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掀起新一轮“医科热”?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湾区大学问#

近段时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医学领域动作“惹眼”——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与汕尾、中山签约合作共建深汕中医医院、广中医中山三乡医院;广中医二附院(广东省中医院)与香港浸会大学运营的香港首家中医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方医科大学与深圳市坪山区签署协议,共建南方医科大学坪山医院;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带队调研指导珠海校区建设,其间专门走访调研了珠海市人民医院,释放出特别的信号……

在2017年“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后,国内高校曾掀起了一阵“医科热”,纷纷新建医学院、挂牌附属医院。

而今,大湾区内高校医科建设的热度似乎再度升温,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的“医科热”正在到来?

3月23日,深圳市坪山区与南方医科大学(下称“南医大”)签署协议,共建南医大坪山医院,作为南医大的直属附属医院。

近年来,深圳积极补齐医疗资源和医疗教育短板,不断引入高水平医科院校,共建优质公立医院。南医大坪山医院的建设,将有力改善深圳东部医疗短板。

广州中医药大学近期更是频频“攻城略地”。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3月5日,广中医、广中医一附院、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市三乡镇人民政府四方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合作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三乡医院。三乡医院将由广中医一附院承担建设规划以及日常运营管理,计划于2025年初交付使用。

而不到2个月前,广中医和广中医一附院与汕尾市人民政府就合作共建深汕中医医院也正式签约。该医院同样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由广中医一附院“全托管”运营,并纳入汕尾逸挥基金医院,形成“一院两区”格局。

凭借中医临床和教研方面的强劲实力,广中医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香港——1月24日下午,广中医二附院(广东省中医院)与香港中医医院在香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香港中医医院是香港首家中医医院,由香港浸会大学运营,计划于2025年投入使用。在该院正式开业前不久,香港浸会大学联手广中医开展战略合作,显然意在借鉴广东省中医院成熟的医院管理运营经验,为香港中医医院提供支撑保障。

据广中医透露,双方将聚焦中医临床、中医护理、科研创新、中医药研究、人才培养、开院筹备工作和运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广泛深度的合作。

再往前,2023年11月,由颜宁担任创始院长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将探索全新科研机制,搭建国际一流医学研究平台。这是深圳加快补齐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短板”,打造医学科研创新高地的又一重大举措。在珠江西岸,今年启动招生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也释放出有意建设医科的信号。

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带队来到广东调研指导珠海校区建设,其间专门走访调研了珠海市人民医院。

而在此之前,珠海唯一的公立医学高等院校是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由遵义医科大学与珠海市于2001年合作共建。在医疗教育资源薄弱的珠西地区,“双一流”大学校区开展“医工融合”发展的可能性,令人期待。

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广州体育学院筹建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首家体育医院,目前学校的运动医学康复中心已经向校内开放,而不久的将来,这一体育医院正式建成后,将面向公众开放。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曾有两轮大的医科建设热潮。

2000年前后,中国高校掀起与医科大学合并的浪潮,当时全国范围内有近80所医科大学、医学院,被整体并入一些综合类高校。

许多较为知名的综合型高校医学院都诞生于那个时期,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

也是在这个时期,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山大学,并成立了新的中山医学院。有了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的实力顿时跃增。

2017年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后,国内高校又掀起一轮兴建医学院的浪潮。没赶上上一轮医科大学合并潮的高校,纷纷通过自建或共建的形式,开办医学院。

业内专家分析,出现这一热潮,除了随着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之外,也与医学学科在科研项目、经费占用中具有明显优势有关。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熊庆年就直接指出,“在科研经费申请、社会声誉、国际排名方面,医学学科的确可以帮助高校在排名上占据有利的位置。”

以评价一流大学中的关键指标ESI学科为例,纳入统计的22个ESI学科中,医学类学科占总学科1/4;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项目评审结果显示,医学科学部年度获资助项目达到了11280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学部。

与其他基础学科难出科研成果相比,医学和其他许多学科更易交叉结合,产生新成果。与此同时,医学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也远超其他领域。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先没有医科的大学,都希望将医学作为新的学科成长点。

这一时期广东高校或校区开办医学院的成功案例,包括中山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南科大医学院等。

2018年,南科大医学院正式立项建设,标志着南科大进入理、工、医学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南科大医科建设的速度不可谓不快:深圳市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共建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与伦敦国王学院探索建立联合医学院……如今,南科大医学院、南科大附属医院(校本部)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于2026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这一时期,还有另两家医学院成功建设,也都位于深圳——2017年5月,中山大学医学院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组建成立,并挂牌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第八医院;2021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式成立。

在这三所医学院成立之前,深圳只有深圳大学医学部一所医学本科院校,医疗及医学教育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借着“双一流”建设的东风,深圳一边大力引进知名医科院校共建或新建公立医院,挂牌成为其附属医院;一边大手笔投入建设医学院、医学研究院,着力补足医科短板。

可以说,在这一轮高校“医科热”中,医疗教育“先天不足”的深圳成为最大“赢家”。

在深圳之外,广东也有不少理工类、师范类高校依托自身优势学科,尝试通过与医院合作共建来涉足医科领域。

2017年10月,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共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九脑科疾病与康复医院;2020年5月,广州大学与中山市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生命医学联合研究院,并于2021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2020年7月,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在学科平台、科研团队、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医工融合”的探索……

这些行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希望发力医学相关学科的迫切愿望。

在医学院建设热潮持续升温之时,业内专家不断发出理性的声音。2021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就在中国科学报上撰文,坚决反对盲目创办医学院。

他指出,像中国这样大规模、高速度创办医学院,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空前绝后”。但与此同时,这些医学院的办学水平令人担忧,医学本科毕业生教育质量也亟待提高。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也于2021年3月指出,“这些年来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是,各个地方都办了很多的医学院,但这些医学院的办学质量是良莠不齐的。”

在专家呼吁的同时,一些地方也采取了行动:2021年3月,河南省规定无相关医学类专业基础的非医学院校不得设置医药卫生类专业;2022年1月,山东省对高校附属医院关系进行清理,除所列96所医院外,其他附属医院关系一律予以取消。

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人们注意到了一个重要变化——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

这一改变意在引导各高校更注重学科建设,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这也意味着,通过开办医学院来提升学校综合排名,来创建一流大学的路径“走不通”。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医科建设热潮有效“降温”。

而与此同时,强调创新和学科交叉的“新医科”建设,为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的医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4月14日,南方医科大学与西湖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共育医学拔尖创新人才;4月15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围绕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协同创新、优势互补,成为医科建设里的新潮流。

回到本文开头的疑问,大湾区高校纷纷与地方共建医院,可以看出有一个共同点——

均是由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引入实力较强的“双一流”医科院校及医院开展合作共建,满足当地居民对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并开展临床、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或许是医学教育及医疗事业回归初心的一种表现。

南方+记者 李秀婷

编辑 童慧 王瑾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