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你刷了多少?

南方杂志
+订阅

执笔丨李育蒙

最近,有消费者向媒体爆料称,家人沉迷于一些付费微短剧,且保持着较高的付费频率。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人有类似的爆料。

今年以来,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微短剧确实多了很多。这些微短剧普遍都每集时间短,总时长也不长,但都很受欢迎,甚至被不少人称为新的“电子榨菜”。

“榨菜”是什么?食欲不佳的时候可以开开胃。把微短剧之类的短视频作为“电子榨菜”,足以可见其是对了不少人的胃口。不过这并不能代表其真的就有营养,就很健康。

01

微短剧,到底吸引力何在?为什么能吸引到这么多人?

霸道总裁护娇妻,宫廷穿越复仇记,入赘女婿终逆袭……从一些题材来看,其实理解它火并不难。剧情相对易懂、推进节奏很快、剧中存在着大量的冲突、反转,剧情最终的走向符合大众期待,等等。这些都能帮助此类短剧俘获大量观众。

说到底,微短剧的大火,其剧情设计和内容,是迎合了现代人的一些需求。比如说,碎片化的阅读。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没有完整呼应的铺垫,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可以代入角色之中、融入剧情之中,用这种直接的方式、最直接的呈现,让你在闲暇时间,都可以刷上几集。这样时间短、节奏快的微短剧,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的。

当然,微短剧的大火,也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数字时代,这类题材的创作和呈现,不仅便捷还能链接到更广阔的市场和人群。尤其是互联网加速融进生活,数字时代打开的一扇门带来的新鲜感和体验感,会不自觉地让人着迷。尤其是对于老少这两个群体,更为明显。

不过细想想,这和当初追韩剧和网络小说,是不是很像?虽然知道剧情老套,甚至知道假的不能再假了,但就是这些老套中的冲突,虚构中的反转,很容易让人上头,会让人忍不住不停地刷刷刷!

霸总、甜宠、底层逆袭、穿越后的满身“才气”、改邪归正……这些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易得的,都在这些微短剧里实现了“顺其自然”。这样的呈现不正是契合了受众心理预期吗?不正是能引起受众情绪共鸣吗?不过,毕竟生活是生活,虚构是虚构。那些存在于虚拟世界里的“幻想”能否经得起现实生活的触碰?恐怕很难说吧!

当然,这“泼天的富贵”能来,说明它肯定还是有价值的存在。比如说,这样的呈现方式,确实契合了传播学的一些规律,很容易让人接受。在经历了繁忙的工作后,将看剧当成一种消遣,将这样的放松时间沉寂于一段剧情中,作为一种压力的释放也好,情绪的安放也罢,也未尝不可。

02

近日,深圳市卫健委发布的一则“穿越到霸总剧里当医生”的短视频,深受好评。在短视频中,恰当植入医学误区,并以此解释医学常识,科普效果非常好。

我们必须承认,微短剧中也不乏精品,甚至很多立意还非常深远。比如说之前大火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及近期的如《大妈的世界贺岁篇》《大过年的》等等,评价都还不错。但整体上看,微短剧给人的印象,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个穿越,一个人就可以抵一个盛唐的诗人;一个死而复生,一个人就可以完完全全改变为连最亲近的人都不敢认的人。动不动就是千亿总裁,搞不好就得罪个“第一财阀”;显赫的家庭里总有个在外流浪的“公主”,霸道的总裁身边总会有处心积虑作恶的人。上一世被欺负,这一世一定会翻身;本来的窝囊废,在被穿越附体后一定成当世豪杰……

剧情不仅雷同,还缺乏新意。尤其是有一些历史剧,完完全全不顾客观历史,张冠李戴,胡乱拼凑。也有一些现代剧,某些冲突与剧情以及现实毫不吻合,在内容更是低俗、刻意炫富、挥金如土,所呈现出的价值观,也很难让人认同。

或许你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看得好好的,到了故事情节最冲突、最反转的时候,突然发现免费的看不了了,而是要你付费,付费后才能继续看。对于本身就尚有数字鸿沟的老年群体来说,很难说能有效地避免这样的恶意引流、诱导消费。对于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因为“算法”的存在让类似的内容大量“投喂”,也很难冲破这“信息茧房”,很难说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快消品”好不好?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或许会是共识:如果我们都不去思考点有深度的东西 ,都只是一味地迎合“流量”,恐怕到最后我们能看懂的,也就只剩下那些最直接的了!

当年韩剧大火的时候,都敏俊可以用400年的积淀来遇见千颂伊,但那“唯美”的爱情终究只是连神话故事都算不上的“虚构”情景。“唯美”或许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会是全部。那“唯美”的呈现,往往不一定那么真实。

当然,我们理解每个人所拥有的美好愿望,也期待每个美好的愿望都能成真。作为一种消遣娱乐尚可理解,但过犹不及这个道理也一定要懂,可千万别沉迷于那些想象性的满足,陶醉于那些虚拟的快感中。那里面没有真实的人生,那里面的故事也没必要套在自己身上,也千万别被那里面的一些情绪裹挟了。

“鸡汤”是好喝,但千万别“中毒”了!

03

当然有需求,就有供给。我们必须要正视其存在是有价值的,但更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微短剧广受欢迎,认可其有价值,但不一定就认定它始终是好的。检验一个事物的标准,不能简简单单地看其是否满足了一部分特定的需求,而是要看其是否有长期发展的潜力、长期增长的空间、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最终有利。

摒弃了需要深入思考的空间,就靠不停的冲突反转来专攻人的爽点,简单是简单,恐怕也还是要有所警惕。要不然任凭这样发展下去,恐怕会越来越没有下限,时间也会越切越碎,我们要承受的代价恐怕也不好估量。毕竟一味地哗众取宠,拉低的是整个社会的素养。

当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有关部门的监管从来没有放松。从在重点网络影视剧备案后台增加“网络微短剧”类目到播出或引流推送的所有微短剧均需持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这鲜明的导向,无论是对制作方还是播放平台,都应该起到警示作用。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抑或是推广方式,都不能再野蛮粗暴了,而是要规范有序。

对于相关监管部门而言,规范有序不是要“一刀切”,而是在于引导,当然也不意味着“和稀泥”。对于一些乱象,监管也必须长出“牙齿”,该出手时必须要出手。要将监管审核前置,尽量避免“事后诸葛亮”。

有流量需求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就一味地只去迎合这些“流量”,恐怕也长远不了。契合需求,找好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切入点、契合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更不意味着就要靠“拜金”“猎奇”等等这类元素来迎合“需求”。

这或许也能给微短剧提个醒,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一些好的微短剧能得到认可和推广,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只要打开思路,真正让微短剧能够映照社会发展,反映百姓生活,凸显人文关怀,引发社会思考,它也一定是有市场的,有受众的。拒绝粗枝大叶,多出精品,微短剧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微短剧的最终呈现,也离不开播放平台。给微短剧立规矩,播放平台也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播放平台而言,不能唯利是图,禁止什么、限制什么,哪些剧哪些题材又值得肯定、值得鼓励,这些都要有清晰明确的标准。

虚拟空间也是公共空间,播放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划定内容红线,加强内容审核。要切实发挥好规范引领作用,让这个良莠不齐的市场,尽可能地更规范,不给劣质作品生存空间,还市场一个“清净”。多给优质作品传播机会,给市场一片“阳光”。

微短剧,你刷了多少?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也还是要想想,我们期待的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爆款”。

本文责编丨林若川

统筹丨张蓓蕾 郭芳

编辑丨周丽娜 莫群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