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何镜堂院士,揭开白鹅潭“文化巨轮”设计面纱

南方+ 记者

何镜堂院士接受记者采访。影子拍摄

何镜堂院士接受记者采访。影子拍摄

千年白鹅潭,水波荡漾间仿佛在诉说着湾区的往昔与未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将于“五一”假期正式开馆,迎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文化老饕,共赴一场无与伦比的湾区文化盛宴。

艺术中心由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共同构成,作为大湾区文化的新地标,其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一直备受关注。

4月23日,雨后的白鹅潭更加充满生机。在珠江水畔、艺术中心亲水平台之上,《南方》杂志记者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面对面,听他揭秘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故事。

连三地、汇三江、合三馆,似粤、似艺、似船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LOGO预示着在未来将绽放湾区人文艺术生活别样的烟火。姚以景拍摄

连三地、汇三江、合三馆,似粤、似艺、似船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LOGO预示着在未来将绽放湾区人文艺术生活别样的烟火。姚以景拍摄


0 1

设计灵感与地域文化 两观三性
图片

“要把这里变成市民的活动中心。城市是为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何镜堂院士表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他强调,建筑不仅仅是砖石和水泥的堆砌,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在设计过程中,他们团队遵循“两观三性”论,即建筑设计要遵循“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团队深入挖掘了大湾区的文化内涵,力求在建筑中体现这一地区的独特魅力。

论“两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在规划之初就考虑了其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建筑与珠江融为一体,不仅提升了广州的城市景观,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水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艺术中心在设计中融入了诸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减少了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降低了能耗。建筑的材料选择和构造方式也充分考虑了环保和耐久性,旨在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长期和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论“三性”,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岭南建筑文化和广州的地理特色。其开放、通透的特点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融,体现了岭南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建筑中的平台、架空和下沉广场等设计元素,都充分考虑了广州的气候特点和市民的生活习惯,将地域性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文化性则可从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进行剖析,其融合了“鹅潭写意,云山艺境”的意境,这是对广州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诠释和致敬,无不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艺术中心在未来也将作为展示广东文化的重要窗口,将通过展览、活动等形式传播和推广岭南文化。时代性则体现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运用了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其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艺术中心的功能布局和展示方式也充分考虑了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旨在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交流平台。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外部局部。影子拍摄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外部局部。影子拍摄

“它的形态是整体的,是可读的,是可以让人感受的,因为每个馆老百姓是会进去看的,把这几个馆融在一起,才是一个好的作品,以人民为中心。”聆听何镜堂院士发言的同时,记者顺着其目光注意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如何紧扣岭南建筑对气候要求的。定睛一看,入口地标所在的广场处在这巨大的、外形高低错落的船型建筑下,可以遮阳避雨,建筑中的各个平台之间也都起着内外沟通的作用,具有采光好、通风凉快的特点。三个场馆之间建有多个平台提升了各场馆参观的通达性,也保护了建筑的整体性,平台与室外环境相融,为来访的市民提供观赏珠江的不同视角。

“这个馆就是把地域的文化完整展现,把地域的气候、滨水的特点展示出来。”何镜堂院士围绕着水文化作出了一番阐述,他透露了场馆设计时如何考量跟水文化的结合,如何达到与珠江的亲和,还指出大型的文化建筑一定要整体大气开放,建筑在整体基础上高低错落要有变化,且这种变化是根据功能需要的,而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是基于此理念建成的。

新地标崭新的现代化立体城市空间将刷新广州城市封面。

新地标崭新的现代化立体城市空间将刷新广州城市封面。


02

文化使命与未来展望
图片

关于场馆的轮船设计外形的寓意,何镜堂院士同记者讲解道:“这个馆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体现了‘老城市新活力’,体现了我们岭南文化乘风破浪,从这里又继续出发,从这里走向大湾区,走向全世界。”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在新时代里,肩负着的是链接世界、向世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成就的使命担当,亦是湾区文化艺术与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新灯塔。

这艘“文化巨轮”虽然停靠在岸边,但它的航道不在江河上,它的目的地,指向的是诗的远方。

白鹅潭为三江交汇地,若论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便是广州对外通商的重要交通水道,是广州“十三行”所在地;若论自然景观,坐拥醉人的羊城八景之一“鹅潭夜月”;若论时代性,今年白鹅潭商务区将基本完成珠江沿岸11公里土地整备,聚焦超100个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大步向前,是最能体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地方。这艘“文化巨轮”,驶出去的时候,注定会引起全世界的瞩目,而它输送出来的一批又一批“货物”——湾区文化精品,或将助推岭南文化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三楼、五楼的户外花园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休闲空间和舒适的体验感。影子拍摄

三楼、五楼的户外花园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休闲空间和舒适的体验感。影子拍摄

不只是“轮船”内,“轮船”的周边也同样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传播使命。何镜堂院士向记者透露,“巨轮”旁邻水的四十米滨江景观带和面向珠江的亲水平台在未来还会发挥着为市民提供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表演、提供交流机会的作用。他还顺着建筑滨水的特点,提到在这艘“文化巨轮”的一端,还有一个珠江轮渡的码头,加上两岸穿梭的游轮为艺术中心提供了多个视点,“从水上看好看,从陆地上看好看,从空中也好看。”何镜堂院士笑着说道。

从广州国家版本馆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何镜堂院士团队凭借其卓越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技艺,不断创作出提升城市形象、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建筑作品。

何镜堂表示,关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建筑史的记录,更是大湾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见证。这艘象征着新时代新地标、广东省重点文化工程、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的“文化巨轮”,开始“扬帆起航”。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影子

【实习生】姚以景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周丽娜 李卓华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赵媚夏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周丽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