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代表性建筑中
客家建筑不可忽视
巧夺天工,浑然天成
凝结着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是数代匠人精心打磨的时光雕刻
这个五一小长假
带大家前往江屯镇
开启古村落寻访之旅
领略客家大屋的古韵魅力
福隆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到福隆里客家大屋,走进门楼那一刻,瞬间被其宏伟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工艺所震撼。据介绍,福隆里客家大屋始建于道光十七年,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这座大屋是清朝武举人江明澜的故居,他仿照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结合岭南建筑特色,建造了这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家大屋。
福隆里客家大屋为砖木结构,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模印文字、几何纹瓦当。青砖墙,石板墙裙。正门花岗岩石门夹,门额阳刻“福隆里”大字。
走进福隆里客家大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华正茂的年代。大屋总建筑面积达4300多平方米,主体结构为“三堂四横屋”,大屋的梁柱多为石条木条结构,坚固而美观,特别是斗拱飞檐下的壁画和浮雕,栩栩如生,展现了客家人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墙楣存多幅山水画鸟图案精美壁画和“九狮图”、“鹦熊得鹿”等众多灰塑,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檐板雕灵禽、花鸟图案、柁橔、雀替雕刻工艺精美。
正门外为禾坪,面积约624平方米。禾坪两侧均建有门楼。坪前筑有半月形池塘,面积约360平方米,青砖池壁,石板铺边,塘的外壁用花岗岩石板叠砌而成。
福隆里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汇了客家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它们多采用木结构,讲究对称、和谐、稳重。外观雄伟壮观,内部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拾步而行,院里青石板相互交错,室内门窗隔扇,均雕刻人物肖像及花鸟图案在这里,你大可放慢脚步,用心感受那份古朴又宁静的历史韵味。
福隆里大屋雄伟壮观,规模庞大,工艺讲究,保存了岭南古建筑特色,前塘后山环境优美,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2005年公布为广宁县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广宁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积善里
积善里坐落在江屯镇红旗村委会。积善里村族人为江姓,是北市江姓第四代江广昌公后人,世居客家镬耳屋。根据谱记载,江氏由山东103代到江西省南康,9代后迁居福建宁北,8代后迁居广东惠州长宁(今韶关市新丰县)经过十代迁居至广宁北市江咀。
到北市第四代江广昌公,经梅州地理师铁尺王指点看中今积善里的位置,由地名羊古尖山岭来龙,分针乾坤兼未丑,此地被誉为砂湾水抱,昭堂畅聚,钟灵毓秀,尊严庄重之格,沦为一风水宝地,遂建起了这座锅耳古屋,由于是羊古来龙,所以在取名积善里时这个善字取用“善”字样。
大屋坐西向东。主体为四堂两横屋,平面呈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为四进厅带三天井,高两层,总面阔43.9米,总进深39.16米,建筑占地面积1719平方米。
砖木结构,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青砖墙。四面外墙设有花岗岩瞭望窗。正门花岗岩石门夹,门额阳刻“积善里”大字。
大屋均为花岗岩石井圈,青砖井壁。积善里大屋整体保存较好,花罩、屏风、阁楼板等木雕工艺精细,墙楣保存数量众多的精美壁画,栩栩如生。
根据族谱记载,此座大屋从道光十二年八月开工建设,面积3000多平方米,所用材料花岗岩石块800多立方米,青砖地砖100万块左右。由于当时运输落后交通不便,全部原料是靠人工担抬。由于当地无石原料,所以全部的花岗石石块是经现在潭布木古村猪坑运来,每块石经过人工磨凿而成,所用石灰全部是由清远石潭靠人工担运到此,所以开工建造到完工入伙总共用了十五年时间。
除了福隆里客家大屋,江屯镇境内还散落着多座青砖石结构的客家大屋。这些大屋大都由堂、厢房、天井、套房、广场、池塘等组成,体现了客家人对光照、风向、水源的精心考量。大屋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还有福兴里、仁善里、福安里、居仁里、永安里、积庆里等大屋,它们共同构成了广宁县江屯镇独特的客家建筑风貌。
历经百年风吹雨打,酷暑严寒,不论是老屋,还是炮楼的一砖一瓦,都被时光在其上镌刻出深深的烙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细数那斑驳的岁月印记,千头万绪的沧桑之感会直涌心头。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魅力。同时,属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希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