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走低,产科怎么求变?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凌晨3时,29岁的雅熙突然感到下腹袭来一股强烈短促的胀痛,暂停几分钟后,又一波胀痛袭来。伴随宫缩逐渐规律,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广医三院”)的待产室接受了分娩镇痛。彼时,三天三夜几乎没怎么合眼休息的雅熙,在一呼一吸之间,渐渐平静了下来,坐在分娩球上为迎接新生命做最后的准备。

接受分娩镇痛后,雅熙(化名)坐在分娩球上为生产做准备。

接受分娩镇痛后,雅熙(化名)坐在分娩球上为生产做准备。

随着生育人口下降,高龄产妇增多,不少业内人士发现更多的孕产妇流向了头部医院产科,而基层医疗机构的产科分娩量逐年下降,谋变求生存已经箭在弦上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强调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作为连续六年出生人口全国第一的生育大省,广东如何让育龄人口“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考验着每一家公立医疗机构。

产科“一头冷一头热”

去年以来,各地医院的产科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头部医院产科人声鼎沸,乡镇卫生院产科却“静悄悄”,甚至陆续传出被关停或合并的消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候诊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候诊区。

去年4月,广州市番禺区新造医院发布告示,暂停产科住院分娩和高妊娠风险产检,仅保留部分门诊产检项目。

广州妇产科研究所副所长、广医三院产科主任医师王志坚是一名从事产科工作30余年的专家。那个不舍昼夜的2017年,让他至今难忘。

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广东在2017年迎来了近40年来的出生人口高峰,当年出生人口151.63万人,总数跃居全国第二

那一年,王志坚所在的另一家省级三甲医院的产科拥有病床63张,而每天等待分娩的产妇有80余人。产科熙熙攘攘,走廊、护士站、洗衣房旁,只要有空闲的地方就会摆着临时床位,即使这样仍然无法解决“一床难求”。

医护人员更是焦头烂额,每天好似“打仗”一般,在检查产妇、接生、转床中循环,一刻不敢停歇,“那是我们产科医生的事业高光时刻。”王志坚说。

2017年后,广东出生人口逐年下降。自那时起,海珠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潘东娜发现,产科的病床渐渐空了出来。2023年,该医院的分娩量只有1800多例。

与基层医院产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广东省、广州市标杆式妇幼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下称“省妇幼”)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妇儿”)却迎来了分娩量的上升

省妇幼院长刘国成介绍,该院近年来的分娩量呈稳中有升的趋势,每年分娩量在1.5万例至1.7万例之间。

近年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分娩量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近年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分娩量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广妇儿(包含珠江新城院区、妇婴院区、增城院区)近3年的分娩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23年的分娩量超过了2.9万例。广妇儿产科门诊主任周艳红预测,医院今年的分娩量有望超过3万例。

王志坚透露,广医三院今年第一季度的分娩量较同期上升了13%,产科床位处于约满状态,“这也许跟中国人喜欢在‘龙年’生育有关。”

刘国成用“虹吸效应”解释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各级医院的产科床位变得宽松,人们更愿意选择到三甲类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进行分娩

全链条保障高龄孕产妇安全

“我怀的是头胎,什么都不懂,所以特别看重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护理人员的耐心。”31岁的米米感受着初为人母的喜悦。

超过35岁,被视为高龄产妇。如今,高龄孕产妇比例攀升,产科不得不面对高龄妊娠、孕妇慢性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妊娠等愈加复杂的分娩情况。这对医院提升产前诊断筛查水平、孕期保健服务、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午的门诊有43个孕妇,其中大部分是30岁以上。”周艳红说,她所在的科室高龄孕产妇和危重症孕产妇占门诊患者总数的70%以上。

周艳红为孕妇看诊。

周艳红为孕妇看诊。

如何确保产妇“生得了”,还要“平安”,各大医院都在积极推出新措施。

眼下,广妇儿、省妇幼、广医三院等医院通过整合资源,将产科诊疗服务贯穿产前、产时、产后的各个阶段,纷纷开设助产士门诊,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亚专科门诊,母乳喂养咨询门诊,产后康复门诊等,为孕产妇提供一站式生育服务。

同时,医院还通过延长接诊周期、增设门诊和增加号源,如推行午间门诊、夜间门诊、周末门诊等,为孕产妇产检、看诊提供更多便利

广医三院产科助产士带领孕妈做孕期瑜伽。

广医三院产科助产士带领孕妈做孕期瑜伽。

为了保证高危产妇母子平安,广妇儿设立了高危产房,安排医疗团队专职服务存在妊娠并发症的高危产妇。高危产房还设置了特殊分娩中心,为抢救高危新生儿提供“绿色通道”,从而保障母婴安全,提高高危胎儿的存活率。

广医三院针对危重症产妇,采取“多学科联合会诊,多学科共同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全孕期的监护,严守母婴安全防线。

省妇幼开设了胎儿医学—全生命周期门诊,若孕妇在就诊时出现异常,专家团队便会对孕妇及胎儿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详细诊疗方案,保证孕妇分娩时得到有效治疗。

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则建立了个案追踪工作机制,会对未按约定时间来复查的高危妊娠孕妇进行召回和随访。同时,医院将其纳入重点人群管理,会同镇街(村)居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进行追踪,保障母婴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婴儿死亡率降至4.5‰,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1/10万,居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由此可见,产科守住了“保障母婴安全”的底线。

个性化分娩服务“供不应求”

从多年前的“一床难求”到如今的“一房难求”,产科正处在个性化分娩服务提升阶段,家庭一体化产房、VIP病房、分娩镇痛、导乐分娩服务等提升分娩体验的服务项目渐渐流行起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特需诊室候诊室。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特需诊室候诊室。

王志坚发现,孕产妇的助产服务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尤其是现在的产妇更喜欢住单人单间的一体化产房,“一个产妇出院,另一个产妇立马住进去,18间VIP病房都是秒光。”

分娩镇痛、导乐分娩服务、家属陪伴分娩……为了改善分娩体验、让产妇“生得好”,各家医院想了不少“新招数”。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开展导乐技术培训。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开展导乐技术培训。

近年来,被称为“产妇之光”的分娩镇痛受到了产妇们的欢迎。为解决分娩镇痛推广之难,多家医院安排麻醉医生24小时轮班,驻扎在产房,为产妇及时提供服务。

周艳红介绍,广妇儿在几年前还开设了麻醉门诊,孕妇在分娩前可挂号咨询麻醉服务,“这有利于孕妇进入产程后,麻醉医生随时评估她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分娩镇痛服务。”

在省妇幼、广妇儿和广医三院,分娩镇痛率均达到了85%左右;在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分娩镇痛率超过60%,可满足产妇无痛分娩需求。

不少医院还开展了家属陪伴分娩和导乐分娩服务。“越来越多的产妇会提前预约导乐分娩服务。”广医三院分娩室护士长胡静介绍,导乐师会在待产期、分娩期、产后观察期给予产妇心理安慰、情感支持和生理帮助,实现舒适分娩和早期新生儿基本保健的照护。

广医三院助产士带领孕妇做孕期舞蹈。

广医三院助产士带领孕妇做孕期舞蹈。

为了进一步提升孕产妇分娩体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也推出了“全程导乐助产护理”新型护理模式。“从指导产妇有效深呼吸到分娩后及时指导母婴皮肤接触,每位产妇都能够得到一名助产士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服务。”该院产科副护士长樊美琼说。

广妇儿则引入了“温柔分娩”理念。广妇儿产房护士长颜凤介绍,通过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如调整产房灯光亮度;降低产房噪音;减少医源性干预等,让产妇处于自然分娩的状态,从而提升其分娩体验。

“实际上,从事导乐分娩服务的医护人员缺口很大,没办法满足每位产妇的需求。”颜凤说,虽然她所在的团队有300余名助产士,但仍不能满足产妇日益增长的分娩需求。

未来,如何升级健康服务,提升产妇分娩体验,产科资源调整兼顾两头,是摆在众多公立医疗机构面前的一道考题

“不拼量、重提质”

吸引了更多孕产妇的头部医院产科,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专家看来,产科正在经历从靠“量”存活,到以“质”取胜的改变,头部医院也不例外

《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明确,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并从强化助产服务质量管理、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规范助产服务资源调整等方面对加强助产服务提出具体要求。在不少产科从业者看来,文件的出台有助于确保助产服务可及性,提高助产服务质量,切实保障母婴安全

“未来10年内,我们医院分娩量继续上升的势头或不再存在。提升服务质量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刘国成说,不拼量、重提质,增加服务内容,做到让孕产妇满意,相信不会因分娩量下降而影响医院的运行。

如何建设生育友好医院?刘国成认为,关键在于提供以孕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提升诊疗水平和住院体验,在产前、产时、产后等不同阶段都能为孕产妇提供周到服务

广医三院进行助产技能模拟培训。

广医三院进行助产技能模拟培训。

周艳红同样认为,建设生育友好医院,技术、环境、人文关怀,缺一不可。她说,医生一定要掌握专业、精湛的产科技术,在关键时刻承担起危重孕产妇的救治工作,同时给孕产妇提供温馨、舒适的分娩和住院环境,让她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对于基层医院产科而言,转型显得更为迫切

《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强化助产服务规划布局。人口30万以上的县(市、区)原则上至少有2家公立医疗机构能够开展助产服务,人口30万以下的县(市、区)原则上至少有1家公立医疗机构能够开展助产服务。

基层产科不会消失,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刘国成认为,妇幼保健机构不能只提供分娩服务,还需承担保健任务,通过加强不同层级助产机构的沟通衔接,建立起分工合作机制,产妇在上一级医院生完孩子,可以到基层医疗机构享受保健服务。

在广医三院产房,一名新生儿诞生。

在广医三院产房,一名新生儿诞生。

“提高适龄女性的生育积极性,单靠增设育儿假、减少个税等举措,还远远不够。”刘国成建议,要加强生育支持政策顶层设计,出台一套全面支持生育的政策体系,发挥社会力量优势,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保障女性育后就业权益,才能解决育龄女性后顾之忧

(雅熙、米米为化名)

【采写】南方+记者 厉思璇 汪祥波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通讯员】 白恬 张迅恺 周密 李雯 刘元铃 李玉红 罗炜 简文杨

编辑 余佩 李卓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