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牧场建设又添新的潜在适养品种

南方+ 记者

近日,“蓝圆鲹的人工繁育和苗种规模化生产成果评价会”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亚湾基地(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举行。参加评价会的专家在察看现场,听取汇报,审阅相关材料后,经讨论,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蓝圆鲹人工繁育和苗种规模化生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方+ 黄进 拍摄

去年以来,广东省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大力拓展深远海利用空间,丰富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有序疏解养殖密度过高海域,科学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目前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稳健起步、开局良好,在适养品种方面,卵形鲳鲹、硇洲族大黄鱼、高体鰤、黄金鲹等重要经济鱼类品种繁育取得新突破。

蓝圆鲹经济价值高,适合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但目前人工养殖蓝圆鲹的种苗来自于野生捕捞,季节性强,可控性低,过了蓝圆鲹的自然繁育期,也就是每年的3—4月,将陷入无苗可养的境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蓝圆鲹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意义重大。”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职副书记刘胜敏说,由省农业农村厅的统筹指导,海洋渔业试验基地高级工程师、“东江学者”吴锦辉及其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张勇教授团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林蠡教授团队,开展了对蓝圆鲹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一步推动人工养殖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也是广东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吴锦辉介绍,2023年10月,研究团队收集蓝圆鲹野生群体1064尾,经5个月驯养,获得成熟亲鱼228尾。今年3月,试验基地育种团队对其中163尾亲鱼开展人工催产试验,成功实现自然产卵,共获得受精卵约600万粒,孵出仔鱼200万尾,3月27日孵化的仔鱼培育至第7天,并于4月2日进行现场测试,经现场查验,生长发育正常,摄食良好。

近日,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傅晓,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朱春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林黑着,惠州学院教授周立斌,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赵会宏组成的专家组对“蓝圆鲹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成果进行评价。

参加评价会的专家认为,项目组经过研究,探索了蓝圆鲹的驯化、亲本强化培育方法,开发了有效的人工促熟和催产技术,构建了人工繁育群体,获得批量受精卵,孵化出仔鱼240余万尾;开展了多批次的工厂化育苗和高位池生态育苗工作,共培育出全长3—5cm蓝圆鲹鱼苗8.22万尾;通过探索鱼苗开口饵料、活饵料配比序列、配合饲料驯化、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控等条件,构建了蓝圆鲹工厂化和高位池育苗技术体系。

林蠡认为,蓝圆鲹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的突破为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新的潜在适养品种。

南方+记者 黄进 彭琳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