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在京组织召开中国无障碍城市指数编制专家论证会

南方+ 记者

为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4月21日,中国无障碍城市指数编制专家论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国残联、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无障碍城市指数设计的理念、原则、方法和实施路径。

1

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联合深圳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城市治理研究院、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举办。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建军,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关信平,以及中国残联研究室副主任厉才茂、中国残联维权部副主任张东旺、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黎建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卜佳俊、武汉理工大学无障碍标准化研究与服务中心执行主任马卉、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卢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主任王莉以及来自中国残联、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与协会的各界领导、专家、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参加。

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研究中心(基地)主任李永华主持。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黎建飞,深圳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执行主任周林刚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在会议的开幕致辞中,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教授强调了无障碍城市指数对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水平的重要性。他提出,无障碍城市指数不仅能够量化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标准,还能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融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吕世明在主题发言中首先结合个人感受回顾了无障碍事业发展的历程,强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一个标志性的新时代,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障碍城市指数编制正当其时,填补了无障碍建设的空白,是令人欣喜的尝试。他建议指数的编制应当以法律为依据,分层、分类、分级,确保切合实际,“好看又好用”。 同时,他强调无障碍建设工作应当让广大志愿者参与进来。

黎建飞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具有划时代意义,其根本宗旨和目的是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自主。 实施这部法律的重要目标是推动实现公众认知和态度的无障碍,让全社会所有成员都意识到社会应当是无障碍的。法律实施几个月来,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正反馈,但在实践中仍有很多局限。他认为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重点及难点包括正确的法律解读、司法实践中积极援引法律并形成指导性的司法判例、加强媒体对法律实施的宣传报道和无障碍相关的学科建设。

周林刚在主题发言中从指数提出的背景、设计逻辑、评估维度及方法和预期成效四个方面介绍了无障碍城市指数编制的基本构想。无障碍城市指数的编制对标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的相关标准,将无障碍城市建设作为个人权利保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依据,从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等各维度对城市的无障碍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引领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创建有中国特色包容性、可持续性、创新性的无障碍城市。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各方结合自身所在领域的学术或实践经验,畅所欲言、共商良策。

王建军建议要结合人口发展的特征思考无障碍城市指数的编制,尤其需要考虑老龄化和科技进步两大趋势,无障碍城市指数应当起到引领作用,推动法律的落实,并将全生命周期、全人群的视角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

厉才茂建议首先要在观念层次上澄清无障碍的价值和理念,从更加多元的视角思考障碍和无障碍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无障碍城市指数应当体现无障碍本身的导向性、建构性和开放性,通过指数编制重新建构城市对人的价值和作用。

张东旺认为无障碍城市指数编制是推动法律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倒逼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无障碍建设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他建议指数中应当设计相应的指标,评价相关政府部门对无障碍建设的重视程度。

关信平指出,无障碍城市建设涉及广泛的领域,无障碍指数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他从指标体系的建构、数据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对无障碍指数的编制提出意见。并建议指数的编制工作分期进行,在第一期指标编制中应重点关注法律中明确规定“应当”做到的事项以及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无障碍和社会服务。同时,指标编制过程中也应当兼顾专业性和社会性,确保对无障碍城市的评价反映老百姓的真实感受。

陈功从理念、应用和需求三个方面对无障碍城市指数的编制提出建议。他认为无障碍城市指数的编制应当贯彻“通用化”的理念,特别需要在“残疾老龄化”和“老龄残疾化”的现状背景下关注不同人群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无障碍的需求。他建议在指数的编制过程中可以借鉴和老龄化相关的指标。

邵磊认为目前推动无障碍城市指数的核心问题是具体操作的可行性。无障碍城市指数的“生命力”在于指数的适用性。他建议指数的编制工作应当由体制内、外联合推动,在法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住建、交通、工信、文旅等部门的资源,营造全民参与无障碍建设的良好环境。在具体操作上,应优先关注对各类无障碍建设的认证和公众参与。

卢卫认为无障碍城市指数对于推动法律的实施具有必要性。在信息无障碍方面,法律的实施首先应当解决“不会用”“不好用”的问题。 他建议指数的设计应当简单、明了、不宜复杂,应确保老百姓能够看得懂。

王莉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谁来用”“怎么用”的角度对无障碍城市指数对编制及数据采集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着重强调指数应当简单,明了,才能确保数据采集的可行性、权威性和客观性,以及持续运用的可操作性。

卜佳俊认为无障碍城市指数的框架设计具有科学性,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就是确保操作性。他对无障碍指数编制工作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后续的指数编制工作中充分借鉴其他相关的标准和指数,并进行有机衔接;二是将对无障碍相关人才培养的情况纳入指标体系。

马卉对无障碍城市指数的编制工作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指数的编制应当对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等国际标准,并加强对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等群体的关注;二是指数的编制应当分级、分类进行,并和各类已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有机结合。

在会议的最后,北京大学教授俞可平先生发表了总结讲话,他从五个方面分享了由深圳大学发起无障碍城市指数编制工作的缘起和思考。第一,他认为社会文明的进步要看“短板”, 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在内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是当前社会的短板。无障碍城市指数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第二,城市文明引领人类文明,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减少人类生活的障碍。第三,中国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很多公共场所仍存在各种障碍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第四,无障碍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与时俱进。第五,无障碍指数的发布可以推动城市无障碍建设进程。我们希望全社会能够一起努力,不断减少障碍,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幸福。

专家们的建议为无障碍城市指数的编制拓宽了思路,也让无障碍城市理念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可持续的社会成为可能。

南方+记者 胡百卉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王玮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