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紫菀,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别名青菀、辫紫苑、软紫苑、返魂草根。春、秋均可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或将须根编成小辫晒干,商品称为辫紫菀。
紫菀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名“紫苑”,列中品。其“味苦,温。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后据《千金冀方》改称“紫菀”。李时珍释曰:“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
紫菀辛苦性温而质柔润,辛温而不热,温润而不燥,十分贴合“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等脏象特点。用治痰多咳喘病症,不问新久、寒热、虚实,常可配伍应用,尤其是对于久咳不愈者实为佳品。
典籍记载
《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蹷,安五藏。
《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胸胁逆气,劳气虚热。
《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试验证实,紫菀有祛痰镇咳作用,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皆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抗病毒、抗癌、溶血及利尿等作用。
功能主治
功能润肺化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凡咳嗽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临床应用
宣肺降气,治各种咳喘
一般而言,咳喘之证,皆为肺气上逆之证,紫菀辛能散之,苦能降之,升降相因,正合肺性,对肺脏本经病变,最为相宜。尤为难得者,紫菀性味平和,无论寒热之疾皆可用之。
性平体润,治多种血证
紫菀味苦而甘,善入血分,有止血理气之妙,故可治多种血证。
如咳血之证多因肺气上逆,逆气带血上逆而致,紫菀降肺气,安血液,多与仙鹤草、桔梗等相配。对结核咯血,多伍南沙参、百合、川贝等;气不摄血者,多配生黄芪、白术;肺热伤络者,多合石苇、芦根等。
泄肺通滞,利胸咽结气
肺主气,居于胸中,以咽喉为门户。肺气不利,则气机壅滞,上见咽喉不利,或噎或痛,或有异物阻塞之感;中见胸闷,胸痛,短气等胸痹诸疾。紫菀专入肺经,善通肺滞,利胸咽结气,对喉咽不利,多合桔梗、苏梗,有热者加射干、黄芩,寒者配桂枝,痰气交阻者合半夏、茯苓等。
畅肺之气机,解脾胃郁滞
古今解脾胃郁滞,多从肝治,以肝木易横克脾土也。然肺主气,气机的升降出入根在肺也。是故,从肺入手以调理气机,当是重要措施,于理论临床皆甚相宜。
肃肺气津,导大便秘结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秘结,虽在大肠,实与肺气不降、津液不布密切相关。炙紫菀温润,有辛开苦降之功,能宣降肺气,肺气肃降,津液布散,从而调畅大便。
提壶揭盖,决下焦之渎
肺为水之上源,若上源不清,每致小便不行,以使水不外排而留于体中,发为水肿。故水肿一证,虽与肾、脾相关,与肺亦密不可分。宣降肺气以利小便、消水肿的治法,被称为“提壶揭盖”法。宣肺之品,以紫菀为优,古代文献屡有所载,如《千金方》载:“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本草通玄》亦谓:“紫菀……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注意事项
温燥证、实热证患者不可久服。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END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