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后,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加大,很多人出现了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重、胸闷、腹胀、小腿酸胀、沉重感、舌体胖大、齿印明显等情况。俗话说“湿气重,百病生”,雨季在养生调养上应注重清热祛湿,益肺补肾。下面由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中医与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黄绪银教您轻松祛湿!
中医对“湿”的认识
中医认为,“湿”为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之一。湿邪致病具有重浊、粘滞、易伤阳气、病程缠绵难愈等特点。
湿气的来源一般有外感和内生两种,中医一般把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即外感湿邪。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引起,即所谓“脾虚生湿,水湿内停”。
“湿气重”常见的表现
1、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排便粘稠(粘马桶,不易冲掉)且多便;舌头边缘有锯齿状;
2、口干,口苦,口臭;
3、睡觉流口水、打呼噜;
4、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周身关节疼痛;
5、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6、头发油腻,脱发;
7、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
8、头晕,特别容易疲倦乏力。
如何祛除体内湿气?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要想更有效地祛湿,还得根据湿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决定祛湿的方法。
1、避免外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下雨天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冒雨涉水。
室内可以借助抽湿机、干燥剂、空调除湿;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洗完澡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避免外感湿邪;不要穿潮湿未干的、不通风透气的衣服,避免外部湿邪侵入身体。
2、运动祛湿
适当的运动如跑步、健走、球类运动、瑜伽、太极等,都有助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液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小便等途径排出体外。
俗话说胖人多湿,而胖人多半是不爱运动的。阴雨多湿的季节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困脾,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3、健运脾胃,以助运化水湿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功能。对于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湿气重势必导致脾胃负担加重,出现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等情况。
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祛湿,多用瘦肉、党参、山药、黄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脾为痰湿生成之源,“要想祛湿,首先健脾”,因此,健脾养胃是祛湿的关键之一。
4、外治疗法
火龙罐、火龙灸、雷火灸、刮痧、按摩、推拿、火针、温针灸、泡脚等中医适宜疗法,安全、方便、疗效可靠。
来源:摘录广东中医药微信公众号
编辑:顾宇茜
校对:陈如碧
审核:刘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