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东结出丰硕成果

南方+

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广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说到底还是为了人民

文|毛国民 朱东林

《管子·牧民》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勠力同心,踏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得到前所未有发展的基础上,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建设变得尤为重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地处“两个前沿”,广东既得风气之先,也易首当其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高质量党建赋能文化建设,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之质。

寻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省的根脉

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寻根脉,寻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

相较于其他古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连绵不断,而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连续性”这一突出特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一张巨大的滤网,为中华文化除去糟粕纤尘,留下其中最为精华的一部分,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内涵丰富,既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最深处的价值追求,又展现着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还诠释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是当代中国文化之河的源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休、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新时代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积极推动文化建设,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颗璀璨明珠重现光芒,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精神动力,赋予高质量发展文化内涵。

广东地处秦岭之南,文化间彼此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的广东文化,包含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多种优秀传统文化。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推动广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推动广东文化建设要找寻广东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让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例如,广州国家版本馆“文沁阁”,通过探源工程“寻根”岭南文脉,打造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潮州牌坊街、广州永庆坊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改造”,擦亮城市“文化名片”,让古老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文旅更具文化底蕴;还有“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短视频、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和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等文化新作,打造“粤产文化IP”助力非遗“破圈”“出圈”,赋予广东优秀传统文化新魅力。

铸魂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魂脉,就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入马克思主义之魂,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如何将这一文化瑰宝用于当代,用于当下,用于现实,使之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为如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实践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意蕴。从近代到当代,中华传统文化几经周折,从衰落到振兴,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程。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最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友好”,但这“第一重否定”并没有使中华传统文化一蹶不振,其最为精华的部分被留存下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面对“两个大局”,马克思主义又对经过沉淀升华留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第二重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肯定,将新时代的内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思想理论根基。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双创”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化、时代化、现实化。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就是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要为广东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脉,就要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广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以党建引领广东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为广东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向心力。

例如,广州番禺大岭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统战资源优势,联合文创街艺术家们历时近两年时间,打造了全国首个以非遗核雕为主题的红色文化馆,用党的光辉历史支撑起文化自信,用红色文化引领广东优秀传统文化;清远连南以“党建+”赋能,让非遗更红更火,创新“党组织+工艺坊+农户”模式,带动瑶族同胞创新瑶族刺绣技术,把瑶绣作品卖到国外,在百里瑶山“绣”出了幸福生活;深圳龙岗平湖社区将非遗平湖纸龙融入社区党建活动,以党建引领非遗传承,实现党建+非遗模式,助力广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固国脉:将人民至上贯彻“寻根脉、铸魂脉”的始终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是国家的根本,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固国本,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这一原则、这一理念、这一价值追求贯彻于“寻根脉、铸魂脉”的党的建设始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中一直有人民。中华文明自古蕴含着亲民、爱民、重民、富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政治理念。《尚书·五子之歌》有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淮南子·主术训》也有云“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这些论述都深刻体现了民本思想。孟子和荀子则通过“民贵君轻”和“君舟民水”向我们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民本思想。因此,人民至上深深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坚持以民为本、人民至上,才能固国安邦。

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中更有人民。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唯物史观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民活动的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坚持人民至上,本就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之中,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广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说到底还是为了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坚守的初心,“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建工作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服务群众、服务人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是为了人民。因此,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广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将人民至上作为“寻根脉、铸魂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广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需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广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补齐广东高质量发展精神之质!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4年“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以高质量党建 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建研究后资助项目(2024BKHQ036)阶段性成果】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莫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