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个“五一”黄金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社区70岁居民高勤开着实有点意外,自5月1日起一连五天,市民游客纷纷涌入位于中山街的罗行墟,观赏一场国际舞蹈节的一系列精彩活动。高勤开说:“没想到艺术家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连日来罗行墟“文艺味”浓、“烟火气”足,这是丹灶以“文产特派员制度”激活人文经济的又一成功实践。自5月1日起,由当代舞艺术家、丹灶镇“文产特派员”彭宇发起,2024“吾舞”国际舞蹈节为沉寂多时的罗行墟带来人才、带动社群、带旺人气,传统旧墟擦亮了“艺术墟”的新名片,未来大有想象空间。
“五一”期间,人文经济找到了有“丹灶味”的打开方式,在乡土丹灶里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在丹灶镇委、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艺术家、村居民、市民游客等用自发的热情,为丹灶留住了“原貌、原住、原味”的“乡愁”,又催生出“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的“新风貌”,丹灶的城市魅力和乡村价值得以不断增值和提升。
5月3日晚,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丹灶镇镇长钟强等为舞蹈节集中亮灯。戴嘉信 摄
旧墟变成“艺术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罗行竹编手工业式微,繁盛多时的罗行墟也逐渐失去了活力。上一次高勤开看到罗行墟如此热闹的景象,还是在去年6月第五届竹编文化节在此开锣。近年来经过活化升级的罗行旧墟成为“竹编文化街区”,以竹编文化为媒,罗行社区打开了一扇对外展示的窗口。
这一次,艺术家成为罗行社区的“引流大户”。
去年以来,结合“百千万工程”,聚焦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丹灶在全市率先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乘此东风,去年彭宇当代舞团落户罗行社区,罗行墟里的旧粮仓被改造成为彭宇当代舞团驻点。自此,当代舞艺术家彭宇以丹灶镇“文产特派员”的身份,在罗行墟安下了“家”,并尝试把罗行竹编、罗行墟老建筑与舞蹈相结合,既拓展创作空间又留住罗行的文化特点。
在今年3月29日,丹灶“文产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彭宇当代舞团驻点拉开帷幕。当晚,彭宇当代舞团—粮仓剧场正式启用,同时剧场举行专场首演。热烈的社会反响,让彭宇进一步坚定了在地创作的信心。从今年4月开始,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2024“吾舞”国际舞蹈节。
在彭宇的积极发动下,2024“吾舞”国际舞蹈节在“五一”假期如约而至,一群来自国内外、富有才华的青年舞者来到丹灶罗行驻留,通过工作坊、技术课分享,并与彭宇当代舞团成员、社区居民、舞蹈爱好者一起上课,进行即兴表演,为罗行墟注入浓浓的文艺气息。
5月3日晚,“吾舞”国际舞蹈节罗行粮仓剧场持续举行,为罗行古墟带来大量人气。戴嘉信 摄
本次国际舞蹈节上,彭宇的艺术乡建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访问舞者通过走访参观罗行墟的街道和在地体验生活,探寻罗行老街、老建筑的历史故事,选择特色街角巷进行在地创作,让身体与空间进行碰撞与对话。
在环境即兴演出环节,舞者还以中山街沿线粮仓剧院、外围墙壁等为舞台,进行沉浸式舞蹈表演。比如在5月3日晚,艺术家揭紫瑶带来编导作品《恋人》,两位舞者以白布蒙脸,以罗行墟旁的北江支流南沙涌为舞台,表现纠缠复杂的恋人关系。
作为本次国际舞蹈节的“东道主”,彭宇则带来了装置舞蹈《xixu》,充分运用罗行竹编、布料、渔网等作为创作素材,将装置与舞蹈加以结合,让舞者置身于罗行墟的空间环境中,表达对于古墟的感情和希望。
自进驻罗行以来,彭宇就与罗行社区舞蹈队保持着密切的互动。本次国际舞蹈节上,彭宇再次邀请社区舞蹈队队员参与演出,以当代舞艺术这一新颖形式,继续谱写艺术家与本土社群“双向奔赴”的美好故事。
5月3日晚,彭宇当代舞团成员与罗行社区舞蹈队联袂登场演出。戴嘉信 摄
用美传递“链式反应”
热闹人气的背后,由“文产特派员”带来的“链式反应”,正在丹灶这片土地上持续生发。
2024“吾舞”国际舞蹈节举办首日,来自香港的艺术家丸仔先生就来到了活动现场,用灵动的笔触,捕捉舞者曼妙的舞姿,还有观众专注的神情,一张张速写画作既是艺术作品,也是宣传丹灶和罗行墟的又一艺术形式;从英国回国后,巴斯斯巴大学舞蹈硕士张杉杉把第一个驻地项目选择放在罗行,在她看来,罗行墟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创作场所。
一位位艺术家因彭宇而走进丹灶。事实上,就连彭宇自己也是因为另一位艺术家向阳与丹灶结缘。
去年2月1日,向阳作为“1号文产特派员”携艺术工作室落户丹灶东联社区。以此为契机,彭宇走进了向阳艺术工作室,与向阳进行跨艺术领域交融。在向阳的带动下,彭宇也萌生出驻村创作的念头。最终经由西樵山书院牵线搭桥,在丹灶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彭宇成为又一位“文产特派员”,进驻罗行社区。
截至目前,丹灶已成功引入18位丹灶“文产特派员”、15个“文产特派员”项目,带着一份热爱和一份自觉,深入丹灶村居,以文化艺术为媒,与乡村发生更多连接,帮助丹灶广大村居引入更多人才、项目等资源,擦亮丹灶美丽圩镇和美丽乡村的金字招牌,走出一条以文化赋能强镇兴村的特色路径。
“文产特派员”推动艺术乡建的进程,也是艺术家与村居民等社会力量携手做好社区营造的良性互动。如何持续深化这组互动关系,让越来越多村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并且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美丽圩镇和美丽乡村?丹灶镇委、镇政府扮演起关键的纽带作用。
作为一个成功例子,自今年4月以来,丹灶深入发动丹灶镇教育系统、妇联、团委、总工会和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女企业家、青年党员、人民教师、妇女代表等不同群体,走进向阳、彭宇、胡次英等艺术家及“文产特派员”的工作室,参加乡村美学课堂系列活动,在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中提升美学涵养,继而转化为推动绿美丹灶建设、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更强大行动力。
有了一批“文产特派员”的加持,丹灶的乡村美学系列课堂丰富而生动,“贴地”而高雅,让“链式反应”覆盖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正如丹灶团镇委专职副书记郭宏滔所说,接下来,丹灶团镇委将激发更多党群力量投身乡村建设,同时会将艺术乡建理念和美学元素融入日常志愿服务工作中。
乡土丹灶践行人文经济学
从一群艺术家入手,丹灶也在积极探索将人文经济学理论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为南海率先蹚出一条“接地气”的人文经济实践路径。
所谓人文经济,可理解为一种人文与经济紧密结合、共同繁荣的形态。今年,南海提出要把人文经济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实践样本。
近年来,丹灶在产业、科技和文化、人才等领域积蓄了很多优势,在此基础上,丹灶在今年3月29日正式启动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重点以“文产特派员制度”为特色抓手,拉开人文经济发展的序幕。
今年丹灶镇银河社区苏村邀请到央视主持人高泽民和央视摄制团队现场观赏龙舟赛。通讯员供图
与此同时,丹灶也明确提出有丹灶味的人文经济打开方式:以文化为支撑点,进入城乡融合新境界,让“文产特派员”与村民充分互动,推动青年力量融入发展大局,提炼丹灶人文基因;以文化为切入点,激活跨界融合,鼓励和支持艺术家对丹灶各类要素进行创作,跨界发展人文经济的多元业态;以文化为纽带,提升对外连接的高度和广度,以国际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驻留丹灶为驱动力,用文化艺术进一步提升丹灶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五一”期间丹灶人文经济的实践中,上述理念和思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罗行社区,“文产特派员”彭宇成为发起人,以国际舞蹈节搭建平台,招募国内外青年舞者驻留罗行,邀请罗行社区舞蹈队参演,引导舞者结合罗行传统文化和空间环境进行创作。彭宇透露,本次国际舞蹈节将持续一个月,从丹灶出发,连接佛山、东莞、深圳、广州、汕尾五座城市,最后闭幕回到粮仓剧场,在跨区域行进中同步讲好“丹灶故事”。
5月1日正值“天后诞”,在银行社区苏村,从4月29日到5月2日一连四天举办“天后诞”文化节系列活动。在“村晚”、粤剧、斋宴、醒狮、扒龙船等传统节目中,今年苏村特别重视引导年轻人参与节目表演和龙舟竞渡,还邀请到央视主持人高泽民和央视摄制团队现场观赏龙舟赛,努力让村节“焕新”,使传播“出圈”。
5月1日正值“天后诞”,在丹灶镇银行社区苏村举办龙舟赛事。通讯员供图
无论是罗行社区的“艺术墟”,还是银河社区苏村的村节“焕新”,“人”始终是丹灶打造人文经济的关注点与落脚点。全力打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加速推进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目的是汇人才、聚人气;有了人才和人气,发展新业态才能有根基,才能带旺“烟火气”。
随着丹灶“有为水道”“金沙户外”等重点项目和片区深入推进建设,更多“文产特派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为、龙舟、烧番塔、竹编等越来越多丹灶文化IP被重新激活,丹灶有望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展现更大的作为,进一步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向近悦远来、更有“烟火气”的品质之城阔步迈进。
【撰文】林洛峰 张柏林
阅读更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