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空竞争,不只是中美

南方防务智库
+订阅

航天力量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水平,还对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和外交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独立的航天发射能力、航天运营能力,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民间力量”的加入可以与“国家队”互补并形成良性竞争,此举不仅增加了太空活动的多样性和活力,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和竞争。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陆晓

责任编辑 | 姚忆江

2024年4月24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八号将瞄准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

近年来,中国航天的发展速度让美西方国家惊讶不已。“火箭发射次数也是衡量中国取得进展的方式之一。全球航天发射活动中出现了中美两强的格局,其他国家被明显拉开差距。”澳洲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布拉德·塔克向南方周末直言,“把排名第三的俄罗斯和其后的印度、日本等国家(火箭发射次数)全部加起来,都没有美国、中国多。”

不过,也有研究人员认为,近年来全球太空竞争的赛道上,涌入多方“新选手”。全球太空竞争,不只是中美。

2024年4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视觉中国/图)

2024年4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视觉中国/图)

“太空竞赛”

当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显著成果之际,美国再次唱起“太空竞赛”的老调子。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7日,就在中国航天货运飞船“天舟七号”与“天宫”空间站成功对接的前一日,美国宇航局(NASA)、政府官员和一些国会议员齐聚在美国众议院,讨论中国“太空威胁”问题。

他们呼吁,美国民主党政府和西方战略盟友一定要“赢得”21世纪“太空竞赛”。

2024年2月29日,美国太空司令部司令斯蒂芬·怀廷(Stephen Whiting)在美国会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声称,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太空军事能力,且“极大提高了在地球上和轨道上监视、跟踪和瞄准美国及其盟友部队的能力”。

他表示,太空已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安全挑战”,并将中国列为太空领域“主要威胁”。

3月29日,《纽约时报》刊发名为《中美太空竞赛延伸至卫星领域,美国潜在风险引发担忧》文章称,美国和中国正在太空和地球上展开新的竞赛,而“美国正在这场竞争中落败”。

“美国的‘太空威胁论’从未停止过。”澳洲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布拉德·塔克(Brad Tucker)近日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当初的‘星球大战’。”

早在六十多年前,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就预言:“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

冷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战略防御倡议”(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希望改变冷战的战略平衡,通过提出SDI计划来迫使苏联在军事技术上进行无法承受的投入,从而削弱其经济和政治实力。

虽然对于SDI计划对苏联经济影响的确切程度,学术界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作为太空开拓者之一,自冷战结束后一直掌握着太空领导权和主导权。”塔克说。

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震表示,“随着冷战结束,中国开始成为美国锁定的目标。”

“自拜登上台后,一直想挑起与中国进行全面对抗的‘新冷战’,这次的‘太空竞赛’应该是该计划中的一环,”杨震认为,“美国此举势必不能如愿。”

他分析,如今的美国制造业已经空心化,而且中国是一个与苏联不同的国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其巅峰时期也仅仅相当于美国的70%不到,而中国的工业产值超过了美、日、德三国的总和,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的35%,美国占12%。“与这样一个国家进行太空竞赛,美国不会像冷战期间那样获得想要的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杨震强调,“中国不像苏联那样想要争夺霸权,因此中美重蹈美苏覆辙无论是两国意愿,还是双方能力方面都不存在可能性。”

中国航天“超出预料”

军事评论员白孟宸向南方周末表示,此次卫星领域威胁论和去年重返月球竞赛、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等类似,是美国政客为了通过财政预算的一种手段。

不过,近年来中国在太空上的飞速进步确实让美国“惊讶”。

“太空任务需要数年时间来设计和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超出预算或是超出预计时间是很常见的。”塔克以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为例,它比预计时间迟到了十多年,超出预算90亿美元。而中国太空计划是少数几个不仅满足最后期限,而且击败了最后期限的计划之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A)宣布在一年内完成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天宫’,但最终只用了11个月,并于2022年10月下旬开始运行。这个效率是超出预料的。”塔克说。

火箭发射次数也是衡量中国取得进展的方式之一。

根据2024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2023年中国航天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中国最高纪录,位列世界第二。

2023年,中国航天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连续成功完成发射任务30次,“30战30捷”凸显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法国《费加罗报》在2023年6月1日的报道中描述道,“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是日益重要和稳定的存在”。

“中国高效率建成了空间站,而国际空间站退役在即,未来还是一片‘迷雾’。俄罗斯没有承诺在2024年以后与美国继续合作。最终,中国将成为唯一一个拥有绕地球运行的空间站的国家。”塔克说。

塔克还表示,中国在追赶美国的同时,也在开发美国还没有的新技术。“比如利用嫦娥4号和即将到来的嫦娥6号探索月球背面。”他在一篇发表的论文中提及,月球资源在月球背面大量存在,而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成功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国家。

关于新技术,杨震也向南方周末提到,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

“这也会极大助力中国的航天工业,出于狭隘的考虑以及偏见,美国决心对中国展开‘太空竞赛’,对中国的太空产业进行扼杀,阻止中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航天强国。”他说。

多名受访学者认为,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一直以来都在寻求维持其全球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太空领域作为新的战略高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价值,通过在太空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能够维系美国霸权的根本,因此“不容他国染指”。

当地时间2019年8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建立美国太空司令部,四星空军上将约翰·雷蒙德担任首任领导。(视觉中国/图)

当地时间2019年8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建立美国太空司令部,四星空军上将约翰·雷蒙德担任首任领导。(视觉中国/图)

以海湾战争为例,美军在战时动用了几乎全部军用卫星和部分在轨的商业卫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在俄乌冲突期间,“星链”(Star link)作为情报支援,为乌克兰的精确打击提供有效的帮助,俄罗斯几次重大损失,大部分原因就是星链充当了乌克兰远程打击力量的“眼睛”。

身为科学家的塔克向南方周末表示,地球上的资源有限,人类必须早日向太空进发,获取更多资源,以达到持续发展目标。

2024年3月22日,塔克在《中国——新的第二航天大国》文章中提及了月球资源的利用。“印度的‘月船1号(Chandrayaan-1)’任务发现了月球上存在大量水冰,尤其在月球南极。这些水资源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过程分解成氢气(H₂)和氧气(O₂),为宇航员提供水、空气以及火箭燃料的组成部分。”

美国频繁炒作“中国太空威胁论”,在白孟宸看来,“美国在长期实践中建立了一套通过炒作和放大所谓差距来蛊惑民众和国会的体系,从当年操作美苏导弹差距、登月竞赛到如今的论调,这套体系似乎在获取资金投入倾斜方面一直颇有成效,美国对此产生了路径依赖。”

据美国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太空军2019年才成立,2021财年预算不过154亿美元,2024财年就已达到300亿美元,增长实现翻番。2025财年预算即使稍有下降,也高达294亿美元。

太空格局多元化

近年来,国际航天领域掀起新一轮探索热潮,无不希望“先人一步”掌握太空的机密和资源。迄今为止,已有多个国家在太空中拥有自己的卫星,其中美、俄、中、法、印、日等国家和欧洲航天局(ESA)有能力发射卫星。

军事专家张学峰指出,纷繁复杂的国际变局也映射到太空之中,使太空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

张学峰认为,俄罗斯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射频率和可靠性,并且在国际空间站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俄罗斯缺少资金,它的总体实力是大大下降了”。

近年来,俄罗斯在航天发展上“屡屡遭挫”,遭遇了多起火箭爆炸、卫星失联、探测器故障等事故,损失惨重。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新闻处2023年8月20日发布消息称,由于脉冲指令参数与计算值存在偏差,“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设计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它已“不复存在”。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此后8月21日的报道中表示,“月球-25”号的探月任务失败,意味着俄罗斯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俄罗斯目前重在保持航天能力,同时寻求重点突破,试图利用太空优势确保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张学峰说道。

2020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航天机构确定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2021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2021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联合声明》发布,声明展示了中俄两国在月球及深空领域合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俄罗斯重登月球之梦破碎之际,“后起之秀”的印度开始在本轮“太空竞赛”中崭露头角。

据英国《卫报》2023年8月23日报道,印度于7月14日发射了经过改进的“月船3”号探测器,最终于8月23日在月面着陆成功。印度成为美国、中国、苏联之后,第四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在月球南极降落探测器的国家,这标志着印度迈入太空大国行列。

此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2023年12月4日发表声明称,“月船3”号探测器的推进舱在完成月球任务后已返回地球轨道,“这表明印度可以在月球上重新启动相关设备”。

在过去十年里,印度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张学峰表示,印度作为大国之一,需要在某一领域上取得重点突破,以满足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它在国际上谋求地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作为“第二梯队”排位靠前的欧洲,在此次“太空竞赛”中的表现也值得关注。

杨震表示,“在当今的航天战略格局中,中美俄是第一梯队,而欧洲则是和日本等国构成了第二梯队。因此,对于‘太空竞赛’,欧洲的心态非常矛盾——一方面想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又对落后的现状忧心忡忡。”

欧洲国家通过欧洲航天局参与国际太空探索和合作项目,则展现了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态度。

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就旨在减少对美国GPS系统依赖。面对美国和中国在太空探索的竞争,欧洲的策略是在保持自身太空探索独立性的同时,寻找与两大太空强国合作的机会。

据法国《回声报》2023年2月14日报道,该卫星群是继伽利略导航和哥白尼观测星座之后,欧盟提出的第3个卫星群建设计划,将为欧盟国家提供自主的宽带分布卫星网络,可供军队、政府机构及民间使用。白孟宸认为,“面对美国星链计划引发的‘太空竞赛’,欧洲国家希望保持自主地位。”

在亚太地区,日本布局长远,逐步推进其太空战略。

2022年年底,“白兔-R”(Hakuto-R)月球着陆器经过数月跋涉后,于4月26日尝试在月面软着陆,但因偏离着陆地点而坠毁。此前,日本首个登月探测器“好客”号已于2022年11月因未能与地面建立通信而放弃登月。

但日本方面并没有灰心,2023年9月7日,日本第三个挑战登月的SLIM小型探测器搭乘H2A火箭升空。2024年1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宣布,SLIM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

“日本目前的发展方向是保持其独立性,它需要维持自己独立的航天侦察能力,航天的天基力量,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张学峰补充道。

除了尝试在月球着陆外,全球还有不少其他深空探测项目。

2023年4月14日,欧洲航天局发射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CIE),计划耗费8年时间展开奔向木星之旅,于2031年抵达木星,探索木星及其被厚重冰面覆盖的大型卫星,重点观测后者是否存在液态水,并评估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灵神星”(Psyche)号探测器于同年10月升空,预计于2029年抵达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灵神星”附近。该小行星富含镍铁,NASA认为它是远古行星残留的核心,与地球内核非常相似,该任务能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核心及其他类地行星的核心是如何形成的。

张学峰和白孟宸都表示,航天力量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水平,还对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和外交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独立的航天发射能力、航天运营能力,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大打折扣。”张学峰说。

全球航天蓬勃发展

近年来,太空不仅是“国家队”的天下,而且逐渐向全球各利益相关方敞开大门。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以来,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3840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810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的73%,主要包括卫星制造业收入、发射服务业收入、卫星服务业收入和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等。

“新兴企业涌入打破了传统企业的垄断。”张学峰认为,“它们促进了技术上的创新和成本的降低。”

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所创建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过去几年,SpaceX公司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与合作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开发猎鹰9号(Falcon 9)火箭、开发猎鹰重型(Falcon Heavy)火箭等明星产品。其推出的“星链”宽带专网通信、卫星发射以及商业载人航天和运载等新商业模式拓宽了商业航天产业的应用场景。同时,其他私营企业如蓝色起源(Blue Origin)和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也开始开发亚轨道和轨道太空旅游服务,进一步拓宽了太空产业的范围。

“美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也对军事航天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新技术向军事方面的转化和应用。”白孟宸说。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在迅速成长。

据《人民日报》2024年3月28日报道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同比2022年的87844家,增长了28.95%。其中,43%为火箭制造企业,35%为卫星制造企业。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22年发布的《关于我国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文章中提到,中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全面启动以来,紧跟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最先进水平,已形成商业运载火箭、卫星及其应用、深空探测等多领域全面发展、产业生态加速形成的良好态势。“但与 SpaceX、Blue Origin 等美国迅速形成的龙头企业相比,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在技术水平、规模化、业务服务能力、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并存在被拉开代差的风险。”报告称。

其他世界主要国家也不甘落后。

2022年,英国国防部发布新版《国防太空战略》,要求政府与航天界、金融界合作,从而最大化达成国家太空战略目标;俄罗斯航天局公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2016-2025年航天计划》中对太空的定位从原本的军事化转为军民融合化发展,旨在提高太空技术的民用率,同时创新核心发展动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效能;2023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德国联邦政府的太空战略》,鼓励私营企业参与提供地球观测、通信和导航等服务。

张学峰表示,“民间力量”的加入可以与“国家队”互补并形成良性竞争,此举不仅增加了太空活动的多样性和活力,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和竞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校对 星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