐。许多微短剧回避深度、抗拒深刻,成为毫无营养的电子速食品。剧集制作方也摒弃深度的思维模式,流连于浅层思考而形成惰性。特别是一些以夸张的表演与庸俗的情境构建的“审丑狂欢”土味剧,不再强调人文思想的感知。微短剧不能成为剧情破碎、缺乏逻辑的说词,也不能成为思维浅薄、内涵逼仄的借口。
最后,传递错误、落后的价值观。无良微短剧的剧情逻辑是对现实压力另一层面的加深。这类简单直白的“爽感”产品不断勾住观众的注意力,吃到甜头时,迎合、放大人性的阴暗与丑恶,甚至将落后的价值观在剧集中“还魂”,复现和固化着丑陋的性别文化,严重影响着观众对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正常认知。
他还提到,在面对家庭内部乃至社会矛盾时,微短剧的逻辑通常是以暴制暴、以恶制恶,剧情反转的关键在于金钱、权力地位的绝对俯视。
呼吁培育更丰富的“文化味觉”
黄钟军认为,当前的微短剧更多地是体现出上瘾、费财、有害的负面效果。针对微短剧未来的发展,黄钟军认为,一方面,加强政策管理,注重行业自律,另一方面,以内容为王,呼唤“剧”品格的回归。
他强调,微短剧要突破二元对立,内容更多元化、品种更多样化,不落同质化窠臼,以前沿的时代精神、丰富的情感意蕴作为主体创设的艺术品格基准,而不是追逐流于满足受众浅层次需求的“狂欢”。
他呼吁,培育更丰富的“文化味觉”。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加入微短剧赛道的影视企业越来越多,不但有头部的影视公司、网络文学平台,还有国广环球传媒、中广电传媒等国资和上市公司。
微短剧赛道迎来了“国家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微短剧里看中国”微短剧生态合作计划于内涵价值、传统文化、AI技术赋能、市场联动方面全面提振微短剧的观感、质感、美感,以精益求精、精耕细作的精品内容提升行业标准。
“多看书,而不只是小红书;多看经典的影视作品,而不只是微短剧。”黄钟军最后说道。
南方+记者 郜小平 通讯员 赖晨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