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城”到“入圈”,1亿多广东人的新身份将带来哪些机遇?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你可能不知道,超85%的广东人,住在“圈”里。

2023年,广东省发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以2022年常住人口的数据为统计口径,五大都市圈共覆盖人口1.08亿,占全省常住人口85.41%。1亿多广东人,从此有了“圈里人”的新身份

放眼全国,都市圈正成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新载体。从“进城”到“入圈”,从散落的“点”到融合的“圈”,广东省内人口流动有何新趋势?生活在都市圈之间的人,正在享受何种红利?下一阶段,都市圈如何打好配合,实现良性互动?

人口“入圈”成大趋势

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正式公布,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开启建设步伐。

2019年,广东首次提出“五大都市圈”概念,提出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联动发展。2023年底,“五大都市圈”规划文件的亮相,带来了“施工图”。

(数据来源2022年各地市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22年各地市统计年鉴)

无论从哪个角度,广东五大都市圈都可以说是体量大,分量足。仅从人口数量来看,2022年五大都市圈共覆盖人口1.08亿,占全省常住人口85.41%。可以说,大多数广东人都是以都市圈为半径,持续开展工作迁徙、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等活动。

如今,五大都市圈,人气越来越旺。

作为国家级的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得益于产业结构多元、经济发展势头蓬勃和就业市场活跃等优势,向来是人口流入相对集中之地

比较2022年广东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规模就能发现,广佛、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均为人口净流入地区,常住人口规模多于户籍人口,其中深圳常往人口比户籍人口多1111.44万人,广州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838.50万人,东莞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751.25万人。(常住人口规模—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流动人口)

在2023年,广东更是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的到来。以广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为例,广州和佛山两地2023年常住人口分别增加了9.29万人和6.31万人。

年轻人的到来让都市圈保持着“青春”气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代都市圈人口多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年龄结构特征,成为劳动力的主要集聚地。根据他的测算,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在全国30余个都市圈中最为“年轻”,15—64岁的人口占比分别为80.71%、76.97%

不止是广州、深圳都市圈,2023年,汕揭潮、湛茂都市圈的人口也迎来了可观的增长。

根据湛江、茂名最新数据,2023年,两地常住人口分别达到707.84万人和625.23万人,据保守计算,湛茂都市圈常住人口规模超过1333万人;以汕头为代表的潮汕地区,宗族观念强,重视子嗣传承,“多子多福”仍是一些人的生育观念。汕头、潮州等地的出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生人口分别超6万人和2.3万人

人口专家、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董玉整分析,广东常住人口在持续增长逐渐乏力的同时,继续呈现着进一步向五大都市圈集聚的趋势,其中珠三角三大都市圈集聚效应明显;湛茂、汕揭潮都市圈在粤西、粤东地区有较好的吸引力,吸引了周边城市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

“圈里”为何人气旺?

都市圈对人的吸引力,在于那些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红利与机会。

生活在“圈里”的广东人,永不缺乏机会。从总部到基地、前端到后台、研发到制造、孵化到投产,你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会有立足之地。

走进广州海珠康鹭片区,中大布匹商圈至今仍是这里的显著标签。

但在距离这一海珠“制衣村”约80公里之外的清远石角镇,占地1万亩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园建设生产正如火如荼。按规划,这里将承接中大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升级,进驻近5000家纺织服装企业,用工需求有望超过10万人。

人口学者、育娲人口智库专家黄文政分析,随着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完善,个体寻求发展机会的成本大大降低,就业层次、结构更加多元,并且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城镇区域,新的就业需求大多能在都市圈内部得到解决。

如今,伴随着公共服务资源扩大与共享,都市圈不仅是拼搏梦想的工作地,也逐渐成为了优质高品的生活圈

《2022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广佛间日均出行量高达171万人次,位列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早在2010年11月,广佛地铁就与广州地铁1号线相连。现在,从佛山市中心的祖庙出发,搭乘地铁1小时,即可达到位于广州市中心的珠江新城。

线路“硬联通”的同时,政策“软联通”正在快步赶上

2022年,广佛两地共同发布《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并推动两市市民卡、社保卡互通互用。

不久前,广佛两地实现医院挂号资源整合,通过“佛山卫生健康”微信小程序,用户可快速预约广州市的医院号源,在“广州健康通”小程序亦可直接预约佛山市的医院号源。

“都市圈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让‘我是佛山人’和‘我是广州人’不再有本质区别。”黄文政说,都市圈吸引人口的最核心要义,在于超越既有的行政界限,允许人口实现自由流动,获得高品质生活

“广佛的同城化称得上是全国的标杆。”在董玉整看来,都市圈对人口的吸引,源自于圈内多个城市的协调发力,共同接纳和留住人口,不再仅仅依赖于某个中心城市。

他介绍,中心城市作为核心的带动作用依旧重要,但都市圈的发展并非是“摊大”“摊薄”中心城市的优势,而是要在疏解中心城市压力的同时,创造更加多元、复合有效的人口吸引力与社会承载力

为区域协调发展“添把火”

在广东,“城里人”着实多。

继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4%后,时隔三年,广东这一指标终于突破下一个百分点,达到75.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26个百分点,逐渐接近发达国家平均80%的水平。

但是,广东城镇化水平呈现不均衡的现状

董玉整分析,珠三角已处于城镇化后期的成熟发展阶段,粤东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粤西及粤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全省的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腾空而起”的都市圈正成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新载体

“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都市圈带动区域发展,这是一种联动发展模式。”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专家、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胡刚分析,在粤西、粤东地区,应考虑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有序转移,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和竞争性,才能更好带动整个区域城镇化发展

“一座城的人才池和一座都市圈的人才池显然效果不同。”黄文政指出,人口集聚会引发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研发与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流动人口的多样性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相互协作实现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一直以来,广东省内人口流动存在一种向珠三角聚集的惯性,五大都市圈建设能否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董玉整指出,广东五大都市圈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战略重点与布局有所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都市圈实际上会形成差异化的人口流动模式。“比方说,高科技创新人才可以赋能广州、深圳都市圈打造国际中心城市、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而大批产业技能人才也可以在其他都市圈发挥优势,促进当地承接产业转移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五大都市圈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董玉整指出,不同年龄结构、知识背景、技术能力的人才能够分别满足不同产业形态和产业转型发展趋势的需求。依靠这种模式,既能有效缓解广深等超大特大城市过度聚集、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也可以提升中小城市发展动能和城市服务水平。

“各自成圈、相互融合,各取所需、各尽所能,这是‘圈里人’带来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机遇。”他总结道。

南方+记者 黄锦辉 陈子阳

实习生 廖璜 李智森

编辑 余佩 张志超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