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赤坎古商埠,一栋栋老建筑静默地矗立在街道边,注视着来往的车马人群。在民族路上,有一栋小楼格外引人注目,其外立面装饰着场记板、胶片等电影元素,这是中国电影开拓者之一——黎民伟故居,眼下正在展出“黎民伟在广州湾”展览。
黎民伟(1893—1953年),原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日本横滨,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他见证或参与过国民革命、北伐、抗日、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毕生致力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共制作了53部故事片和30多部纪录片,被誉为“中国纪录片之父”“香港电影之父”。
鲜为人知的是,黎民伟是香港著名影星黎姿的祖父,他和湛江有不解之缘。黎民伟曾多次往返湛江探亲,并于1942至1943年在湛江避难、经商,生活了一年半。走进“黎民伟在广州湾”展馆,往事逐渐浮现,这位电影大师创造出怎样的艺术作品,和湛江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孙中山为其题词“天下为公”
迈进“黎民伟在广州湾”展馆,五尊雕像吸引了来访者的注意。这五尊雕像分别是任庆泰、郑正秋、黎民伟、夏衍和袁牧之。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对这一“第七艺术”给予了高度关注,满怀热情投身其中,开创了中国电影史。
黎民伟幼年随父亲到香港定居,中学就读香港皇仁书院和圣保罗书院,孙中山、廖仲恺、陈少白和伍廷芳是他的校友。
黎民伟自小醉心戏剧,喜好摄影,他以剧社为载体,宣传革命。1914年,黎民伟与美国电影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合作拍摄了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短故事片《庄子试妻》,该片是中国第一部在海外放映的电影,电影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女性演员——严珊珊。
《庄子试妻》的成功,让黎民伟走上了电影业的道路。
成立香港第一间由中国人出资成立的电影制片公司——香港民新影片公司,拍摄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拍摄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为后人留下“有系统有声色的真实革命史”……香港第13届电影金像奖将“最高致意奖”颁发给黎民伟,称其为“香港电影拓荒者,缔造历史第一人”。
实际上,黎民伟不仅是一位艺术工作者,亦是一位革命者。
他坚持“电影救国”的思想理念,呼吁有志者共同负起电影文化运动的使命:“我发觉自己太渺小,难负起电影文化运动的使命; 但,我自己承认是电影的忠仆,不惜为它作任何牺牲。我将不避一切艰难困苦,与同志肩起这重任。”
1909年,16岁的黎民伟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支持黄花岗起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黎民伟奔赴战争前线,冒着枪林弹雨,创作了一批极为珍贵的纪录片。其中,记录孙中山革命活动和北伐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活动的影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勋业千秋》完备地叙述了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伟大历史功勋。孙中山专门给他题词“天下为公”。
避难广州湾组织抗战剧团
谈起黎民伟和湛江的缘分,要追溯至其父亲黎兆昆。十九世纪中后期,黎兆昆来到湛江,也就是彼时的广州湾经商。在广州湾,黎兆昆的生意做得很大,在当时的杜美路和新街市购置下不少物业。
学者凤群的研究中提及,黎民伟年轻时曾在广州湾做过稻米生意,香港沦陷后,黎民伟带着全家到广州湾避难。
那是1942年的暮春,黎民伟和家人先后抵达广州湾,一家人先住在文英街(今民权路)名为“万昌隆”的祖居,随后搬至“杜美街10字福建街48字号屋”,即今民族路。
在广州湾,黎民伟办酒家、开娱乐城、组织抗战话剧团,在赤坎百乐殿放映电影。
当时,为解决生计,他联络了一批从香港逃难至广州湾的朋友,共同筹款合办一家名为“福禄寿”的饭店,黎民伟担任经理。1942年9月,“福禄寿”在赤坎中国大马路,即如今的九二一路开张,生意一度十分兴隆,当时的报纸对此专门进行报道。
除了提供“物质食粮”,黎民伟还为广州湾的人民打造“精神食粮”。
他与王君伟等艺人成立艺联剧团,在赤坎文化戏院(今中山二路原金桥服装厂旧址)演出《明末遗恨》《郑成功》《武则天》等历史剧,利用舞台积极宣传抗日。在百乐殿戏院,他放映自己拍摄的纪录片,场面空前。
为了进一步补贴家用,1943年2月,黎民伟创建的“文园游乐场”正式开业。游乐场位于赤坎文章村,内设八阵图、射击场、饮食部等,开业后赶上春节,又逢“四三废约”喜事,一时间游人如织。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十来天后,日军占领广州湾,经营只有十来天的游乐场无奈夭折。近3个月后,黎民伟举家迁往柳州。
在广州湾的这段经历,也成为黎民伟一生中重要的篇章之一。
参考文献:
[1]凤群.黎民伟与广州湾[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5).
[2]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演变[J].电影艺术,2005.
[3]黎锡,赵卫防.论黎民伟的历史功绩[J].当代电影,2011.
[4]郦苏元.黎民伟与中国电影[J].当代电影,2004(3).
[5]周燕.黎民伟与中国早期电影工业[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2).
南方+记者 林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