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手机到“造汽车”,华为“一路向北”丨珠三角观察

珠三角观察
+订阅

00:25

(航拍曝光,华为广州研发中心惊艳登场,时长共25秒)

(航拍曝光,华为广州研发中心惊艳登场,时长共25秒)

“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当下,智能汽车开启下半场,北京车展成为了智能汽车大秀场。

4月25日—5月4日,主题为“新时代 新汽车”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举行,知名车企带来众多全球首发车、概念车和新能源车型。

小鹏、比亚迪、广汽等一众车企亮相。但在一众参展企业中,华为和小米颇受追捧。其中,小米带来“保时米”——小米SU7亮相,华为携“界”系汽车登场。

4月23日,问界新M5系列正式上市,将于5月15日开始批量交付。   来源:华为终端BG

4月23日,问界新M5系列正式上市,将于5月15日开始批量交付。   来源:华为终端BG

华为与小米汽车相同点,都是从手机跨界到汽车,不同点在于介入产业的路径上。小米是直接下场造车路线,华为则以“赋能”和“供应商”角色杀入市场。

据乘联会数据,中国2023年智能汽车销量887万台,全球新能源车汽车销量为1428万台,中国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63.5%,大幅领先欧美市场。在中国全球最大智能汽车市场,他们是如何步步为营、跨界分羹?

 投入300亿元做“增量部件供应商”

北京车展,虽无直接冠以“华为”品牌的车型亮相,但仍能受到高度关注,与华为不断扩大的车企朋友圈密切有关。

华为不造汽车,但已经深深嵌入智能汽车产业链。北京车展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强调,“车BU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去年智能部件发货已超300万套,已上市战略合作车型达7款,发展超300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

有别于小米亲自下场造车,华为是以“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切入汽车产业,目前已经打造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及智能车云五大智能系统,预计年底搭载华为智驾系统车辆将超50万辆。

目前,华为的合作伙伴包括阿维塔、北汽、比亚迪、长城、广汽、合众、江淮、理想汽车、奇瑞、赛力斯、小鹏等汽车厂商。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一再强调,华为要专注核心优势,而不是一味跟风造车。如今,华为更多站在资源整合、赋能提质的角色,出现在一众国产车企面前。

例如,在近日举行的2024华为智能电动&智能充电网络发布会上,华为就联合北汽、比亚迪、长城、广汽、理想汽车、小鹏等11家车企成立超充联盟。

目前,华为与车企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即零部件供应、HI模式、智选车模式。从营收上来看,汽车厂商对零部件都按成本定价,仅留有3%—5%的利润,占华为汽车业务较小的部分。

在HI模式下,依托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OTA版升级服务盈利。

利润最高的是智选车模模式,华为可以把控合作汽车的设计、研发、销售等过程,构建出问界、智界、享界、傲界“界”系车家族。

3年多来,华为虽没有直接造车,但研发投入已经超过300亿元。

经过2021年到2023年分别亏损100亿元、80亿元和60亿元后,如今,主打智能汽车的华为车BU业务终于迎来曙光。日前,余承东就高调表态,整个车BU业务接近盈亏平衡,预计在4月扭亏为盈。汽车业务好转,直接推动华为一季度营收增长。

4月30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披露2024年一季度经营业绩,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784.5亿元,同比增长36%;归母净利润约196.5亿元,同比增长约564%,净利润率达11%。

 布局广州建设智车研发中心 

4月29日,由华为和东盟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数智亚太峰会在曼谷开幕。孟晚舟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华为重视研究与创新,过去十年研发投入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

这些研发投入,在国内主要投向大八大研究所,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杭州、武汉和苏州。

今年9月,专注于智能汽车研发的广州研发中心将竣工交付。如今,9栋塔楼主体结构全部封顶,正在大规模开展室内精装及外立面幕墙施工,办公区幕墙和精装完成约70%。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一期)项目是华为在广州的首个研发基地,占地面积约11.9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5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约5000人研发办公。

华为广州研发中心。

华为广州研发中心。

在已有深圳总部和华为松山湖终端基地,华为仍在不远的广州布局,看中的就是广州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

华为广州研发中心,将专注于智能汽车、云计算及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加速ICT在广州各产业的应用,推动形成千亿级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集群。

届时,华为广州研发中心,将带来“松山湖效应”,加速引进智车供应链上下游智能电子、数据存储、智能驾驶等零部件企业,以及华为重点投资的智能网联系统及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新势力企业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广州带来大批智能汽车人才。

为配合华为广州研发中心建设,今年1月,扩配套项目建设的永久电源正式投产送电。今年2月,湾区新岸(罗冲围)松溪片区项目正式开拆,将打通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一期)项目周边路网。

在本次北京车展上,广汽传祺宣布与华为深度合作进一步升级,共同启动专注于智能底盘、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与研发的传祺华为联合创“新”计划。

智能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与消费电子工业、智能生态的融合,这也是汽车工业新百年进化的必由之路,唯有大投入研发可以突围。

雷军表示,融合工业硬科技、智能软科技、AI全面赋能的小米汽车,将全面重新定义汽车工业技术。现今,小米汽车首期研发投入超100亿元,研发团队共有3400多名工程师,其中在关键领域拥有上千名国内外顶尖的技术专家。

4月29日,小米SU7第10000辆整车正式下线。雷军宣布,小米SU7发布28天后锁单量已达到75723台、交付5781台,2024年小米SU7的全年交付目标为10万台。

 介入“工业中的工业”硬仗刚刚开始

但华为并不是没有对手。小米SU7上市初即展现出强劲销售势头,让人看到中国智车广阔市场前景,也让人看到手机企业入局汽车行业更多可能性。

但不可否认,小米的SU7初期销售更多是建立在品牌影响力、设计巧思、动力性能、领导力营销、精准定价等方面,模式难以复制。

日前,余承东与雷军的互动,体现了两家科技巨头产品思维差异。小米的客户思维更强,华为以技术路线主导明显。

在微博隔空喊话,“一开始想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还用手机支架,后来我明白了,是因为他们车的导航性能不行,需要用手机导航。”他还表示,用华为鸿蒙智行的车,无需手机支架。

但余承东的质疑,很快被雷军以微博投票征求网友意见。在雷军的投票微博下,点赞最高的是“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网民的投票,显示出小米产品思维更受网友欢迎。

网络截图。

网络截图。

汽车工业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虽然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应用,使得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让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凭借在技术研发、数据处理等方面优势,切入汽车行业。但作为“新手”,无论小米还是华为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对于华为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在仅有资源情况下,把先进的技术分配给哪个车,避免造成同质竞争。小米汽车真正出圈,也面临品质、交付和服务三座大山的考验。

但雷军要打的其实是一场更大的智能化生态战役,车则是这场大战的最关键载体。三年前小米做汽车的时候就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是汽车和消费电子的融合,并称小米真正竞争力在于科技和生态。

相较华为将原来ICT领域中的技术积累应用到智能汽车,小米更多的是利用成熟的供应商进行解决方案的整合,此外小米本身在智能终端和小米生态上领先的技术能力,也是小米有别于其他造车新势力的绝对优势。

数据显示,2023年世界汽车销量8918万台,其中新能车汽车销量1428万台,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2%,离渗透率达50%的动能切换拐点还有较大的空间。

这一幕,也吸引智能汽车巨头特斯拉的关注。为保住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车市场份额,4月24日,特斯拉出“0利息”分期购车政策后又推出“0首付”活动,适用车型为Model3和ModelY。与此同时,特斯拉发布Model3高性能版,预计第三季度开始交付。

更为关键的是,一场智能驾驶“军备竞赛”已经悄然打响。

4 月2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发布的《关于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的通报(第一批)》显示,比亚迪、理想、路特斯、合众新能源、特斯拉、蔚来等6家企业76款车型符合汽车数据安全4项合规要求。

特斯拉是公示名单中唯一外资品牌,这意味着特斯拉被限制进入一些敏感场所的禁令会被解除。

当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旋风访华,争取推动FSD全自动驾驶在中国落地。如果该技术获落地许可,将产生“鲶鱼效应”,极大影响国内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格局。

马斯克还放话,今年特斯拉将会投资约100亿美元,用于AI的训练和推理,后者主要用于汽车。任何支出达不到每年投入100亿美元水平或者无法高效部署的公司,都无法在市场上竞争。

对此 ,国产车企也是一路追赶广汽集团近期研发的Garcia无图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无需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预计将在2026年推出。

对于特斯拉的最新动作,包括广汽、小鹏在内的大湾区车企持开放态度。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朋友圈表示,“我是特别欢迎特斯拉FSD进入中国的。只有更多好的产品、技术进入,才可以让整个市场和客户有更多好的体验,让市场更像良性发展和加速跑。”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朋友圈截图。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朋友圈截图。

要想在披上智能驾驶技术,被誉为“工业中的工业”——汽车产业站稳脚跟,大湾区一众车企无疑仍面临一场硬仗要打,华为更是依托大湾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工业基础,沿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路向北,深入5G、手机、汽车等业务。“不可否认,不论是华为还是小米,都在加速国内智能汽车产业重新洗牌的进程。”一名通信高级工程师表示。

南方+记者 朱紫强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