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李宝满撑着竹竿,稳稳地站在自制的四方舟上。
小舟由一个塑料箱子和几块木板拼装而成,不过1平方米大小。每天,李宝满乘着小舟,漂在家旁边的河涌上,边打鱼边清理河涌垃圾,义务护河近十几年。
九江外有两条大江环绕,镇内更是水网密布,大小河涌和数万亩鱼塘构成了岭南水乡最重要的脉络。生于斯长于斯,江河水不仅融入九江人的生活,更流淌在血液里,寄托着九江人的无尽乡愁。
九江人爱江、乐水。但在珠三角这样一个工业、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守护这方清澈,又谈何容易?
让人惊讶的是,九江的水质,能长期排在佛山32个镇街前列。
熟悉这里的人会告诉你:不,这并不意外,这是九江人保卫“母亲河”的结果。
“漂亮的江河很多,但我要守着这条江”
【在李宝满眼中,九江的江宽广博大,九江的水清澈灵动,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对于自己驾驶四方舟的技术,李宝满颇为自信。
小小的四方舟非常讲究技巧,普通人很难驾驭,但他十几年来从未掉落过水里。“这船听我的话。”
这是一条珠江三角洲常见的小河涌,宽约四、五米,呈东西走向贯穿整个海寿岛,通过导引西江水为岛上的鱼塘和农作物提供活水之源。李宝满的家就在涌边,每天驾船到涌上抓鱼成为他几十年的习惯。
一次,在捕鱼过程中,他发现河涌的垃圾多了起来,既阻碍了小舟通行,也影响了水质。于是他习惯性地将河涌里漂浮的垃圾捡起来,一干就是十几年。他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回馈养育自己的河流。
李宝满乘着小舟,义务护河十几年。廖明璨 摄
出生于1936年的李宝满与水有着天然亲近,故乡的江河贯穿了他整个人生。
青少年时期,物质匮乏粮食短缺,为了填饱肚子,十三四岁的他在干农活之余,常会跑到西江边上或者是岛上的水洼旁,用自己编织的麻网抓鱼。那时,九江的水之于他,是养育自己的母亲,帮他度过最困难的时候。
20岁那年,李宝满应征入伍,到了湖南长沙。退役后,他被分到株洲钢铁厂,那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但看着蜿蜒的湘江水,他常常会想起家乡那辽阔的西江。那时,九江的水之于他,是浓浓的乡愁,剪不断,理还乱。
湘江虽好,不是故园。
没过多久,李宝满就主动申请,回到了家乡,在海寿粮站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漂亮的江河很多,但我要守着我们九江。”在海寿岛上有着他熟悉的一切,他如鱼得水。工作之余又捡起了老本行,在家旁边的小河涌下网抓鱼,成为他业余最大的乐趣。在他眼中,九江的江宽广博大,九江的水清澈灵动,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近几年,李宝满发现河涌里的渔获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较以前增加了,认为这是环境变好带来的,“海寿岛被西江包裹着,岛上的水比其他地方的都要漂亮,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得快。”
九江人与水,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西江、北江的环抱下,九江全镇属于基水地貌,仅镇域南部的下西与南方社区内散落着少量的低矮丘陵。镇外有大江,镇内同样水网纵横交错,包括南北运河、东西运河、九江涌、九曲涌等主要河涌在内,8个水网27条内河涌沿着西江、北江深入九江,总长达242.73公里,加上4万多亩鱼塘星罗棋布,构成了一个完善而复杂的水生态系统。
生于斯、长于斯,九江人尝到水的甜头,但也一度面临来自水的困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发展带动人口膨胀,污水排放与日俱增,和珠三角其他地方一样,九江迎来严峻的环境挑战。昔日清澈的河涌逐渐变得混浊,黑臭水体增多,河里的鱼群越来越少;陆地上的问题也向着两条大江延伸,过度捕捞带来了渔业资源减少,水质下降。
“母亲河”病了。
九江人痛定思痛,一场水环境保卫战悄然打响。
“她回来了,我们不可能再让她走。”
【从云安归来,陈来宏有了机会,重新审视这片生育自己的土地。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土,是大自然给九江人最好的馈赠。】
说不清是从哪天开始,陈来宏发现,家门口的九江涌,鱼儿、石螺又回来了。后来,当他成为九江镇河长办主任后,他常常在脑海里回放九江水从清到污、再从污到清的过程。
作为九江镇境内的主要河涌,九江涌南起九江沙口船闸接西江,流经上东、南方、九江城区、下西、下北、新龙、梅圳、沙咀、敦根,至大同闸通向沙头水道,沟通南北两条大江,途经九江人口最密度的区域,让九江涌成为九江水环境的重要风向标。
和大多九江人一样,家住九江城区儒林社区的陈来宏从小就在河涌的陪伴下长大。五、六岁时,他在九江涌学会了游泳,那时候河水清澈见底,鱼群、虾群穿梭于绿油油的水草中。
水环境塑造着九江人的生活。九江宣办供图
变化,始于大量工厂的崛起。改革开放后,九江得水利之便,率先引入资金开启工业化进程,大批制衣厂、假发厂在城区扎根,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主城区人口密度空前膨胀,生产、生活污水横流,给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九江涌横贯主城区,首当其冲。最先消失的是对水质最为敏感的水草。慢慢地,成群结队的鱼虾消失了。再然后,水体变黑发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除了九江涌,九江境内240多公里的大小河涌均不同程度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水环境治理,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陈来宏复盘时发现,当时的九江率先走出关键一步,改变了“村村点火”的模式,而是走上“园区化”之路。
为了疏解老城区的环境压力,本世纪初,九江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让分散的工厂集中到园区,便于污水的收集处理。
但难度最大、最难啃的硬骨头,是生活污水。相对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来源更分散多元,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以绣花功夫,构建起覆盖全镇的污水管网。
学习工程管理的潘信华2010年毕业后就来自九江,参与污水管网建设。他回忆,2008年前后,九江就最早投入资金启动污水管网建设,至今累计投入近10亿元,建成镇截污主管网126公里,5个污水提升泵站和66座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分散全镇。
近年,九江又率先推动雨污分流工程,累计投入4.58亿元 ,铺设排水管约300公里,基本实现截污村村覆盖、户户覆盖,污水不入河涌的目标。
在南海各镇街中,九江经济规模最小,财力并不占优,但始终愿意花真金白银保护水环境。
潘信华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九江人对水质有着特殊敏感。九江人擅长养鱼,水产养殖是很多人的收入来源,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鱼的生长。
但在陈来宏看来,水生态赋予九江人的价值,要比乡亲父老们想象的大得多。
他曾达到西江更上游的云浮市云安区,进行了长达4年多的扶贫工作。在云安富林和石城镇,他帮扶的几条贫困村位于高崇的山峦上,与九江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当地人曾经通过种植桉树等速生植物赚取收入,这又反过破坏了环境,加剧水土流失。
从云安归来,陈来宏担任河长办主任,这让他有了机会,重新审视这片生育自己的土地。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土,是大自然给九江人最好的馈赠,这也是九江人把环境保护刻在骨子里的原因。
九江人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2020年,九江最后三条黑臭水体治理完成了验收工作,成为南海唯一没有黑臭水体的镇街。至今,九江的水环境质量多次蝉联佛山32个镇街第一位。
“她回来了,我们不可能再让她走。” 陈来宏说。
“你看,鱼儿比我们懂水”
【这是一件默默无闻、很难引起大众瞩目的事情,但又非常重要。】
如今,陈来宏坐船沿着河涌巡查,偶尔会有鱼跃进船里,以蓝刀等本地常见鱼类居多;在烟南、河清等水质较好的涌段,常常看到大人带着小孩游泳,这让他想起自己的年少时光。
保卫“母亲河”,九江人不仅对岸上看得见的污水围追堵截,更对水里看不见的生态系统进行持续修复。
今年3月,九江渔民迎来了第14个禁渔期,数以百计的渔船静静停靠在岸边,和江河一起休养生息。珠江禁渔期制度自2011年4月1日12时,是我国继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春季禁渔之后,实施的又一项江河流域水产资源养护制度。
九江坐拥西江、北江两条大江的宽阔河段,水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鱼花的重要栖息地,在珠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严格落实禁渔期,九江成立了江河渔业资源保护志愿服务队,不断强化珠江生物资源保护。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更好保护、保存西江、北江鱼群资源,九江还联动水产企业、科研院所,针区域特点以及珠江水系土著鱼类资源养护现状,系统构建九江规模最大、淡水渔业物种数量最多的生物群体资源保存库,收集和保存九江不同流域、不同养殖区域重要的淡水渔业生物群体资源。
这是一个默默无闻、很难引起大众瞩目的事情,但又非常重要。淡水渔业种质资源保存库的建设将实现九江渔业生物群体资源样本与数据共享与利用,为九江淡水渔业生物群体保存、种质利用和淡水渔业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保护江河生态系统,九江不仅做减法,更懂得做加法,通过增殖放流,持续提升天然水域主要经济渔种的种群数量和质量。
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是养护水生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南海区自1983年以来,每年开展江河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各类鱼苗超11亿尾,九江是增殖放流的主要阵地,每年向江河投放成百上千万尾青鱼苗、土鲮鱼苗、光倒刺鲃苗等经济鱼种和特色鱼种。
一条条鱼苗承载着九江人改善环境的美好愿望,游向滔滔大江,使西江、北江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九江的水质多次排在佛山32个镇街第一。九江宣办供图
2020年,由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牵头,首次对西江流域进行为期四年的全面系统“体检”。考察发现,西江流域作为我国鱼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鱼类种类数由上游至口门处呈递增趋势。其中,在河口区域累计鉴定鱼类100余种,包括发现8个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新种,还有15种为疑似新种。
在九江,近年发现过重约30斤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鱯(俗称“西江魽”),显示九江河段原有的物种正有序恢复,江河资源更加丰富、更加原生态。
江河无言,对于人类的保护,总是给予最无私的馈赠。
“你看,鱼儿比我们懂水。实施禁渔后不仅没减少,还变多了。”九江渔民梁华英以水为生,和很多渔民一样,她最初对于实施禁渔也有所抱怨,担心影响生计。但从实际效果看,禁渔带来的生态环境修复,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哺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
大江大河不仅滋养了九江,更滋养了整个珠三角。今天的九江周围有多个取水口,供应粤港澳大湾区。
守护好这一片江河,就是守护好数千万人的一口食水,就是守护好珠三角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见证了大半个世纪风雨,李宝满始终像个孩子一样,依偎在故乡的江河边上。
他坚信,一定会有人“接棒”,像他一样继续守护故乡的江河。
【出品方】九江镇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 南方+南海频道
【统筹】赵越 孙景锋
【撰文】孙景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