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护理部主任肖爱祥:持续学习是保持专业竞争力的关键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走上护理这条路,家庭有着重要影响。我的父亲是医生,小时候在医学院家属楼长大,经常看到父亲和周围的长辈通过自己的医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耳濡目染之下,我对治病救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从事精神护理的工作。刚来的时候,我怕被误解,不敢跟朋友介绍具体干什么工作。然而,随着深入了解,我愈发认识到,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很常见,不能将其“妖魔化”,要正确看待,用爱心和理解接纳患者。

被精神心理疾病困扰的患者,大多数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与人接触,有时候还会发脾气,乱骂人、砸东西。这时候,可能很多人会害怕这样的患者,但我们精神科的护士在这方面就能做得很好,我们愿意接纳、理解和照顾这些患者,也就是说,除了有同理心,同时我们也要具备细致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心、足够的耐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护理部主任肖爱祥。  南方+ 张梓望 拍摄

我还记得,院里住过一位老人,患有老年痴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老人的孩子在国外,平时,很少有人来探望她。为了让老人不感到孤单,我们就当起她的“女儿”:给她过生日,天冷时送来润肤膏、厚袜子;通过邮件与她的女儿沟通,让她的女儿发一些生活照过来;给老人读一些女儿所在国家的新闻……每每这时候,老人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老人病情严重的时候,需要每两个小时翻一次身,一日三餐要靠护士喂食。喂食的时候,老人不愿意吃,会将饭菜吐到护士脸上。虽然受了委屈,我们的护士也不抱怨,脸擦干净后,又继续哄老人吃饭。

其实,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作为护理部主任,既心疼我们的护士,更为她们感到骄傲。

一晃眼,30年过去了。面对患者生命的起伏、工作环境的改变,以及不断变化的治疗技术,我也经历过怀疑和茫然。幸运的是,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同事的支持帮助,以及专业发展培养,我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这给予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愈发意识到,护士在医疗团队中的重要性。护士不仅是患者的护理者,更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技能和深厚的同情心。

面对院里的年轻护士,我经常告诉她们,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培养批判性思维,积极参与研究和创新,不断开拓视野,提升护理能力。

护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持续学习是保持专业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你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成果还可以帮助改进护理实践,提高护理质量。

当然,护理人员还要永葆同情心和敬业精神。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心灵之间的交流,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始终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长期护理需求愈发旺盛,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能力,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我始终认为,护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职业。只要我们保持对专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勇于接受新挑战,就一定能够在护理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文字整理】南方+记者 汪祥波

【拍摄】南方+记者 张梓望

通讯员 刘靖雯 宋易倩

点击下方链接,为护理人点赞:

真心话大挑战!22位护理大咖有话说,哪位最让你有感触?

编辑 余佩 李杰伦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