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谁是顺德的扛鼎者?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的顺德一中当仁不让。
作为以城市之名命名的中学,顺德一中拥有与顺德一脉相承的文化和精神。秉持“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这所百年名校始终厚植创新与卓越的基因,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格健全、素质卓越、堪当大任的“卓越一中人”。
基础教育阶段是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时期,是唤起人才潜能的“原点”“起点”。面对时代给出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命题,顺德一中通过“最大合力”“最强资源”“最优体系”精准施策、靶向施力,形成了“一中路径”,助力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顺德破土而出。
顺德一中通过“最大合力”“最强资源”“最优体系”精准施策、靶向施力,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中路径”。 顺德一中供图
先破后立,凝聚“最大合力”
近日,顺德一中传来喜讯:高二年级的邓宇轩、路依宸两名学生成功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及创新试点班”入围考试。
这个试点班旨在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世界级顶尖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也是顺德一中系统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次厚积薄发。
顺德“凤山书院”是顺德文脉的重要见证,其800年传道,学脉绵延,顺德一中正发轫于此。近年来,学校以“现代书院制”构建学生素质拓展的新平台,打造“三大书院”和“八大中心”,通过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三大书院”分别是以自然科学素养拓展为宗旨的“少年科学院”(顺德少年科学院)、以数学素养拓展为宗旨的“九章书院”和以“大阅读∙大人文∙大素养”为育人理念的“凤山书院”。
“八大中心”则是该校实现重点工作扁平化、中心化的集中体现,如“竞赛指导中心”负责选拔各学科尖优生,选派学科竞赛教练分类指导;“课程开发中心”负责开发各类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课程,如与广东农垦集团、嘉腾机器人、大疆无人机、华南理工大学机甲战队等合作。
为了满足学生的高阶学习需求,顺德一中在“卓越班”和“领军班”的基础上,建立了物理类和历史类尖刀班。2个班级的学生一般从学校4类重点班中,按照“综合素养突出”为标准进行选拔,每个班的人数都在10人左右,实行行政班的师资配比。
课程设置上,聚焦创新思维和素养提升,真正做到让拔尖人才领先一步,鹏程万里;教学组织上,学校遴选名师骨干落实常规教学,精准落实“一生一策”个性化学习辅导,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要因材施教。顺德一中推行“多元升学计划”,组建了顺德一中港澳台课程中心,设立了空军招飞、艺术传媒、体育高考等若干工作小组。每个小组均安排专业老师跟进落实,教师专业指导、学生精准训练、家长全程助力,畅通多元升学的路径。
顺德一中学子梁峻豪(左)成为佛山唯一一个同时被清华大学和空军航空大学录取的飞行学员。 顺德一中供图
过去几年,一中学子从不同赛道成功突围。如周怡以美术生身份被清华大学设计学专业录取,梁峻豪成为佛山唯一一个同时被清华大学和空军航空大学录取的飞行学员,周家瀚和罗静怡两名学生在校史上首次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
值得一提的是,顺德一中港澳台毕业生目前有5人考入清华北大,首届港澳台班的985院校录取率高达91%、30%进入全国前100名。
卓越领航,形成“最强资源”
卓越的教师队伍,是护航拔尖创新人才拔节生长的关键。
目前,顺德一中有正高级教师9人、特级教师3人、清华北大毕业教师6人、博士教师3人。学校全职引进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教练、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田云江老师,柔性引进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大数学竞赛专家熊斌教授。
近年来,顺德一中还通过“人才通道”引进了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数学竞赛教练何方涛,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化学竞赛教练高晓纯,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数学竞赛教练储晗,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生、物理竞赛教练田维等。
课程品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顺德一中将卓越课程建设作为拔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了基于“互联·深度”理念的五维融通卓越课程体系。
具体而言,包含“2.5+1+X”多元贯通高阶数学课程体系,“名师领航、高阶发展”竞赛课程体系、“阅读、书写、运算、表达”四项基本能力课程、“寻根顺德”历史人文类特色校本课程、“知行合一、体验内生”研学活动课程、“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国际交流课程等,形成了基于问题情境、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新样态,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学校组建了数学建模队伍,通过模型、算法授课和建模思想渗透,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高级别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开设了强基计划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数理思维、科学创新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和多元升学模式;创设了“大学先修”课程,与中山大学、华南师大等合力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纵深发展,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数学先修课程体系。
双向贯通,构建“最优体系”
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顺德一中的独特优势还在于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实现初高衔接,贯通培养。
学校与顺德一中外国语学校等集团成员校紧密合作,借助暑期特训营、周末体验营、专题讲座等载体,采用“双班主任”“双导师”的方式,构建小、初、高衔接的课程体系、培养体系和选拔体系,让尖优生提前接受系统训练,磨砺思维深度、拓宽学习路径。
比如,初中就读于顺德一中外国语学校、高中就读于顺德一中卓越班的黄宇轩,成功入选2024年广东省“英才计划”,目前正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朱诗亮教授的指导下深耕量子信息材料领域。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兼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聚焦“双高”对接,协同育人,顺德一中与亚洲数学教育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在教育集团内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数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与研究》项目,每年有多名高二学生成功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少年班及创新试点班”入围考试。
顺德一中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大学周”特色系列活动。 顺德一中供图
同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合作,开展“大学周”特色系列活动,并在学校建立了“卓越之约”大学工作坊,激发高中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求实、创新、担当的科学家精神。
“一中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掌握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对数学和物理的热爱,和那时候打下的基础是有很大关系的。”目前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研的优秀毕业生罗智聪,师从“新基石研究员”陆朝阳教授,理想是成为顶级的量子计算科学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自起舞,学生们的自觉担当,方是主体精义。”顺德一中党委书记谢大海表示,“我在,学校更精彩”“崇尚一流,追求卓越”是全校师生高度认可的价值观。未来,顺德一中将带领更多学子跨越山河,驰骋星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洪流体现担当和作为。
■相关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结硕果
经过多年耕耘,顺德一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一中学子已成规模,每年有近三成学生进入“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高考进步率、特控率和高分率均位居佛山市顶尖学校行列。
此外,学校多年荣获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奖,连续12年获评“顺德区先进学校”,“数理类”和“科技类”2个项目双双入选佛山市“双高”行动计划;近50人在中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省一二等奖,数学建模团队连续在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MC)等取得佳绩,并作为佛山唯一高中代表受邀参加“第四届中法中学生数学交流活动”。
南方+记者 蒋晓敏
通讯员 廖伟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