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辛亥黄花岗起义113周年(1911年4月27日—2024年4月27日),起义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18位烈士来自花县(广州市花都区前身),其中16位是三华村人。
为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弘扬烈士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花都区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今天,黄花岗起义与花都的传奇,不能忘却的记忆!》专题,对这段革命英雄故事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我们所追随的光,是并肩同行的星光。”
113年前的4月,一群满腔热血的青壮年从三华村奔赴广州,与众多的革命党人一起,参加中国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黄花岗起义。他们风华正茂,却选择向死而生,他们倒下了,却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这次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七十二烈士的慷慨就义震动了全国,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不到半年后,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完成了所有起义者的夙愿,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追光而遇 番花明志
三华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村民多姓徐。
如今的三华村全貌
踏入三华村,仿佛走进了凝固的时空,一边是繁华都市,一边是静谧乡村,一步之遥,一动一静,竟有天壤之别。村里古建筑众多,其中还保存着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中国同盟会广州番花分会旧址。
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国同盟会,结束了各革命团队分散斗争的局面。1909 年秋,三华人徐维扬受同盟会派遣,偕同会员莫纪彭回县,组织中国同盟会广东番(禺)花(县)分会,该村以集之徐公祠为机关,制订入会志愿书和誓言词,秘密向群众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仅仅13天,便发动了当地农民300余人入会,推举了徐进坤、徐绣文为正副会长,徐植生为书记。分会成立后,负责人经常在祠内阁楼聚会,共商密策。黄兴等革命领袖也曾多次来此开会,组织敢死队,准备参加黄花岗起义,推翻清王朝。
徐维扬曾自述:“自幼习闻洪天王故事,革命思潮,一触即发。”后来,他进入广州培英学校接触了西方思想,对孙中山倡导反清革命尤为向往。毕业后,入广东陆军将弁学堂习炮科,与黄兴、赵声、倪映典等结识,加入同盟会,并任陆军分会主盟人。
1910年,番花分会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徐维扬奉命从广州赶回花县,连夜集中会员择其精明强毅者百余人,编为敢死队,名曰“选锋队”,负责运送枪械弹药入广州城,众人歃血宣誓,视死如归。他们化装潜入广州,徐进坤之妻齐英借婚嫁喜事,将物资藏于礼物中入城,徐维扬则披麻戴孝,将物资藏于棺木中运入省城,最终将新军物资顺利送达。
1910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爆发后,徐维扬率同盟会番花分会敢死队急驰广州增援,尚未入城,因新军起义已败,遂中止行动。
毁家纾难 功在党国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1910年冬在南洋召集同盟会骨干会议,指派黄兴等筹划广州“三·二九”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据史料记载,1911年4月26日(农历三月廿八日)夜,徐维扬星夜兼程赶回三华村,在“集之徐公祠”后座番花同盟会分会点,召集勇敢善战、精悍可靠的青壮年百余人,组成“选锋队”(即“敢死队”)。
第二天(4月27日),“敢死队”队员们即赶往广州,由于清军已经戒严,最终只有40多人成功进入城内,是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下午5时半,与黄兴所率队伍,合力进攻两广总督署,杀死敌卫队管带,直冲二门,打得敌人尸首枕籍,有的缴械投降,有的作鸟兽散。
当敌援兵赶至,起义队伍即分三路迎敌。徐维扬带领一路出小北门,欲与新军接应,出发不久,敌兵又分头扑来,徐维扬急遣徐满凌率一部分队员拒观音山之敌。他则率一部分队员拒水师行台之敌,当行至司后街时,又遇敌纷至,徐维扬等奋勇与战,再折入小东营,由都府街、锦荣街、二牌楼,继续攻击敌人。
可是敌援军又至,徐维扬乃退而谋袭飞来庙,夺弹库。又不克,便由小北夺路而出,攀山越岭至三元里,时人者仅徐佩旒、徐廉辉、徐松根、徐保生、徐昭良、徐应安、徐怀波七人而已。徐维扬便嘱徐佩旒等6人扶伤回家,他则与徐怀波返城西,设法营救队友,途中被困,力战得脱。
徐佩旒等6人沿着粤汉铁路慢慢行走,走到江村高塘火车站附近铁路桥时,忽遇敌兵,这时弹尽人伤,已无法与之接战,于是急忙把枪械从桥上抛下河里,被敌人发现,通通被捕,送到水师行台,后来全部英勇就义。
徐佩旒烈士的孙儿徐振煊说:“爷爷参加‘三·二九’之役牺牲时,父亲才三岁,据奶奶(毕兰)后来说,爷爷临走时,只带了一把伞和一个布袋,说声‘我明天去广州打工’,便再也没有回来了。”
“三·二九”黄花岗起义的惨烈、勇士的无畏非亲历者难以想象,可以从时隔八年后,1919年徐维扬的自述中可见一斑:“斯时也,枪声喧如急雨,弹烟浓于乱云,喊呐崩天,血花溅地,此蹶彼兴,前仆后继。徐广滔血泊于前门,徐临端脑涂于甬道,徐礼明冲锋扑进,及阶而颠。徐进炲伏尸酣斗,饮弹而殒。其他同志之破脰残肢断臂折胫者,不可胜计。而敌军亦死亡枕籍矣。”
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18个是花县人,都是从徐公祠誓师出发的,其中16人均为三华徐姓人氏。因此,三华村被后人誉为“英雄村”。
辛亥革命后,广东军政府多次派人前来慰问。1920年,孙中山亲笔题词“毁家纾难,功在党国”八个大字,并派同盟会元老张继时专人送来三华村放在集之徐公祠,褒奖番花分会的英烈。分会旧址1983年8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知所从来 思所将往
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1912年5月15日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中说:“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
1914年又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又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真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还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浩气长存”四字。
黄兴在黄花岗起义一周年之际,也为纪念起义亲笔撰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现在,在集之徐公祠内,展示着黄花岗起义的英雄历史,还有花县18位烈士的名字和战斗事迹,有的有照片,有的只有名字和简短的事迹记录,没有照片……
他们是:徐佩旒、徐容九、徐临端、徐日培、徐保生、徐进炤、徐满凌、曾日全(新街村)、徐熠成、徐广滔、徐培添、徐礼明、徐昭良、徐茂燎、江继复(平山村)、徐廉辉、徐松根、徐应安,这些英烈的名字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应该铭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曾走过的历史,是英烈的牺牲奉献换来今天的岁月静好。作为烈士后人,徐振煊这些年收集整理了很多烈士的相关资料。他告诉记者,每年都会到黄花岗祭拜、缅怀,也不遗余力向后辈们讲述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故事,要把先辈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代代相传。
现在,三华村还以英雄人物徐维扬命名,打造了维扬先锋志愿服务队等4支党群服务队,引导村内党员群众继承发扬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让党群关系在互助互联中融洽无间。
花木有灵一叶一枝存血性,
英雄无憾吾家吾国证繁荣。
如今,英雄虽然远去,但他们事迹永存!
他们就是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铁脊擎天!
三华英烈,
今天我们敬你一杯酒!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策划:杨丽萍
文图、视频:梁尚龙 注:部分图片来自历史资料
视频:甄海涛 范斌 配音:高韵宇
AI绘图:严永茵
编辑:花无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