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饶叔的理发“生意”
“理发吗?”
饶叔站在理发店门口,伸出左手食指和中指,做成剪刀状,放在自己的头发上,一开一合,配合着嘴里轻轻的三个字,询问路过的老人家。
饶叔打出手势,询问路过的老人家是否需要理发。
没有特殊情况,每周六下午两点的义剪都或如期举行,饶叔和郭阿姨已经坚持了10年。
饶叔的理发店看起来有些“寒酸”,但“生意”却爆棚。
说是理发店,可能有点“抬举”它了。
楼栋大堂,几张红色塑料凳,一把扫帚,一个工具箱,两个水壶,这些,几乎是这个理发店的全部家当。可就是这么一个不算理发店的理发店,一直都“生意”爆棚,“最多的时候一个下午剪了30、40个,一个接一个的。这10年最起码剪了6000个”,说起来好“生意”,郭阿姨有些小骄傲。
“生意”爆棚的最大秘诀之一,免费。
饶叔和郭阿姨的工具箱,每三四年,就得用坏一批理发剪。
来剪头发的人也达成一种默契,走的时候都会主动帮忙清扫地上的碎发。
胡阿姨刚加入义剪队不久,就获得了邻居的称赞,这让她很开心。
每一天有多少人来剪头发,饶叔和郭阿姨都会记在本子上。不完全统计,10年间他们的义剪已经服务超过6000人次。
10多年前,饶叔搬到位于广州黄埔现在的这个小区,那时楼盘刚建好,周边配套还不齐全,小区住户连理发都不方便。有住同小区的朋友看到饶叔给家里人理发,便建议他们“开个理发店吧,挣钱,也方便大家”。
“我们都有退休金,那时候就没想过要挣钱”,饶叔和郭阿姨回忆说,一开始只是给相熟的朋友、邻居老人家帮个忙,后来,小区的老人家知道了他们能帮忙剪头发,就都来找他们。来理发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开始,饶叔和爱人干脆就固定在每周六的下午摆摊义剪,一直坚持到今天。
“剪得还满意吗?”“满意满意,手艺很好啊!”剪完头发的老人家一边主动拿起扫帚帮忙扫掉地上的碎发,一边满脸笑容地称赞饶叔和郭阿姨的手艺。
如今,饶叔成了义剪“工头”,不仅要自己上手剪,还要负责召集队伍。
义剪队在社区名声传开了,一位阿姨(图右)也带着工具想加入队伍。
胡阿姨刚加入义剪队不久,稍有空隙,饶叔便会给她开个小灶,传授一些剪发技术和设备保养知识。
饶叔和郭阿姨的剪发手艺都是年轻时候练就的。饶叔今年82岁,1959年从梅州考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在学校里就学会了剪头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工作,辗转又赴四川支持“三线”建设,1985年才调回广州,直至退休。“那时候条件都不好,这手艺就派上用场了,走到哪里都可以给同事剪头发”,回忆起自己的剪发经历,饶叔有点骄傲地补上一句“当然,都是免费的,没靠这个挣过一分钱”。郭阿姨今年72岁,年轻时候在农村当大队干部,那时候就学会了剪头发,劳动之余也给乡亲们剪发,“我也是不收一分钱的”。
郭阿姨性格开朗,再加上长期义剪,在社区的认可度很高。
饶叔1959年入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如今再翻看自己入学时的照片,感慨万千。
饶叔爱好广泛,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合唱团,老年乐队,每周一、周二、周四上午都有固定活动。
4月12日,社区乐队受邀到越秀公园进行表演,饶叔在舞台上弹着中阮,稍显严肃。
这么多年,要是剪发收费的话,早就挣钱了。一直义剪,图啥呢?面对记者的提问,老两口想都没想,“快乐啊!我俩都是老共产党员,追求的就是服务他人,快乐自己”。他们的快乐也不仅仅来源于帮助别人,还来自丰富的老年生活。饶叔爱好广泛,加入了社区的合唱团、乐队,郭阿姨喜欢跳舞,还加入了社区组织的腰鼓队。周一到周五,几乎每天都有活动,偶尔还会被邀请到其他地方表演,用饶叔的话来说“还挺忙”。
满意自己的老年生活吗?“满意满意”,两个人不加考虑,异口同声。
遇到来义剪的人不多的时候,饶叔也会给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剪头发。
每晚,饶叔都要帮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分好第二天要吃的药。好在,现在女儿吃药有医保兜底,很少花钱。
不过,老两口也不是没有烦恼,20多年前,因为意外,女儿患上了精神疾病,一直到现在都需要每天吃药控制,生活自理能力也回到了几岁小孩的水平,“她妈妈走得比较早,担心我要是走了,谁来照顾她”,说起女儿,原本乐呵呵的饶叔,神情立马显得有些黯淡。“社区倒是很照顾我们,而且现在吃药也不用花钱,没啥经济压力,最主要就是怕日常没人照顾”。
临近“五一”劳动节,饶叔和郭阿姨带着义剪队再次到养老院,给老人家理发。
“五一”假期就快到了,一家养老院再次邀请义剪队去给院里的老人家们剪头发,两个加起来超过150岁的老人家,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累吗?”记者问。“不累,还能为别人,甚至比自己年纪小的人服务,很开心”,郭阿姨回答得很干脆。“其他方面我们(年纪大了)做不到了,只能做义剪这样的事”,饶叔说得很认真,“人生不是生意啊!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是你曾经为这个社会贡献过,而不是你自己得到多少”。
【摄影/文字】南方+记者 王良珏
【通讯员】曾妮
【设计】谭唯
【校对】符如瑜
【审核】张由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