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丨草塘新城一须臾,侨归大旺新时代。广东省大旺华侨农场地处珠江西岸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最早系1958年设立的省属国营农场,先后接待安置6批次共6376名归侨,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庇护所和新家园。他们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在这方热土上白手起家、安居乐业,有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躬身为民的领导干部、创新进取的企业家、回馈乡里的侨务志愿者、呕心沥血的教育工作者、吃苦肯干的工人农民以及卓尔不群的巾帼英雄……他们也见证了大旺华侨农场从荒僻贫穷的“六泊草塘”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性飞跃。近期,大旺华侨农场组织专家和研究团队,以口述故事的形式,采访了一批历史见证者,编成了《侨归大旺》这本书。现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肇庆高新区。王振宇 摄
黄世坚:
生在他乡,长在故乡
口述故事人物简历
黄世坚,女,1966年出生于越南广宁省横浦县黎利社燕尾村,1979年从越南回国,1987年初中毕业后在大旺华侨制衣厂做普通车工,在糖厂做季节工,后到深圳塑料工厂工作。2015年在肇庆高新区越南侨友会担任副秘书长,积极参与侨友会联谊活动,生活充实有趣,自己也乐在其中。
△黄世坚(左)参加越柬老第十一届联谊会。
豆蔻年华的归国坎坷路
黄世坚出生在越南,12岁跟随父母回国,“当时我们身边生活的大部分都是中国人,都是跟随父辈、祖辈一起来到越南生活的,也有像我一样在越南出生的中国人。虽然我们身在越南,但我们深知自己是中国人。”
归国路上的艰难和困苦,让她至今都记忆犹新。“当时正是1979年农历正月,这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而我们一家七口人却在归国途中风餐露宿,大家都在盼着早日回国,似乎早已把辛酸抛在脑后。”
“由于我们的钱不多,还没到边境,交通费都用完了,一家人只好走路,最后是徒步走到了国界线,踏上国土的那一刻,大家都如释重负。”
△黄世坚一家四代同堂合照。
到了大旺以后,黄世坚再次从一年级开始读书,但是对她来说充满了困难。“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汉语基础比较差,而且一些话只会说,不会写,政府安排了归国华侨义务教我们汉语,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生活。”
回国后,政府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住所,还为他们稳定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让每家每户都按劳动力数量承包了土地。“我们家一共承包了10亩土地种甘蔗。”黄世坚说,过去在越南也是搞种植业,来了大旺也是,算是回归了自己的老本行。
“大旺给了我充足的养分”
生在他乡,长在故乡是黄世坚最真实的人生写照,“大旺这片土地给予了我成长路上的养分,给了我们一个家,让我们扎下根来;给了我们受教育的机会,让我们长智慧;给了我们工作的天地,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和价值。”20岁那年,黄世坚进入了大旺华侨制衣厂上班,后来又去了糖厂做季节工。
1992年12月,大旺华侨农场转型为肇庆市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不再单纯发展种植业,由农场向工业城市转型。归侨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开始谋求新的出路。一部分人留在当地继续参加农场改革,为工业城市的建设打基础;另一部分人外出闯荡,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我的兄弟姐妹中有做会计的,有进厂的,有当厨师的。当时我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加家庭收入,也决定外出谋出路,去了深圳,在塑料厂里打工。”黄世坚说,靠自己双手挣钱的感觉很好。婚后黄世坚育有一儿一女,开始跟着丈夫一起创业,自己当老板,在深圳开起了真空电镀厂,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黄世坚(一排左5)在深圳开厂时与员工合照。
2005年,大旺华侨农场结合国家高新区园区开发建设,开始为当时的归难侨解决危房问题,启动安居楼房、安居平房、华侨新城等方式相结合的安居工程。2010年12月30日,黄世坚的家人在华侨新城文化广场举行的大旺华侨农场归侨迁新居仪式上与600多户归难侨一起搬进了新房子,见证了新生活的开启。
从过去的平砖房到现在的小区楼房,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了。“华侨新城的安居房是用归国安置平房按1∶1的面积比例置换的,多出来的面积是需要补贴差价的,而且价格也很划算,是按照当年的成本价收取的,对于我们来说十分实惠。”黄世坚说,大家都愿意进行置换,而且这个小区地段好、环境好,对于父母的养老也是十分合适。
△黄世坚与归侨一起在华侨新城包粽子。
加入侨友会,共建美好家园
2015年高新区越南侨友会成立,黄世坚迫不及待地申请加入。目前,黄世坚在侨友会担任副秘书长一职,为侨友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为侨胞服务。“这不仅是我作为侨友会副秘书长的职责,也是我作为侨胞应该具有的一份担当。虽然我跟那些年轻人比不得,但希望能够发挥侨胞这一身份的余热。”黄世坚不仅把这个义务当成了自己的工作,更是她的志趣所在,她在这个大家庭里也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2022年4月高要金利发生疫情,黄世坚与几位归侨到金利镇义务担任越南语翻译员。
平日里黄世坚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公园遛遛弯,去广场上跳跳舞,去KTV唱唱歌。每当有重大节日,比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侨友会会和社区联谊,一起组织节目、编排舞蹈,并邀请侨胞和社区居民来观看。“我们还会和其他地方的侨友会联谊,外出走访考察、交流学习,吸收不同地方侨胞发展的经验。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我既敬业也乐业,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的晚年生活不再单调。”
记者 刘莹镔 通讯员 钟悦
肇庆高新采编中心编辑部
编辑 詹咏杰
二审 郭晓琳
三审 向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