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潮州密码》以书读城分享研讨会在潮州市问石艺术馆举办。本次活动由潮州市作家协会、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联合主办。当天,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就《潮州密码》的编撰过程、成书内容及传播影响分享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
活动现场。
“潮州文化丰富,有很多内容可供挖掘。这次我们尝试通过媒体人的视角,将之前较‘散’的一些地域文化研究统合起来,形成一本解密潮州文化符号、文化现象的书籍,《潮州密码》的撰写追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让潮州文化更具亲和力。”活动开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站长、《潮州密码》主编苏仕日首先就《潮州密码》的内容及撰写过程的探索进行分享。苏仕日认为,由对潮州的文化归属感激发的对潮州这座城市的热爱,推动着文化学者不断探索、书写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他也呼吁所有热爱潮州的文化学者齐心协力,一起来探秘潮州,一起推动潮州文化的传播。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站长、《潮州密码》主编苏仕日介绍书籍。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曹亚明指出,《潮州密码》一书中展现的媒体记者视角与院校学者的研究视角有明显差异,其中书写的生动性、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度的思考感悟,都值得关注学习。她同时表示,一场分享研讨活动,可以带来对作品更深入的认知,期待在潮州文化领域能打造交流的平台,发挥评论的力量,与志同道合的各位专家学者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帮助潮州文化传播得更好更远。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曹亚明分享观点。
潮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黄昏表示,《潮州密码》最特别的一点在于其本身具备“多重的文化身份”,即文史学者读它、潮州市民读它、外地游客读它都可以得到各自的收获。“《潮州密码》更多的是以呈现的形式,给每一位读者递上一把‘密钥’,这把‘密钥’以‘指纹’开启。各人因其‘指纹’的不同,而获得一串属于自己独有的,打开潮州文化库藏的密码符号,从而进入到一个属于每个人所得的阅读空间。”
潮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黄昏分享观点。
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洪巧俊深耕工艺美术多年,他从自身“探密”潮州壶历史的经历分享起,讲述揭秘一个文化符号或文化现象的不易。“要从各种蛛丝马迹中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十分考验作者的新闻敏感性、历史观和学术水平。”
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洪巧俊分享观点。
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潮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湘桥区作协副主席张勇利看来,《潮州密码》一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对各种文化研究的“点到为止”。“要‘点到’问题关键已是不易,‘止’于专家的评述更体现了媒体人的写作素养。这本书的编撰既是为潮州做了一件好事,也开了一个‘媒体著史’的先河,十分难得。”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潮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湘桥区作协副主席张勇利分享观点。
分享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就自身阅读《潮州密码》后的感受分享思考,展开讨论。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玉金认为,在网红经济时代,个人与城市都需把握文化切入点才可能“长红”;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朱谷强表示,《潮州密码》的视角独特、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对小说创作者也会有很多帮助跟启发;潮州市湘桥区作家协会主席陈维坤表示,《潮州密码》展现了一种“记者+专家”的配合写作模式,以“敏锐提问”搭配“专业考据”,成就可读性与学术性兼具的佳作;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栾龙威认为,《潮州密码》内文有趣,可作为来潮旅游、走读潮州的实用工具书;潮州市作家协会成员、湘桥区作家协会理事邱小美表示,从《潮州密码》一书中读出书写者的用心良苦,期待后续更多书写潮州文化的佳作出现。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活动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潮州美术馆展览部助理馆员、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陈颖婷分享,自己从《潮州密码》中的翔实考据与举证中收获了一份很好的“书单”,将对自己了解潮州本土文化起到很大的帮助。她同时建议,如《潮州密码》等书籍或可作为本土文化的乡土教材,帮助潮州本地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厚植爱乡情怀。
【撰文】陈锦煌
【摄影】刘梓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