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司法锚定“五化”目标,打造“汕执法 善监督”品牌

南方+ 记者

近年来,汕尾市锚定“五化”目标,创新打造具有汕尾特色的“汕执法 善监督”品牌,推动全市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不断强化,行政执法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汕尾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健全机制、协同联动

监督体系制度化

在法治政府建设的道路上,汕尾市始终保持着前瞻性的视野和坚定的步伐。

在制度建设层面,汕尾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谋划,出台了《汕尾市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全市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汕尾市还结合实际情况,起草了《汕尾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执法的制度框架,为规范执法行为、保障公民权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考评体系方面,汕尾市不断创新机制,印发了《汕尾市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激励办法》,旨在通过正向激励激发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结合《汕尾市镇街“一中心四平台”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对考核程序进行了优化升级,更加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反馈。

在基层监督方面,汕尾市更是下足了功夫。通过建立定点专项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局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开展督查,这种深入一线的监督方式使得问题线索得以及时发现和处置。同时,通过每周研判工作动态和每月汇总形成行政执法专刊的方式,实现了对基层行政执法工作的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

科技赋能、智慧共享

执法场景信息化

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汕尾市积极拥抱新技术,创新行政执法方式,通过打造“智慧型”执法和推行“非现场”执法,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效能,为法治政府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汕尾市致力于构建“智慧型”执法体系,以科技手段赋能行政执法工作。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工作群、行政执法数据月报制度等方式,实现了执法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同时,汕尾市全力推广“一体化行政执法平台”应用工作,确保平台在全市范围内的本地化部署。

自平台上线以来,全市已有185个执法单位全面接入,上线率达到100%。在日常运行中,执法单位通过平台开展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各项工作,累计完成行政检查23205宗,行政处罚5763宗,办结案件25364宗,办理文书85725份。

除了“智慧型”执法,汕尾市还积极推行“非现场”执法模式,以远程监管替代传统现场执法。通过督促相关单位积极应用“非现场执法”系统,汕尾市实现了执法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执法人员利用系统开展“云巡查”“云备案”等工作,不仅减少了现场执法的频次,也提高了监管的精准度和效率。在专项督促期间,全市非现场执法应用增长显著,使用单位数量也大幅上升。

截至目前,已累计发起“云巡查”任务504宗,覆盖企业522次,实现了监管精准化和市场营商环境的“双提升”。

创新机制、定期评估

综合执法高效化

在探索行政执法改革的新道路上,汕尾市积极创新,致力于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其中,放权部门的“传帮带”机制成为推动基层执法工作的重要一环。

为了确保基层执法工作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汕尾市设立了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咨询委员会,并在其下设立了涵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专班工作群。这些工作群不仅及时掌握了基层的执法需求,还积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在答疑、传帮带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通过这一机制,基层执法问题得到了100%的回复,有效解答了问题489次,评查案卷144宗,实现了“传帮带”1855次,显著提升了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在“传帮带”机制的基础上,汕尾市进一步深入开展了镇街执法的“深调研”活动。局班子成员亲自带队,深入各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各镇街在规范化建设、事项实施等方面的工作情况。通过深入一线,与基层执法人员面对面交流,汕尾市得以精准掌握基层执法的实际情况,并撰写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这些报告不仅指出了基层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调研的基础上,汕尾市积极寻求事项下放的“最优解”。经过多次评估调研,汕尾市回收了204项专业性强、基层难以承接的事项,同时新增下放了57项有利于基层巡查监管的事项。这一调整不仅优化了执法资源配置,还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的活力。经过优化调整后,全市镇街承接下放事项将统一为608项,这将有助于基层执法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执法效率。

因地制宜、精准监督

执法行为精细化

近年来,汕尾市将行政执法监督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聚焦民生焦点,实行“重点化”监督。持续加大对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的执法监督力度,确保这些领域的执法工作能够真正贴近群众需求。

同时,汕尾市因地制宜,实施“定制化”监督。针对各县(市、区)的区域特点和执法难点,有侧重地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和精准施策,汕尾市成功实现了监督方案与当地需求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提升了监督效能。

在关注行政执法的时间性和季节性特点方面,汕尾市实施了“阶段化”监督。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行政执法监督。特别是在各大节日和重点时期,汕尾市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执法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此外,汕尾市还紧密关注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实施“及时化”监督。通过与网信办对接、利用粤执法平台数据、检索负面新闻等多种方式,汕尾市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问题线索。对于发现的负面典型,汕尾市迅速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狠抓整改落实,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行政执法监督成果,汕尾市还注重总结提炼工作亮点和成功经验。通过定期梳理市县联动工作组开展实地行政执法监督的检查情况以及工作亮点,每月刊发行政执法监督专刊,汕尾市加大了宣传力度,固化了工作成效。

为民服务、包容审慎

营商环境法治化

汕尾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两书同送”信用修复告知机制,这一机制通过及时告知企业信用修复流程,帮助企业避免因超期被公示处罚信息而陷入困境,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信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完善“两项制度”方面,汕尾市通过出台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减免责清单,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提升了执法透明度。这不仅有助于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减少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空间,也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预期,降低了企业因轻微违法行为而面临的处罚风险。

汕尾市还通过搭建“多个渠道”,加强了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督的力度。通过组织企业代表座谈会、深入实地走访、设立举报公告和举报信箱等方式,汕尾市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行政执法监督中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在构建包容审慎监管新生态的过程中,汕尾市不仅注重执法行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更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通过创新监管模式、优化执法流程、加强社会监督等措施,汕尾市为企业营造了一个宽松包容的发展环境,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 林肯特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