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中山百人团战,浇筑国内单体规模最大泵站

南方+ 记者

01:04

“这里未来将承载巨大的水压,因此必须保障泵站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没有一点开裂,难度极大!” 4月26日,站在中顺大围西干堤的西河泵站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西河水闸管理所所长李海晖解释。

“五一”前夕,在中山,有百位劳动者持续团战10小时,只为浇筑一座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泵站。

一线水利人的荣光时刻

或许,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泵站建设早已不稀奇。但是,对广东而言,西河泵站工程却意义非凡。它是全省重点堤围——中顺大围补齐短板的关键一环。

过去70余年来,中顺大围就是一面挡在外江与珠江西岸重要节点城市中山市之间的人工屏障。百里河堤上,隶属“中顺大围”的数十座水闸泵站巍然耸立,守卫着珠江西岸百万群众的生命安全。

历经半个世纪的洗礼,中顺大围在防洪排涝、外排泵站布局等方面的问题也慢慢突显。为最大限度保障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2023年以来,中山决定举全市之力开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泵站——西河泵站工程。

“五一”前夕,在中山,有百位劳动者持续“团战”10小时,只为浇筑一座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泵站。

“五一”前夕,在中山,有百位劳动者持续“团战”10小时,只为浇筑一座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泵站。

西河泵站建成后将与现有的西河水闸、西河船闸,构成中山市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西河水利枢纽工程。它的设计流量将大于东河水利枢纽,将进一步完善中顺大围排涝、防洪(潮)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中顺大围防洪排涝标准。

未来,西河泵站内侧是岐江河水道,外侧是磨刀门水道,对于中山而言,它将成为一项肩负双重重任的民生工程:对外防洪排涝,对内活水循环。

“过去在台风及西江洪水时,西江磨刀门潮汐顶托,外江水位比内河高时,我们无法打开西河水闸向外江排水,来缓解中顺大围内涝的压力。”中山市堤围管理中心西河水闸管理所副所长付爱华说,西河泵站工程建成后,即便遇到潮汐顶托,外江水位过高,也能借助泵站将内河水强排至西江磨刀门水道外,最大程度提升岐江河流域的排涝能力。

“西河泵站排涝规模达到400立方米/秒,这个泵站的建设对于中山乃至珠江西岸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兵说。

工人们正在浇筑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泵站。

工人们正在浇筑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泵站。

4月下旬,进入汛期的广东迎来一波又一波极端天气:强降雨、冰雹、龙卷风……意义重大的西河泵站项目工程也在竭力提速建设。

如何与极端天气打“游击战”,争分夺秒抢工期?首次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泵站,如何避免开裂?

“五一”前夕,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与极端天气打“游击战”

4月26日,在中山南部,“中顺大围”西干堤的西河泵站工程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

——百名工人站在密密麻麻的钢筋之上,数十米高的天泵源源不断向下浇灌混凝土。70台混凝土搅拌车来来往往。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卢南群拿着温度传感器,将传感器探出的钢针反复地扎进每辆搅拌车的混凝土中。2分钟后,待传感器仪表盘数据稳定,卢南群立即记录下来。

百位劳动者坚持奋战10小时。

“25摄氏度以下!”“合格!”“赶紧入仓浇筑!”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中山北部,多镇街已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一颗颗石头大的冰雹砸向群众的车窗。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泵站主体结构的安全。最近的极端天气太多了,持续10-12个小时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必须不间断进行。为了找准浇筑时间,我们与气象局组建西河泵站专业气象服务群,每天实时监测,以项目建设地为中心发布水情雨情以及气象预警信息,供我们实时研判最佳的浇筑时间”西河泵站工程项目现场技术人员谭德旺说,这就像与极端天气在打“游击战”。

或许有人会疑惑,从道路建设到房屋搭建,混凝土浇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次又何必小心翼翼?

“你们有所不知,西河泵站工程实属特殊。它是Ⅰ等大(1)型工程,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泵站,结构尺寸大且体型复杂。” 李海晖比喻,普通的道路混凝土浇筑,一次只会浇筑30厘米左右的厚度;而西河泵站的混凝土浇筑,一次性就要对长50米、宽25米、厚1.8米的底板混凝土完成浇筑,50米不分缝。

“我们要一次性完成约560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而且西河泵站建设采用的是高性能混凝土,温升大,发热快。” 谭德旺解释,体积越大、厚度越大,混凝土散热难度就越大。倘若处理不佳,短时间内,混凝土内外温差变大,将出现裂缝、开裂。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会影响泵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不仅增加后期修补费用,还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利的社会影响。防裂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西河泵站工程长期安全运行的保障。” 李海晖坦言。

为此,中山市堤围管理中心还印发《西河泵站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管理办法》,明确规范参建各方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过程中的行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26日晚,从白天驻守到深夜,中山水利人守着滚滚而来的70辆混凝土搅拌车,一次又一次将温度传感器探入混凝土中,确保560立方米混凝土温度控制在23℃-25℃之间。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也在已浇筑的混凝土中预埋了温度传感计,动态监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差变化。

从白天驻守到深夜,中山水利人守着滚滚而来的70辆混凝土搅拌车。

百人团队,丝毫不敢懈怠。

26日凌晨3点,奋战了10个小时的李海晖,松了一口气:首仓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西河泵站工程的底板初现雏形。

“‘五一’期间,西河泵站的施工‘不打烊’。”李海晖笑着说,“攻坚克难,我们一直在岗!”

【采写/海报】南方+记者 曾艳春

【视频】卢子衡

【通讯员】林嘉豪 苏康枝

编辑 李姗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