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的阅读量是全国人民的2倍?毕竟有人拖着行李箱去图书馆……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文化投资的加大、社会对知识共享和普及的投入增加,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图书馆行业也不断创新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和学习资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互动式展览 植根传统活化经典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馆藏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在对古籍不断进行收藏、整理、收复之余,国家图书馆也在持续探索着古籍活化传承利用的不同方式路径,让古籍里的文字在互联网时代“活起来”“传下去”。

这是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最大、最完整的一块甲骨,它上面有218个字,所记录的内容为前后十余日的卜问,问哪天会下雨。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甲骨文记忆”展中,通过多样化的创新设计进行场景复原,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馆内循环播放的经典彩色动画片《三十六个字》,通过三十六个活动的象形文字,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聆听殷墟的声音”板块,点一下墙上的按钮,就能聆听到殷商时期乐器的旋律。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年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在“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中,集中展出了9件《永乐大典》嘉靖副本原件,其他相关珍贵古籍善本、舆图拓片、手稿档案等。并通过触屏知识互动游戏等方式,全面展示《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茶的读音是怎么来的吗?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解释,过去在出口茶叶的时候,因为都是南方在做,它方言里也有Ti这个读音,也有Cha这个音。那通过现在文字、读音,你都可以看到这个茶在国际上走的路线。

作为国内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茶文化典籍的展览——“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展出了包括现存最早的《茶经》版本——宋咸淳九年百川学海本《茶经》等在内的馆藏珍贵典籍60余件从典籍的视角出发,全面展示中国茶文化。

中国国家图书馆:多种形式汲古润今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除了展览,国家图书馆还在不断探索古籍活化传承的更多方向和路径,让古籍中的文字和思想能够在更多领域重新展现出原本的力量,并得以继续流传。

借助VR设备,观众可以化身清康熙朝钦天监南怀仁的学生,亲自观天象、测方位、写题本、述文化——这是国家图书馆与相关单位推出的VR古籍活化项目《古籍寻游记》中明清档案主题中的内容,让用户以更沉浸的方式体验古籍记载的历史。

清代雷氏建筑世家为后人留下的大量建筑设计图纸和小样“样式雷”图档,是中国建筑领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近日,国家图书馆发布了关于“样式雷”家信研究的最新报告,通过对600多封信札的内容解读、数据统计、关联分析,向后人展现了“样式雷”家族敬业淳德,严于律己的良好家风。同时国图与全国相关单位以及“样式雷”的故乡江西永修县一起探索如何将“样式雷”的建筑文化与文旅产业相结合。

北京城市图书馆:新技术融合新场景 打造新一代智慧图书馆

看完了图书馆对古籍的活化传承利用,我们再来看看数字化时代下图书馆的升级转型。位于北京通州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图书馆管理、服务场景深度融合,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管理方式。

北京城市图书馆被誉为“森林书苑”,读者步入图书馆不仅能欣赏到通透璀璨的建筑美,体验惬意雅韵的阅读美,还能感受科技赋能的智慧美。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元宇宙体验馆里,三位数字人可以根据读者的喜好进行图书推荐。

在这面大屏幕上,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实体场馆复刻至云端,读者可以在图书馆的线上平行世界穿行,体验、参与线下馆内的展览、活动。

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内,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的服务无处不在。在阅览区,每一个座位上都配备了智慧桌面,读者只要扫码登录后,就可以轻松体验各种阅读服务。

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还有目前全国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藏书量达715万册,配备有13台大型的堆垛机,6个拣选工作站和7口分拣机,智能送书机器人等设备。

广州图书馆:调整图书借阅规则 大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昨天,《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年度报告2023》发布,2023年广州全市公共图书馆读者到馆人次首次超过3000万人次,达到3263.39万人次,人均到馆次数为1.73次;注册读者量为559.07万人,注册读者率达29.70%,即近1/3的广州市民为全市公共图书馆读者。同时,研究还发现,广州市成年读者和未成年读者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均为全国国民的2倍以上。广州人的阅读量如何做到全国人民的2倍的?

在广州图书馆,记者见到不少读者一次性借阅了大量的图书,有些读者甚至会拖着行李箱前来借阅图书。根据现有的借阅规则,每个读者证最多可一次性借走30册。

每次30册的借阅量在全国来说已经算屈指可数,然而这个数字马上就要被广州自己刷新。自5月1日起,广州全市公共图书馆的可外借册数将由目前的30册(件)提升到40册(件),是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中可外借册数最多的。与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公共图书馆的可外借册数保持一致。目前国内外各大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期限最短为14天,最长为2个月。广州图书馆推出最新的借阅规则,外借期限由现行的31天缩短至21天,续借次数由现行的1次提升为3次,即最多可借4次,总借阅期限将由现行的62天提升到84天。

广州图书馆 副馆长 陈深贵:比如说我们原来一个月,那一年一本书最快最好情况下,那就是流通12次。我们现在改成21天之后,每本书图书可以流通大概17次,我们是希望资源快速地轮转起来,但是我们其实也满足,就是如果借了很多图书的读者,他确实需要继续看的话,他的总的借书的时长从原来的62天两个月增长到84天,其实也能够满足这一部分就是深入阅读、精读的这些读者的需求。

编辑 施心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