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瑶经济”出山入湾,乳源桂头镇这支工作队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南方+

03:26

推动“瑶经济”出山入湾,乳源桂头镇这支工作队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山峰绵延,在广东北部韶关广袤的土地上,世代生活着瑶族盘瑶支系的一个分支“过山瑶”。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广东第一高峰久负盛名,这里同时也是云门禅宗的发源地。山清水秀,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人杰地灵。

4月中旬的清晨,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韶关乳源桂头镇合浦山泥土的芬芳犹存。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驻韶关乳源桂头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阳陂村第一书记商杰强的带队下,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随队一起,前往合浦山“桉改药”示范基地。雨后,粤北地道药材猴耳环长势喜人,满眼青翠欲滴。

商杰强坦言,到乳源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与当地群众干部同吃同住,抢险救灾,在泥土的浸润里,逐步推进“十里桂香农飞丰舞”“好客阳陂名人故里”“菁菁瑶药五彩引杨”“山水杨溪红色东岸”等项目落地,推动“瑶经济”出山入湾,这水乳交融之情,令人难忘。

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正所谓,人间四月天。韶关的春天,比广州来的晚一些,村里小学门口的那株木棉还没有开花。

离学校不远处,是桂头镇政府。一楼,乡村振兴工作队办公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吸引记者目光的,是挂在墙上的乡村振兴“作战图”。除了展示乡村振兴的目标以及总要求,桂头镇杨溪村和阳陂村的影像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箭头指示与产业园走向的备注。特别的是,一盒“猴耳环消炎颗粒”的成品,在地图上十分显眼。

办公室里,大家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手中工作。商杰强给记者介绍起工作队的人员——杨子江是省委外办的派驻干部、队长,烧得一手好菜;广外商英学院辅导员魏煊,是去年12月才到位的,成为广外选派的第8名驻县驻镇驻村开展帮扶的党员干部……

时间拨回2021年7月,由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委外办”)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共同组成的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正式进驻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开展对口帮扶。

时光飞逝,近三年来,工作队围绕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城乡规划建设、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支持、基层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在多个镇村开展全方位实践,抢在先、干在前推进“双百行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在推进产业方面下了最多功夫、走了最艰辛的路、见到了最初的“曙光”……

——桂头镇政府大力支持工作队和村委,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团队,通过特色小番茄试验种植项目,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新模式,以特色小番茄试验田为试点,从撂荒地到采摘园,从15亩到150亩,从采摘园到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农村产业振兴新路子。

——立足阳陂村香芋产业规模优势,在工作队推动下,桂头镇采取“政府+帮扶单位”的帮扶模式筹建香芋初加工厂,建设香芋种植、初加工、冷链仓储基地,总投资近160万元,以此提升香芋的产品附加值,增强桂头香芋及延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种下“猴耳环”,戴上“金耳环”

记者抵达桂头镇后,第二天就跟着工作队上合浦山,踩着泥泞的山路,抵达600亩“桉改药”示范基地,参观猴耳环种植情况。

“中药材猴耳环种植项目是推进桂头镇产业振兴的拳头和抓手之一。”商杰强介绍道,工作队还给起了一条标语——种下“猴耳环”,戴上“金耳环”。

猴耳环学名围涎树,因长得像猴子的耳朵,又呈环状而得名。猴耳环的枝叶被称为天然消炎药,天然含有抗生素,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中药。桂头镇作为乳源瑶族自治县三大平原镇之一、县域副中心,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具备大规模种植中草药的条件。

早在2021年,进驻帮扶不久的时间,工作队就主动对接知名药企到乳源考察。到了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队就引进广州知名药企,在乳源开展“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去年10月,省委外办联合广药集团向桂头镇捐赠50万元种苗,广外向桂头镇支持5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

“种植的中草药除了猴耳环,还有套种淫羊藿、穿心莲、广藿香、溪黄草、广金钱草等。”韶关市大粤北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药企+强镇富村公司+基地+农户”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

眼见着记者有些疑惑,“现在还不到小腿高度的小苗子,将来能有这么大收益?”工作队随之带着记者来到位于阳陂村侯安都纪念馆缓坡地的3亩猴耳环种植试验田。

商杰强站在一株已经快两米高的猴耳环植株旁,摘了一小撮叶子,递给记者。“小苗会长大,以后的苗子和树一样粗壮。”

商杰强对此也充满信心,猴耳环种植一年后即可收成,两年半后进入旺产期。单就合浦山这个项目,预计可为当地15个镇村强镇富村公司每年创收约50万元,带动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辐射带动更多村委、村民投身中草药产业。

共建基础教育品牌,打造红色历史文化名片

在乳源民族实验学校,有一片“双百林”。今年春分节气,广外团队的老师与当地群众,一起将希望的树苗种下,助力当地打造“绿美校园”。

当天,乳源与广外合作办学签约仪式顺利举行。乳源和广外是全省首批的7对校地合作试点单位之一。该项目是目前“双百行动”中全省高校第一个签约的县级中学托管项目。

据乳源瑶族自治县教育局付燕慧介绍,广外拟选派校长团队专家3人常驻乳源,同时联动乳源瑶族自治县东湖小学托管项目洽谈,全面提升乳源瑶乡基础教育水平。

“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开端。我们希望以托管项目为支点,撬动乳源、韶关甚至粤北地区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付燕慧表示,双方将在义务教育托管乃至高中教育托管上深化合作,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

“其实乳源有着红色革命历史底色,例如红七军抢渡武江的历史壮举,早已历经90余年的沧桑岁月。”魏煊带着记者,来到当地正在打造的“红七军抢渡武江临时指挥所旧址”。

站在渡口,看着滔滔不绝的江水,魏煊给记者讲述起当年的一段历史。

1929年12月,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发动了广西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七军转战桂黔粤湘赣五省,行程7000余里,最终北上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这段历史也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前的“小长征”。转战粤北期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红七军于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杨溪渡口“抢渡武江”,突破千难万阻,汇合朱毛红军。

2022年12月,在乳源瑶族自治县老促会的帮助下,工作队成功申请到县级80万元资金,开始修缮旧址。2023年7月,工作队又向省委宣传部成功申请到60余万元红色文化遗址专项修缮资金,着手修建“抢渡武江”展厅,预计将于今年6月底前完工、对外开放,一个新的党建教育示范基地将矗立在武江旁。

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专职副院长宁夏江表示,自古以来,粤北就出现不少名人。韶关也曾修建过三座楼,风烈楼,纪念侯安都;风度楼,纪念张九龄;风采楼,纪念余靖。特别是当前借助韶关市打造“风度文化”的契机,当地也应挖掘更多的名人故事。

“很快粤北的木棉花就要盛放了。”商杰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到乳源来,走一走,看一看,今年的花一定开的比去年的更红。

南方+记者 沈丛升 发自韶关

通讯员 魏煊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