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二代”的守与进|一“企”同行

南方+ 记者

03:47

“厂二代”的守与进|一“企”同行

一排排生产线上,机器人和机床配合实现自动运转,数十台机床面前仅有两三名工作人员。眼前这一幕,让远道而来的德国客户对着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里工实业”)总裁李卫铳赞不绝口。

然而,在李卫铳儿时,里工实业并不是现在这番模样。那时,工厂只有5个人,“作坊式”生产橡胶密封圈。海外留学归来后,李卫铳接过了父亲创办的这家工厂,企业也由此“画风大变”,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业机器人行业转型。

回看风云激荡的岁月,正是老一辈创业者筚路蓝缕、不懈奋斗,才铸成了广东这座“世界工厂”。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面对全新的时代考题,“厂二代”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在“智”造升级的浪潮中,将“守业”变为持续创业。

为“老工厂”打造“新名片”

早上8点半,广州市亿鸿皮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鸿皮具”)副总经理黄林快步走进公司直播间,检查各直播平台的流量数据。直播间活力与设计感十足,这些都出自“95后”黄林之手。

不过,黄林2016年回到自家的工厂工作时,几乎是“一脸懵”。

从采购原料到销售,一个书包从无到有的所有工序都被黄林干了个遍。“那段时间每天早上7点就到了工厂,通常忙到晚上11点才下班。我先是在采购部门,后来生产、仓储、销售……几乎所有岗位都做过。”

而黄林也面临着所有“厂二代”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给传统的工厂“上新”?

从小在广州花都看过箱包产业的“众生相”,黄林深切体会到,“做工厂不一定会长远,能长存的只有品牌。”

“我老妈管生产,老爸专心管销售。做直播电商对我们来说都是件新鲜事。”黄林有一种责任感,他认为新一代要主动去为“老工厂”打造“新名片”。于是,2021年起,他为工厂开辟了直播电商这一新业务。

不过,运营直播团队远比他想象的困难。推广、培训、直播设备都要花钱,最开始他一度亏损了80万元。黄林想过放弃,想过到外面的公司上班。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再搏一把,带着团队去杭州、深圳等地“取经”,及时与买手、平台了解新趋势。

慢慢地,直播业务步入正轨。黄林感叹,“品牌立起来、把流量做上去,工人们都觉得吃下了‘定心丸’。”

“儿童书包行业有淡旺季,淡季就容易流失员工。但线上渠道的开拓,让每个季度都可以是旺季。如今团队年销售额超5000多万,较传统电商时期提升了40%。”黄林说。

对于接班这件事,黄林的父亲黄海涛起初很矛盾:“希望他回来接手,但工厂涉及的东西很复杂,又怕他适应不了。”但如今黄海涛很欣慰,“直播电商做起来了,公司的运作更顺畅了。儿子来了,确实让公司管理更向前一步。”

“厂二代”们有着自己的共识——守业不仅靠“守”,更要靠求新、求变。因此,接班后的第一场较量,往往是和父母进行经营理念上的磨合。

时针拨回到2006年,刚刚接手家里工厂的李卫铳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把工厂做得像五星级酒店一样。“五星级酒店”是一种代指,李卫铳希望自己的工厂能有好的环境,做更智能化的业务。

父母起初并不理解李卫铳,李卫铳花了不少时间去和父母解释,终于得到父母的认可。于是李卫铳放开手脚去做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业机器人。

2015年左右,怀着学习海外先进经验的想法,李卫铳和朋友一起远赴丹麦创业。那时,他同时兼顾丹麦和国内的工作,“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半用。”在李卫铳看来,这段经历虽然辛苦,但也让他受益良多,“我学习到了很多欧洲团队先进的工作方法,了解到国际上最新的制造标准,学习了更多行业知识,关于未来研发和创新的思路更清晰了”。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帮助李卫铳开发了更多国外客户。“父母经营工厂时,只想着安安稳稳,并没有开拓海外市场。但当下的时代,制造业终极的市场目标,一定是全球。”李卫铳很坚定。

让员工“愈老愈吃香”

在摩拳擦掌、大干一番之前,如何取得员工的认可,通常是“厂二代”们接班的第一课。

对于广东华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昌集团”)总经理潘树华而言,自家的工厂好像几十年如一日,又好像每天都在变。

打从潘树华记事起,他每一年的暑假都是在工厂里度过的——在车间里帮忙搬运设备,帮来访的客户斟茶送水……“工厂几乎和我的年龄一般大,像个熟悉亲切的老朋友”。

2014年,海外留学归国后,潘树华决心接手家里的工厂。他同样也在生产、研发、销售的一线岗位摸爬滚打了几年。

铝材生产工厂夏天闷热难耐,年纪较大的工人感觉负担重。把工厂问题看在眼里的潘树华,提出了解决方案——实行轮岗制度,同时进行自动化改造。“比如我们的立体仓库系统,大概是在十年前投入了一个亿来建设的。当时很多人觉得我‘脑子进水’了,投入这么多钱就做个自动化的仓库。”

但潘树华觉得值得,“效率明显提高,成本也降了,最重要的是员工轻松了不少,这样才留得住人”。

对于“厂二代”们来说,守业不光要守得住“业”,更要守得住人。

产业工人流失曾是摆在李卫铳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几年前的里工实业,不少产线工人转去送外卖。李卫铳为此头疼,但他也能理解工人们的选择——那时候工厂还在村级工业区,吊扇嗡嗡作响,生产线上可以摸到机油,工作时间也不够灵活。

“以前同事要徒手把零件放进机床加工,一天下来,手都是油腻腻的,连旁边的水壶也摸成了黑色。”李卫铳说。

于是,他开始反思:“外卖小哥最看重的两个关键因素,更高的收入和更自由的时间。制造业要吸引年轻人,就应该在这两点上有所超越。

具体要怎么做?“我们就按员工未来2年后的待遇支付工资。”李卫铳打了个比方,送外卖可以月入8000元,但工人进入工厂的“市场行情价”可能只有6000元,那么,里工实业就提供略高于8000元的工资。

李卫铳认为,制造业工人也可以像医生一样,随着时间的积累,“愈老愈吃香”,“我们通过智能化可以做到,以前是工人一个人干活,现在是他带着一堆机器人干活,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也保证了利润空间。员工也有了更自由的时间”。

陈建平在里工实业工作了十几年。起初他是一线工人,而后转岗去做项目经理,对接日本客户。“我性格很腼腆,语言也不通,刚转岗的时候很难。但公司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对接业务,并鼓励支持我学习日语。我现在感觉在这个岗位上焕发了‘第二春’。”陈建平说。

“从事制造业是很酷的一件事”

里工实业的工厂每年要接待约3000人。在参观的人中,不仅有李卫铳的客户,也经常有一些企业家带着孩子来参观,试图寻找年轻人接班的“诀窍”。

“我认为不管是二代接班、引进人才,或者吸引年轻产业工人,你要让年轻人认为,从事制造业是很酷的一件事,他们才会来。”李卫铳说,在里工实业,数字化让制造业“酷”了起来。

如今,里工实业的厂房宽敞明亮,“无纸化”操作在这里通行,每一台机器人前都有一个屏幕,几乎所有的操作图纸和工艺,都可以在屏幕上点开。工作时间打卡与否,工人都可以自主选择。

正是“厂二代”的这股“酷”劲儿,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进工厂。

蔡伟杰是去年加入里工实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入职前,他印象中“智能制造”就是为产品做个简单的交互。工作半年后,他完全改变了想法,“从无到有,从底层代码到终端硬件,需要更整体的技术提升。我在和一群很酷的人,做一件很酷的事”。

潘树华则梦想着把华昌集团这个与自己同龄的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打造百年企业,更为关键的是人”。

和潘树华一起为这个梦想奋斗的伙伴中,不少人是“90后”“95后”,有些已经担任了华昌集团的管理岗位。

“从10年前起,我们开启名为‘楚英计划’的人才招聘项目,和一些高校进行合作招聘,并且明确年轻人从一线员工到管理岗的晋升路线。”潘树华介绍道。

“吃苦耐劳是老一辈最大的优点,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更希望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获得感、幸福感。”在工厂各个岗位锻炼时,黄林都尽力去了解员工的兴趣和需求,“有些人不喜欢纯手工作业,如果他们对直播感兴趣,我会尽量调整岗位。”

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黄林也会为他们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不同岗位有不同的发展曲线,以抖音直播的中控岗位为例,新人熟悉直播流程之后,如果有兴趣继续深耕,可以继续担任助播、平台运营等工作。”

在工厂一线,黄林则认为,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而更多年轻人加入,也有助于推动数字化转型,形成双向良性循环,“帮助年轻员工找准职业赛道,他们才愿意和公司一起成长。”

在李卫铳看来,虽然数字化是虚拟的,但它让人们回到了真实世界。“真实世界是一个需要我们流汗出力、夜以继日奋斗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解决问题,才有更大的成就感和价值。”

■记者手记

年轻“二代”朝气蓬勃

中国制造生生不息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从“父辈的故事”再出发,“二代”的路应该怎么走?在传承中创新或许是一条能走通的路。

生产线、蓝制服、黑机油、黑皮包……这是荧幕上初代产业工人的经典形象。他们踩中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鼓点,完成了企业的“初代”积累,成为中国制造完整产业体系的一根根毛细血管。

几十年时间过去,当意气风发的他们开始将家族企业交付给下一代,新的时代也由之开启。

当这批“二代”接班人出现在大众视野,人们发现,他们似乎有点不太一样。相比于父辈,他们思想更开放、作风更大胆、行为更多样。他们大多不愿被叫做“富二代”“企二代”“厂二代”,也不愿在父辈的成绩上“躺平”。继承家业对他们来说,更像是接过了家族持续创业的接力棒,他们传承了父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深耕实业,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冲劲,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新的生机。

“外人觉得回家接班没出息,工人觉得资历浅不服气,厂里老师傅觉得想法脱离实际。”当“厂二代”们挑起管理企业的担子,却发现这个“厂长”不好当。既要“弯得下腰”,深入了解一线的业务;还要“向上管理”,获得老一辈管理者和员工的信任和认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民营企业的代际更新,也是中国制造寻求转型、向更高价值链跃升的缩影。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促进传统工厂升级转型,迈向全球市场,更成为了“二代”们面临的必答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的“二代”中,有人以技术研发推动企业转型高端化,有人抓住价值链上游企业、向海外市场进军,有人通过数字化赋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制造业……不少“二代”立足自身优势,用新点子、新玩法,让中国制造生生不息。

如今,朝气蓬勃的“二代”们已经接过接力棒。我们期待,在这一批年轻人的手上,传统的制造业能走出新的“花路”。

【开栏的话】

一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5.3%,广东进出口首破2万亿元、增长12%。亮眼的“一季报”背后,离不开每个企业练好内功、力争上游、赶超一流的骨气和志气、担当与作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从企业家到产业工人,从“我”到“我们”,仍需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知重负重,一“企”同行,以卓越的企业文化涵养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一‘企’同行”融媒体系列报道,深度挖掘优秀企业文化的典型事例,敬请垂注。

【策划】 黄灿 王义军 郎国华

【统筹】 王溪勇 陈韩晖 王海军

【执行】 袁佩如 赵兵辉 张由琼 李细华

【采写/脚本】 南方+记者 许宁宁 昌道励 宾红霞 郜小平

【摄影/摄像】 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 南方+记者 徐昊

【设计】 彭晓 吴颖岚 谭唯

编辑 余佩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