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米红棉大道,重走英雄校友风雨飘摇创校路;“235厚生课改”,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顺德区陈村镇,千年花乡之城有所“青云中学”,与顺峰山上“青云塔”一样,均源于顺德公益文教组织“青云文社”之名。与地标同名,这所诞生于硝烟炮火中的历史名校,至今“不坠青云之志”,努力朝着办一所“质量显著、特色鲜明、管理一流”的区域品牌中学奋勇前进。
顺德教育“二十条”提出,到2026年,以标杆高中为引领、品牌高中为主体、优质特色高中为支撑的高中教育多样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作为顺德区内优质特色高中的重要力量,青云中学校长谭江南表示,学校将继续通过“自主德育”和“厚生课改”的全面实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发展为培育“自觉、自理、自励、自信、自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顺德区青云中学。通讯员供图
“厚生课改”:当学生走上讲台
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课后作业巩固,定期考试测评,这是一套被践行多年、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部分传统观念中,老师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主要责任人。
但自2023-2024新学年开始,一些变化正在青云中学发生。
2023年8月,暑假尾声,一批“外来的和尚”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来自湖南省岳阳市第十六中学的老师们,走进了青云中学的课堂。他们带来了当地践行多年的课改经验:通过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这一经验,经过青云中学结合本校实际,最终形成了“235厚生课改”模式。
青云中学厚生课堂,学生讲解,教师启发。通讯员供图
具体而言,“2”即导学案和固学案,导学案安排了课前预习和课中研讨,固学案保证了课后巩固,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3”为“日结、周清、月反刍”,以“知识清单”为纲,学校在科任操作流程、学生操作流程、时间安排、晚修安排等方面作了详细安排,实现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检测到位、反馈及时、反刍跟进。“5”是“厚生课堂五环节”,抓实落好“引、提、联、议、结”五个环节。
以一节课堂为例,课前,老师会列出“知识清单”,把相关知识拆分不同小模块,由不同小组负责,负责的科班长和小组先在小组内互讲。课中,各小组轮流派出1名代表,他们需要独立完成讲课任务。学校鼓励“小讲师”用情境引入学习内容,用问题统领课堂。在讲解过程中,其余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如负责讲解小组不能解决疑问,才由老师出面启发精讲。课后,师生根据教学目标总结完成情况,布置巩固题、导学案及每日一贴。“费曼学习法”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实践,为减负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难看出,这一模式,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改革。”谭江南表示,按照教育学界的“金字塔”理论,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通过团队学习、主动学习以及参与式学习获得。显然,“厚生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模式属于此列。
在这一模式的贯彻下,青云中学教学成绩显著提升,2024届高三显示出强劲的势头。在多轮模拟考试中,呈现出步步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刚过去的“佛山二模”,各项数据较入学相比大幅度增长,体现了“低进高出”大幅增值的成效。
自主德育:当学生成为独立“社会人”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教学上,“厚生课改”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而在德育上,青云中学同样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被寄望成为一个“自觉、自理、自励、自信、自强”的“社会人”。
据介绍,青云中学采取年级扁平化管理,建立学校学生会、年级学生会、班委会三层架构,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形成学校管理的制度体系。
比如,在班级层面,班委会由行政班长、学科班长、纪律班长、卫生班长以及小组长等构成。每天晚修前的10分钟,是各班开展“夕会”的时间,以上的班长就各自负责的情况进行通报,表现好的小组和学生个人可获得表扬,存在问题的小组和学生个人则会被批评甚至惩戒。至于评价的内容则事无巨细,大至学校重大活动筹备,小至教室内课桌椅摆放等,都被纳入到学生自主评价范围,做到事事有人管理、有人评价。
德育为教育塑魂铸心,尤其作为一所成立于战火硝烟中的学校,史诗一般的建校史,更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精神富矿。
1937年,日军侵华,次年,顺德沦陷。国难当头,面对顺德县内失养失教的儿童,为 “保元气,延国脉”,1941年,中国同盟会会员周之贞先生等有识之士率800名顺德难童远赴四会江谷佛仔堂创设“青云儿童教养院”,由青云文社拨出经费支持,“聘请师资任教,供应全部费用”。在那段极端艰难的日子里,青云儿童教养院始终实践着拯救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
如今,走进青云中学,最瞩目的当属立于正门的首任校长周之贞像,以及校道上一棵棵粗壮的木棉花树。木棉树在广东被称为“英雄树”,这与青云中学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意象统一。更值一提的是,这些树木均由历届校友捐赠。至今,学校每年都会隆重举办校庆日,成为青云历史传承和展示的重要节点,也成为全体师生成长自信的重要力量来源。
秋季,异木棉盛放,青云中学学生在操场跑步。通讯员供图
春华秋实,每年开花季,红色的木棉与粉色的异木棉把校园装点得缤纷灿烂,陪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过青葱岁月。
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谭江南表示,在青云精神的引领下,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志存高远的“青云少年”、兼爱图强的“青云志士”为目标,以具有青云特色的“厚生课堂”和“自主德育”模式为双翼,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新跨越。
■数读
近年来,青云努力打造一支内蕴强、合作好、品位高的专业化、研究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3人,研究生学历达36%;高级教师52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佛山市、顺德区骨干教师25人,顺德区名教师、名班主任6人。
多年来,青云中学向大学输送了一批批的优秀毕业生,实现了青云学子的大学梦。学校连续6年获评“顺德区高中教学质量进步奖或优秀奖”,连续4年获评“顺德区先进学校”;连续2年获评“顺德区办学质量考核A等次学校”;青云中学语文、数学、思想政治、历史、生物与信息技术共6大学科获评“顺德区2022年普通高中优秀科组”。
此外,青云中学自1941年办学以来,千万青云学子情系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倾心尽力。 迄今为止,校友们捐助经费已逾4000万元。学校现有“李强慈善基金”“青云中学教育发展基金”“申菱奖教奖学基金”“黄但记青云提升计划奖教奖学金”等基金,鼓励着青云师生砥砺前行。
南方+见习记者 吴碧霞
南方+记者 蒋晓敏
通讯员 杨治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