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铁一中学(下称“铁一”)学生在2024年广东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下称“奥信”)中脱颖而出,5名参赛学生里有4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一等奖人数位列全省第三。
此前,在第41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中,该校获得1金、3银、3铜的成绩,金牌数位列全省第三。
在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广东赛区预赛中,铁一3人获得一等奖、8人获得二等奖、4人获得三等奖;在第二十届泛珠三角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铁一参赛的3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一份份荣誉背后,是铁一竞赛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多元发展途径。
“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铁一的支持”
“有些题目想了许久终于找到了答案,它的解题方法非常巧妙,这就是奥信的魅力,我在其中找到了思考的快乐和成就感。”不久前,铁一初三学生陈可佳在第41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中拿到了金牌,为铁一奥信队捧回了国家级赛事中的首枚金牌。
陈可佳对信息学的热爱始于小学,那时便开始自学信息学入门知识。“到铁一后我加入奥信队,不断学习成长,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陈可佳坦言,自己能够坚持下来,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平台和奥信队老师的指导帮助,“我们的学习都有规划,老师也会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调整教学内容,所以学起来更自如。”
与此同时,刚入选广东省信息学代表队的高一学生张冀飞正参加集训,暑假他将代表广东参加全国决赛。今年广东共有22人进入省队,张冀飞是其中之一。如果在全国决赛中进入前50名,他将获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保送名额。对此,他表现得很平静:“信息学是我喜欢的方向,以后的路还很长,要不断努力向前。”五年级接触编程、初中加入铁一奥信队,张冀飞获得过不少荣誉。他知道每一步都需要稳扎稳打,才能走得更远。
有人在起点上蓄势待发,也有人从铁一出发,站到了更高处。
铁一2021届毕业生李燊旭正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系。高中时他是铁一数学竞赛队的一员,“竞赛让我的高中生活更加充实,也训练了我的思维逻辑和专注力”。因为热爱,李燊旭在高考填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数学专业,大一时他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并获得了上海赛区一等奖。
竞赛训练,为铁一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让他们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走得更远。
递进式培养体系助力学生稳步向前
对于竞赛学生的培养,铁一下足了功夫。
“我们希望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特长。”铁一副校长许树新介绍,学校采用校内老师+校外教练的方式培养学生。其中,校内老师进行日常竞赛辅导,校外教练则做针对性培训。
在竞赛学生选择中,铁一面向越秀、番禺、白云三个校区的零基础学生进行选拔,为更多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同时,学校的竞赛课程也以年级为界逐次递进,让学生逐步成长。
铁一奥信队教练陈旭龙介绍,奥信队为不同阶段学生设定了不同目标。初一学生要获得CPS(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的入门级一等奖;初二学生要达到该赛事提高组一等奖;初三则要在各类赛事中排到全省前100名。进入高中后,就要努力排到全省前50名。
一个个台阶式的学习目标,让铁一这支2019年成立的年轻奥信队伍,稳步向前——
2019年的CPS赛事中,学校仅有1个提高组一等奖和7个入门组一等奖;2023年,入门组一等奖数量增至40个,获奖人数全省第一,提高组一等奖数量达到24个。在全国信息学联赛中,2020年铁一有3个一等奖,今年学校有7个一等奖。
在国内顶尖的全国信息学竞赛中,铁一也取得了新突破,今年有3名学生入选广东省信息学代表队,入选人数为全省第二、广州市第一。
这意味着,铁一已然成为广东信息学竞赛强校。
“学生能走多远,学校就尽多大的力去托举。”采访中,许树新多次提到,每个学生的潜质不同,只有设置多元课程,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目前,除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外,铁一还开设了天文社、机器人社等30多个学生社团,从天文到地理、从艺术到科技、从体育到文学,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采写】南方+记者 刘汉能
【图片】学校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