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邑大学邑影先锋实践团携手江门市蓬江区环市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策划推出了“老戏新影——AI皮影”公益培训课——以AI技术赋能再现“非遗”皮影戏的新魅力。
在这个公益课堂上,五邑大学师生走进社区一线,通过非遗皮影课堂教学、AI皮影机器人操作互动、虚拟现实皮影交互体验等课程,带领青少年儿童走进光影世界,了解皮影的历史、制作和文化意义。观看、鉴赏皮影表演,参与皮影戏的演绎,青少年儿童多维度感受皮影的魅力,深入体味凝聚在皮影中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五邑大学邑影先锋实践团研发了AI皮影机器人,它能够自主执行皮影舞台戏表演功能和视觉模仿人肢体动作表演功能。受访者供图
文化为根,AI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瑰宝般的文化遗产熠熠生辉。皮影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我们要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活’起来。”实践团队指导教师曾军英谈起团队成立的初衷。在他看来,时代发展迅速,电影动漫等表现艺术层出不穷,传统的皮影戏剧表演很难吸引人群的注意,且皮影艺术操作繁琐、交互性低、表演形式单一等问题也在阻碍着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AI赋能,传统皮影戏剧表演焕发新活力。受访者供图
如何破局,是邑影先锋实践团一直在思考的事。近年来,AI热潮掀起,在“AI+”赋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非遗”模式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为探寻皮影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2022年,指导教师曾军英、秦传波从专业课程设计的视角切入,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以“人工智能+皮影”为研究主线,成立五邑大学邑影先锋实践团,从党员先锋、认知体验、知识转化、宣传影响力四个维度出发,探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皮影戏能走出什么样的传承与创新实践路径。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机器人结构设计技术,实践团大胆创新,研发出AI皮影机器人,它能自主执行皮影舞台戏表演功能和视觉模仿人肢体动作表演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团以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皮影机器人的自动化表演,并以视觉拟人、语音控制和手势控制实现皮影机器人的人机交互表演,降低了皮影表演门槛,增加了皮影的趣味性。
同时,实践团还搭建了一个交互式网站,打造以“传统文化+红色故事”为核心的个性化皮影剧目库。剧目库设四大名著板块,涵盖3类年龄群体,未来也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充剧目库,让皮影剧目品类更多元化,实现用皮影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
实践团带队教师表示,这种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皮影文化的新型表演形式,不仅吸引了更多观众,也推动了皮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为线,牵起传承
据了解,邑影先锋实践团正在筹备《红船》皮影戏,开创“影随身动”新玩法,并计划推动“AI+皮影”进村下乡,前往荷塘镇唐溪村为群众送上一场公益演出。另外,结合皮影夏令营活动策划,该团队还设计了红军皮影制作、AI皮影体验等特色课程,其以《闪闪的红星》为故事背景指导学生参与皮影的设计、裁剪、雕刻与着色,体验操作AI皮影机器人,从娃娃抓起,传承皮影艺术薪火。
曾军英表示,团队的课题研究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将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成为推广皮影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吸引青年学生、社会大众对皮影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皮影艺术,主动传承非遗文化。
中小学生在“AI+皮影”的可交互式拟人表演中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结合的魅力。受访者供图
“对于大学生而言,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绽放出中华非遗文化的异彩,是值得思考的时代课题。”曾军英说,实践团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将“人工智能+皮影”的实践成果总结推广,实现“人工智能+非遗”的复刻。
“我们实践团将继续以AI皮影机器人为媒介,通过技术与内容的双重加持,在实现皮影文化有效传承与活化的同时,深入挖掘和传承皮影文化精髓,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艺术,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曾军英表示。
目前,邑影先锋实践团已与多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为下一步研发生产皮影机器人做好了充分准备。团队还计划与江门市青少年宫建立联合实验室,致力于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使中小学生在“AI+皮影”的可交互式拟人表演中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结合的魅力。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胡玲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