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设全过程回顾
近日,记者从中建三局华南公司获悉,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将在“五一”假期有序向市民开放。
该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设计、中建三局承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4.45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广东美术馆(含广东当代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以及公共配套服务区等附属工程。
回顾这一项目,于2020年5月进场建设,到今年4月底正式完成室外幕墙及室内精装修。近4年时间,这艘“文化巨轮”是怎样建成的?
想方设法攻克防渗漏难题
艺术中心项目位于珠江边,基坑边线距离珠江仅35米,如何防渗漏是建造施工的难点。
“潮汐和地下水位高差产生的潮差冲击力,对止水帷幕三轴搅拌桩的施工造成了较大影响,深基坑防渗难度大。”艺术中心项目技术部负责人郭东彬介绍,项目重点在策划、用材和重要防水部位等方面应对。
项目对基坑防渗进行专项策划,在三轴搅拌桩大范围施工前,组织搅拌桩试桩,确认水泥用量、水灰比、搅拌提升速度等参数,并适当掺加了早强剂以提高成桩质量,抵抗珠江潮汐动水的侵蚀。
地下室底板则采用两道防水处理,而承台、下柱墩、抗浮锚杆等节点位置,采用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非固化沥青等加强防水处理。
优质用材是防渗漏的关键,项目制定高质量验收标准,针对防水性、抗压性和使用寿命,对多层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用材逐一报验、重复报验,确保用材质量过关。
“最终,基坑支护节点工期提前25天完成,地下室工程节点如期完成。”项目负责人介绍,最终攻克了临江深基坑防渗漏问题。
1500吨钢结构连廊成功提升
根据设计,在美术馆与文学馆之间有一段钢结构连廊,连廊悬空高度29米,桁架最大跨度168米,重达1500吨。
“这是一段曲形连廊,无法在空中施工,我们是在地面做好连廊,然后把它提升到空中进行安装。”项目负责人介绍,要把1500吨的钢廊“举起来”,施工难度很大。
在过程中,项目历经4次方案论证评审,45天深化设计,最终选用“超限结构大跨度拱形桁架分层逐次整体提升技术”,分2次提升五层、三层钢结构连廊。
同时,利用有限元节点分析,BIM模拟分析施工过程桁架提升节点应力变等,保障项目双层连廊提升,减少高空作业安全风险。
最终,这一重量级超限大跨度双层连廊提升项目在70天内完成,实现三大“主舱”相连。
如今,行走在这段连廊上,微风拂面,珠江美景尽收眼底,这里也成为艺术中心最亮丽的观景台。
智慧建造保障陶瓷幕墙
今年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第一批共74个省级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范例,艺术中心项目的智慧建造管理平台位列其中。
据介绍,该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包含工地物联设备管理平台和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围绕设计、技术、安全等项目建造管理工作,采用AI、VR、MR等技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幕墙装饰中,这一平台便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常规的玻璃幕墙,艺术中心项目一大特色是大量采用陶板、陶棍的幕墙。同时,由于项目造型独特,共设计有11大幕墙系统、22个子系统,构造复杂,如何准确安装幕墙成为难点。
对此,项目根据外立面造型细分3个区13个施工段,并采用“绝对坐标”及“网格相对距离”的方式,对幕墙安装测量放线进行双重控制。
同时,充分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项目双曲面、斜屋面幕墙分格点位坐标定位,再根据定位坐标放线。
另外,还采用三维扫描技术,扫描形成幕墙骨架点云模型,并与理论模型对比,复核曲面、斜面幕墙钢结构龙骨安装精度,再进行材料加工生产,确保材料尺寸互相吻合、安装精确。
目前,艺术中心项目也入选住建部首批智能建造创新案例。
【文字】南方+记者 张子俊 彭琳
【摄影】南方+记者 石磊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