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巴以冲突的“第二战场”

姚忆江工作室
+订阅

高潮出现在4月18日的白天。在《纽约时报》的记录中,4月18日下午1点半,身穿防暴装备的纽约市警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驱赶抗议学生,逮捕了超过100人,暂无人受伤。

苏明哲所在的纽约大学于4月22日进入大规模抗议阶段,当天是犹太人的逾越节。“下午,有近200人集中在学校门口,支持巴勒斯坦和支持以色列的团体都有,前者人数更多。”

随着4月24日美国参议院批准以色列军援法案,亲巴勒斯坦抗议者的反对呼声再次提高。高校抗议席卷民主党控制的东西海岸,甚至蔓延至共和党主导的德克萨斯州。

这场高校抗议浪潮,如同2020年的弗洛伊德事件一样,正在分裂美国社会,只不过这次撕裂的是阿拉伯群体和犹太群体。


南方周末记者 顾月冰

责任编辑 | 姚忆江

2024年4月中下旬,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主校区的西草坪上,一顶顶彩色帐篷汇聚成一片小型营地。人们发出抗议的呼声:“停止与以色列公司合作”“反对以色列入侵加沙”“停止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校际合作”……

全美高校亲巴勒斯坦抗议因“4月18日纽约警察逮捕学生”,变得更为激烈。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几十所美国高校,抗议者在校内举起标语、搭上帐篷,掀起“反对以色列”的浪潮。截止到4月29日,超过800名抗议者在美国校园被捕,不过,大多数被捕者已获释。

自2023年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袭击已导致3.4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此前,哈马斯的袭击造成1000余名以色列人死亡、百余名人质被绑架。

巴以冲突也在撕裂美国社会。高校抗议者开始要求学校从以色列撤资。而共和党人为主的政客则以“犹太学生安全”为由,展开了一系列对美国高校反犹主义的调查。

一切尚未结束,在一场场警方对抗议师生的逮捕行动中,高校中的巴以冲突演化为言论自由、学生安全和政党斗争的混合物。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4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校园内,一名学生在亲巴勒斯坦示威活动中被捕。(图/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4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校园内,一名学生在亲巴勒斯坦示威活动中被捕。(图/视觉中国)

震荡中的哥大

刚开始,哥大研究生米粟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抗议。

“他们像之前一样,举牌子、在身上披国旗。”米粟就读于教育学院,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4月17日的白天,抗议学生便在大草坪上陆续搭起帐篷,静坐示威。

这片草地上搭建了约50多顶帐篷,它们成为在巴特勒图书馆和洛氏纪念图书馆(Low Memorial Library)之间的彩色营地,这片常用于哥大毕业典礼的场地,现已成为“加沙团结营地”。

从国旗和口号可见,支持巴勒斯坦的团体明显多过支持以色列的团体。草坪四周偶尔也有几小撮学生举着以色列六芒星国旗游走。

“临近期末考试周,有些人会在草坪上一边看书复习,一边静坐抗议。”米粟说,她所在的教育学院距离大草坪仅需步行10分钟。

一切还算平和,哥大当周要求刷校园卡进出校区。

在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里,不光有穆斯林裔的师生,也会有信仰犹太教者。抗议活动由巴勒斯坦正义学生、犹太和平之声等团体组织,他们在草坪上宣讲、祈祷和举办音乐表演,还会提供热食、冷三明治和小吃。

一些学生在营地打出“巴勒斯坦人民大学”(the People's University for Palestine)的标语,少数中国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调侃,“我在国内上人大,来美国继续上人大”。

也是在4月17日这天,哥大校长努什·沙菲克乘坐一辆黑色SUV前往华盛顿,参与美国众议院教育委员会的听证会。

沙菲克参与的听证会,是美国众议院“高校反犹”调查的一部分,它与2023年12月南方周末记者在《藤校校长被迫说Yes or No》一文中提及的听证会如出一辙。

当校长沙菲克走出国会山后,她决定通知哥大教务会,请纽约州警察出面,控制校园抗议局面。

夜幕降临时,哥大校园外的警笛声响起,那晚是哥大校方给抗议学生撤离的最后期限。“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纽约警察已经在校园外聚集。”米粟说。

当晚,没有抗议学生离开。

4月18日凌晨,哥大法学院的陈寒走到大草坪遛弯,“晚上的营地非常安静,没有吵闹声。天飘着毛毛雨,很多抗议者直接睡在了帐篷里,就像一场露营。”陈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夜晚,哥大主校区草坪前的抗议人群。图/陈寒

夜晚,哥大主校区草坪前的抗议人群。图/陈寒

高潮出现在4月18日的白天。在《纽约时报》的记录中,4月18日下午1点半,身穿防暴装备的纽约市警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驱赶抗议学生,逮捕了超过100人,暂无人受伤。

“当天很多教职工前往现场疏散学生。图书馆下午5点就让学生离开,往日是晚11点闭馆。”米粟回想。

陈寒当天翘掉了一节课,想要围观纽约警察的逮捕行动。“我到时,警察已经清场了。”陈寒索性拍了几张帐篷的照片,在他身旁,千余名学生隔着栅栏对警察破口大骂,一些大胆的犹太学生挥着美国国旗和以色列国旗走过。

哥大主校区的草坪分东西两侧。很快,亲巴勒斯坦抗议者从被清理的东草坪转移到西草坪,五颜六色的帐篷再次立起。

“第二战场”

哥伦比亚大学有着学生运动的历史。1968年的4月中下旬,反对越南战争、支持民权运动的学生占领了哥大汉密尔顿楼。在长达一周的占领运动中,712人被捕,148人受伤。

“尽管越南战争又持续了七年,但1968年学生抗议很多方面都是成功的。”哥大巴纳德学院历史学家罗莎琳德·罗森博格称,他们说服了哥大停止机密战争研究,取消体育馆建设,并停止军队和中情局的人才招募等。

50多年后,以哥大亲巴勒斯坦学生团体为例,他们要求哥大和巴纳德学院从与以色列有关的或从巴以冲突中获利的企业里撤资。

这一诉求与巴勒斯坦民间团体在2005年发起的BDS(抵制、撤资和制裁)运动类似,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抵抗运动。

“纽约警察逮捕哥大学生”震动蝴蝶翅膀,全美高校乃至西方国家掀起了“反对以色列政府”的抗议巨浪。

高校成为巴以冲突的“第二战场”。

苏明哲所在的纽约大学于4月22日进入大规模抗议阶段,当天是犹太人的逾越节。

“下午,有近200人集中在学校门口,支持巴勒斯坦和支持以色列的团体都有,前者人数更多。”苏明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纽约大学没有围墙和校园,它的教学楼遍布华盛顿广场。大多数抗议学生聚集在主校门和教学楼两旁的街道上。

一位巴勒斯坦同学走在队伍的最前方,苏明哲庆幸“他没有被逮捕”。“学生刚刚聚集起来时,警察就来了,他们穿着普通。”苏明哲回忆,警察是在晚上七点左右开始戴头盔抓人的。

苏明哲没有全程参与抗议,他去上了晚课。在社交媒体上,苏明哲看到纽约大学的抗议学生对着警察高呼“丢脸”。

纽约大学的一份声明称,抗议者穿过了路障,学校遭遇了“无序的破坏行为”。4月22日,纽约市警察在纽约大学逮捕了约120人。在警局的记录中,校方将抗议者称为“入侵者”。

这几周,为了防止学生聚集,纽约大学教学楼围起木板墙。纽大学生称之为“羞耻墙”,抗议者在木板上贴海报、用水笔写字。

随着4月24日美国参议院批准以色列军援法案,亲巴勒斯坦抗议者的反对呼声再次提高。高校抗议席卷民主党控制的东西海岸,甚至蔓延至共和党主导的德克萨斯州(注:一般看,民主党控制的蓝州更为自由进步,共和党控制的红州更为保守)。

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巴勒斯坦团结委员会的抗议者发起了一场罢工和占领。该校约34人被德州警察逮捕,警方大多身着防暴装备,一些警察骑在马背上。

“抗议者应该进监狱。在德州任何大学参加反犹抗议的学生都应被开除。”德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在社交媒体X上说。

4月18日的警察逮捕风波过后,哥大校园中的抗议者举着“起义万岁”“我相信我们会赢”的标语,试图与校方谈判。

“当下,(亲巴勒斯坦的)学生认为,以色列的进攻忽视了巴勒斯坦人道主义诉求,可他们无法改变政府的决策,只能要求校方切断与以色列的联系。”美国卡特中心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刘亚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刘亚伟身处的佐治亚州艾默里大学,师生抗议被警察逮捕的案例更加激烈。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警察闯入校园,用“化学刺激物”(chemical irritants)驱赶抗议者。

“本轮高校亲巴抗议是否能达到1968年抗议的程度,要看其持久性和影响力。”刘亚伟说。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南草坪举行了“加沙团结营地”示威活动。(图/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南草坪举行了“加沙团结营地”示威活动。(图/视觉中国)

撕裂美国社会

4月23日,纽约市市长埃里克·亚当斯表示,在校园抗议中确认了“外部煽动者”,他们使和平的学生抗议出现问题。

共和党人对反犹主义的态度更为激烈。

“如果校长努什·沙菲克无法控制哥大校园局面,就应该辞职。”4月24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迈克·约翰逊访问哥大时说,他称哥大校长为“无能的领导人”,未能保证犹太学生的安全。

约翰逊提议,如果高校无法控制抗议活动,美国政府可能会在适当的时间召集国民警卫队,国会应考虑对高校撤销联邦资助。

当一名亲巴学生冲着犹太学生大喊,“10月7日将是你们未来的每一天”后,拜登政府再次重申对校园反犹主义的担忧。

“这种公然的反犹太主义是应受谴责的,也是危险的……它在大学校园或我们国家的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立足之地。”拜登发表声明称。

迫于压力,高校管理者开始处理抗议师生。在一份超过千页的文件中,哥大校委会让十五名学生停学,五名教授离开讲堂,其中三名教授面临着“让犹太学生感到不安”的指控。巴纳德学院校长丽莎·罗森伯在声明中表示,临时停学的学生“不被允许进入巴纳德学院的多数区域”。

巴以冲突延宕半年,美国大学被夹在打击反犹主义和保护言论自由之间。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刘亚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场高校抗议浪潮,如同2020年的弗洛伊德事件一样,正在分裂美国社会,只不过这次撕裂的是阿拉伯群体和犹太群体。

亲巴勒斯坦人士谴责高校管理者和政客对抗议活动进行镇压。南加州大学阿拉伯裔毕业生阿斯娜·塔巴苏姆只因在社交媒体上支持巴勒斯坦人,便被学校取消毕业典礼的演讲资格。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谴责哥大校长沙菲克在内的高校管理者。该协会认为,逮捕行动违反了高校“学术自由的基本要求”,这是“对学生权利的空前攻击”。

美国大学长期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有关保护言论自由的支持。“如果哥大想继续保护言论自由,它就有义务实施公平的言论政策,不偏不倚地反对任何特定观点,并确保被处分的学生获得程序正义。”美国个人权利与表达基金会校园权利倡导主任亚历克斯·莫雷表示。

那么抗议的言论边界在哪?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弗兰奇(David French)给出的解释,“当言论变成骚扰行为时,言论自由者便不再受到保护。”

其实在犹太学生内部,他们对于校园反犹主义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在4月22日逾越节的晚上,哥大犹太裔学生卡梅伦·琼斯与非犹太学生一起在营地上庆祝节日。她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高校采取了无数措施限制学生抗议,但他们在这里坚持不懈。

同样也是以色列裔的哥大犹太学生布兰德不满学校对抗议活动的处理方式,“哥大宁愿在学期最后一周破坏正常学生的教学,也不愿清除非法和暴力占领。”

5月15日,哥大将在主校区被占领的大草坪上举行毕业典礼。

反犹主义被滥用

反诽谤联盟(ADL)调查发现,新一轮巴以冲突后,约70%的美国人认为反犹太主义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2022年只有49%的受访者持这一态度。

连日来,多名哥大捐助者因亲巴抗议已暂停捐赠。美国橄榄球队“新英格兰爱国者”老板、打击反犹太主义基金会创始人罗伯特·克拉夫特称,如果哥大不采取纠正措施,他将暂停捐款,因为他不相信学校能保护学生和教职工。

反犹主义早已成为美国的“禁忌”,激进的共和党人呼吁拜登政府严厉打击校园抗议。阿肯色州参议员汤姆·科顿、密苏里州参议员乔什·霍利呼吁拜登向抗议高校派遣国民警卫队。

纽约州议员、共和党人斯特凡尼克向美国教育部长、国土安全部部长、司法部长等高层写信,呼吁吊销参与抗议活动的国际生的签证,以此来威慑任何“呼吁恐怖主义和暴力袭击”的人。早在2023年12月,斯特凡尼克就主导了针对哈佛、宾大和麻省理工的三位校长的“高校反犹调查”听证会。

事实上,反犹主义多年以来在政治上被夸大和滥用。“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者正在采取一种策略,将所有批评以色列的声音都扣上反犹主义的帽子,以此打压外界批评其占领(巴勒斯坦土地的)罪行的声音。”以色列记者吉迪恩·利维在英国《中东之眼》的文章中提到。

“美国的政治和公共论述已经把以色列明确地转变成了一个受害者。”2000年11月,巴勒斯坦籍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一篇名为《美国最后的禁忌》的论文中提到。

萨义德是《东方学》的作者,他也是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萨义德一向批判欧美世界对于巴以冲突的双重标准,曾呼吁“知识分子要自居边缘,面对权力说真话”。

当时这位哥大文学教授带着对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的愤慨,写下对美国社会的讥讽。如今,哥大学生举着抗议招牌,上面写着“哥大,既然你不让我用萨义德的理论,为何让我读他的书呢?”

将反对以色列扩展成反犹主义,逐渐成为美国共和党竞选的主流叙事之一。

“如果你认为以色列没有生存权,那就是反犹主义,”2024年共和党总统初选候选人、南卡罗来纳州前州长妮基·黑莉说。黑莉曾表示,如果她当选总统的话,将寻求对反以色列言论实施新的联邦管制。

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这场学生抗议也引发了政治影响。《华盛顿邮报》称,拜登正试图“在谴责高校反犹主义和支持学生抗议权利之间取得平衡。”

一些民主党人担忧,2024年的夏天会有数千名抗议者闯入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该会议将正式提名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1968年的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曾因反越战抗议而黯然失色。

(陈寒、苏明哲为化名,南方周末实习生殷晨浠对此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校对 赵立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