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专业,“香”在哪儿?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湾区大学问#

2024年高考就要来了。

一年前的夏天,曾火爆几十年的外语专业出现“遇冷”。尤其是小语种专业,高考投档线大幅下滑。

一时间,不同的声音传开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机器翻译会取代人类;语言专业培养的技能单一,小语种则道路更“窄”,就业很难。

在外语专业不被看好之时,今年3月,不少高校却仍获教育部批准,新增开设小语种专业。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增设了阿拉伯语;浙江外国语学院增设了越南语;四川外国语大学增设了塞尔维亚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下称“广外”)增设了保加利亚语和斯瓦希里语等。

这是为什么?

稳定的“赛道”

初春的午后,广外亚非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梁洁接到一通“急电”。对方是一间外贸企业的工作人员,着急地问道:“有没有会阿拉伯语和英语,又懂点管理学或法学知识的毕业生?年薪25万,急招。”

春招季是广外不同语言学院老师们的忙碌时节。用人单位的电话频繁打来,挤满了他们的零碎时间。

前阵子,一间企业也找到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杨晓敏,想要匈牙利语专业的学生去他们公司实习。这是广外去年刚获教育部批准开设的专业。“学生都还没来呢,我们今年才开始招生。”电话这头的杨晓敏哭笑不得。

人们通常把除英语、汉语外的其他语言都称为“小语种”——“小语种就业难”,本是许多家长和考生担忧的问题

“但其实,我们是供不应求。”梁洁掰了掰手指数起来:学院里的阿拉伯语、朝鲜语、土耳其语等好几个专业,培养的都是稀缺人才,“特别受市场欢迎”。

据中国薪酬网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报告,广外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酬达到11333元,位居全国第七,广东第一。学校学生就业创业中心主任康为茂透露,小语种专业毕业生的薪酬基本一致,甚至更高

“很多考生对小语种专业有误解。”广外教务部部长、招生办公室主任陈金诗说,在小语种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属于联合国六大官方通用语言,更为公众熟知,也更受考生青睐。而相对冷门的语种,如希腊语、缅甸语、波斯语等,一般因为语言对象国较为“小众”,使用者不多,考生不了解,从而产生偏见,报考意愿低。

但恰恰相反的是——

这类语种,往往更容易“出圈”。

四年前,佛山学生陈学耀得知自己被调剂到广外缅甸语专业时,就感到“晴天霹雳”。

他立下决心:要跨专业考研。没想到四年下来,他喜欢上了缅甸语,保研的竞争,也远不如他想象中激烈。今年,他被顺利保研到了北京大学。

在小语种这条赛道上,路窄、人少。搭上一趟“直通车”,变得容易许多。

陈学耀的班上共有11名同学,大四毕业的关口,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就业。他们有的去往企业,有的选择考公务员,还有一位同学,在大三时就被外交部“选中”,毕业后可以直接入职外交部工作。

陈金诗说,如今年轻人就业观念有所变化,更想“考公”,寻求稳定。但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小语种专业只有外派才有工作,因此不愿选择。

然而,据学校统计,落实毕业去向的广外小语种本科毕业生中,82.45%都在广东省就业,大多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其次是北京、浙江、上海、福建。在具体去向上,他们当中超20%都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职,包括外交部、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图书馆等单位。

不止是外交部,也常有省外的外事部门来广外“要人”。部分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反而能更早地寻得“稳定”。

此外,世界500强企业也是外语学生热门之选。中国工商银行、华为、美团、比亚迪、宝洁等知名企业里有不少广外校友。康为茂称,上个月,华为就来广外招了100多名外语人才。

学习语言不只是为了翻译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会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冲击吗?

陈金诗认识不少做外贸的朋友,他们一般都不会聘请专职翻译人员,用翻译App就能解决大部分订单沟通问题。

“机器翻译是没有情感的。简单的翻译可能会被取代,但高端的不会。”陈金诗认为,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涉及到重要场合、大型企业、政府活动等,依然需要专业的“人翻”。

同声传译教室

杨晓敏从教法语专业20多年,在她的印象中,每次科技发展,都会有声音说“外语专业完了”。10年前,电子词典刚出现的时候,她就听过这样的争论——“还有必要学翻译吗?有个词典就够用了”。

10年下来,翻译专业仍在。“招生还越来越好了。”杨晓敏说。

一项数据能说明这一点。

由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翻译公司业务总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翻译人才队伍持续增长,国际传播与政府外交外事活动、旅游交通、跨境电商等领域对完善翻译行业标准需求强烈。2022年国内以翻译及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增长率高于全球。

杨晓敏认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帮助,而不是威胁。

况且,机器学习的背后需要大量语料库作为支撑。梁洁称,尤其是小语种,使用者本来就少,缺乏强大的数据库,大语言模型很难做出来。

广外学生在图书馆自习

另一方面,外语院校也正在积极拥抱变化。陈金诗介绍,今年广外将实行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并在全校推行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生们如何运用AI来辅助语言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而学习语言,也不仅仅是为了翻译。杨晓敏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语言是通往世界的钥匙”

30多年前,杨晓敏也是广外法语专业的学生。当她第一次读完一本法文原版小说时,心底火花跃动,幸福感充盈全身。这些年,她始终被法语温柔滋养。语言,帮她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当年,广东正迎改革开放的春风,对外语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学生们学习外语的重点在于掌握“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主要任务是做翻译,通过学习国外的历史文化,把技术和资金“引进来”

如今,伴随着我国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外语学习的内涵,更多在于“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要帮孩子们走出去,帮企业走出去,把中国文化带出去。”杨晓敏说,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成为了当下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除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外,还需要有充沛的情感、创意的表达、深厚的人文底蕴积累。

在梁洁看来,外语学习的另一大重点,是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日语后,广外日语专业大四学生崔天馨就发现,日语的数字“10”和中文的“9”发音很像。在做需要迅速反应的同声传译时,她总出错。经过一遍遍训练,才终于克服了这个困难。

梁洁指出,语言学习需要反复训练思维转变的速度,久而久之,学生们对知识的反应、理解和应用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进入社会后,也将能更快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

“黄金时代”并未远去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搭上“全球化”快车,小语种专业站上了时代风口。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更是让小语种专业变得炙手可热。

2015年起,全国高校还掀起了一波增设小语种专业的浪潮,之后几年录取分数线大幅上涨。

“当年,我们参与一次广交会的翻译实习,就能挣得一年的生活费。”忆起往事,杨晓敏眉眼弯弯。

多位教育界人士认为,小语种专业的“黄金时代”并没有远去。

2024年4月2日,教育部印发的《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急需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办专业,要有长远眼光。以广外为例,近三年,根据教育部等部委的要求,学校仍在不断增设小语种专业。

陈金诗介绍,随着匈牙利语、豪萨语、菲律宾语、保加利亚语、斯瓦希里语这5个专业新增获批,学校目前已开设“一带一路”共建国家30个关键语种中的28个,并开齐了RCEP成员国及东盟十国官方语言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对外交流活动。

小语种专业,依然具有它的时代地位。各家外语院校也并没有因一时遇冷而停办,反而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行业发展新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案”。

陈金诗表示,广外一直都注重培养小语种学生的多元知识结构,实行“主修语种+英语+微专业”培养模式。其中,“微专业”包含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汉语国际教育、法学等模块,学生们须从中选择一门学习。

今年,学校还新增了9个“外语+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如“德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朝鲜语+金融学”等,是广东省上线的首批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将能够拓宽小语种人才的就业途径

校方希望,通过改革,让学生既具语言技能,又具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可进入高端咨询、涉外法治、数字经济、跨国商务谈判和金融风险管理等领域就业,更好满足时代需求。

这也是全国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普遍选择。例如浙江当地的一所外语院校,就是将小语种人才培养与跨境电商发展相结合,便于学生就业,为当地产业注入动能。

展望未来,陈金诗认为,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小语种人才能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葡萄牙语专业,近年来中葡、中巴(巴西)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不断推进。陈金诗透露,深圳、珠海等地的税务、公安边检、海关等单位,以及不少在粤知名企业近年来都招收葡萄牙语专业的毕业生。据统计,广外2023届葡萄牙语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已超过8000元/月。

“葡萄牙语人才或许会有发展良机。”陈金诗说,考生填报志愿时,应将国家政策、市场变化、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等讯息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懂得把握时势,才能赢得机遇。

以外语为钥,可以打开跨文化沟通的国际视野。学习小语种专业,学生们的“人生格局”也被打开。

四年前,崔天馨从陕西来到广州,走下绿皮火车的那一刹,南方城市夏日的潮气扑面而来。在这片热土上,她通过语言学习和社会实践打开视野,还在本科期间前往日本留学,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未来,天馨坚定地想从事日本漫画的编辑工作。

语言这把“钥匙”,带着她遇见了热爱的职业,也带她走向喜欢的生活。


开栏语:

2024年高考将至,考生也将迎来志愿填报的重要时刻。近年来,专业有冷有热,影响着考生报考信心,也对大学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新考量。

为加深公众对相关专业的了解,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冷热专业面面观”报道栏目,深入剖析广东多所高校“遇冷”和“热门”专业的真实面貌、就业前景,并呈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转型作为,服务广大家长考生。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实习生 廖璜

【海报】甘展平

【图片】通讯员 杨欣

编辑 余佩 张志超
校对 郭晓波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