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黛”字,人们本能地会想起女子秀美的眉毛。青黛因其颜色深邃,且具有较高的光泽度和遮盖力,在古代备受青睐,常被用作女子画眉和上色的颜料。人们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原意指的就是青黛制作的过程。青黛不仅为女性妆容增色添彩,给人们带来美丽的视觉享受,同时,它亦具有药用价值,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甚至还可以外用治疗湿疹溃疡等。今天,安安将带大家一起认识这一传统染料与中药的完美结合——青黛。
青黛的植物来源
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青黛自波斯国来,今以太原并庐陵、南康等处,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说明青黛的来源,既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
青黛,别名靛花、青缸花、蓝露、靛沫花。宋代《本草衍义》记载“青黛,乃蓝为之”,最早指出了制取青黛的原植物为“蓝”。在古代,“蓝”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主要用于染青。据《天工开物》等古籍中记载,用于染色的蓝草种类多样,包括木蓝、菘蓝、蓼蓝、马蓝和吴蓝等。
《中国药典》明确规定了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其中,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被称为“板蓝根”,其叶则称为“大青叶”,而由叶或茎叶加工而得的粉末叫“青黛”,可谓浑身都是宝,一物出三药。
青黛的制作过程
古人对青黛制作方法进行了较多的探究,其传统的制作方法为在秋季收割茎叶,随后将其放入浸泡池内,引入河水将其完全淹没。经过数日浸泡与发酵,待池水呈污绿色时,捞去残渣,加入石灰并充分搅拌。随后静置1~2日,弃去上清液,收集底部的沉淀物移至小池中再次静置,并重复弃去上清液的操作,从而得到半成品——粗靛。粗靛需经过搅拌起泡、水飞等除杂精制步骤,最终干燥后即得青黛成品。
青黛以体轻、粉细,能浮于水面,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
青黛的药用功效
青黛初为染料和眉笔的原料,自唐代《药性论》起开始药用。中医认为,青黛性味咸、寒,归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之功效,主要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等病症。在药剂制备中,青黛宜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青黛咸寒,最善消膈上之痰热。《丹溪心法》记载:“痰积嗽,非青黛、栝楼不除。”在《丹溪心法》中用瓜蒌青黛丸治疗酒嗽;又如《症因脉治》之青黛海石丸,主治肺热咳嗽,痰黄而稠者。青黛又能泻肝经郁火、凉血降逆,常与海蛤壳配伍,如黛蛤散。其入血分,凉血止血之功在临床运用极为广泛,适用于火热熏灼迫血妄行之出血,如斑疹、咯血、衄血、吐血等证。罗周彦在《医宗粹言》言青黛“收五脏热火”,取其苦寒清泄之性,以散风郁燥结,故青黛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疮生肌之效,可用于实火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痄腮肿痛、脓窝疮、瘰疬、丹毒等证。
青黛现代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青黛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靛蓝、靛玉红、色胺酮等,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肿瘤、保肝和促凝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可用于皮肤、口腔、呼吸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疾病的治疗,如银屑病、口腔溃疡、湿疹、带状疱疹、痤疮、鼻出血等。治疗白血病是青黛的现代新用,其中成药复方黄黛片(又名白血康)已被证明其中的雄黄与青黛具有抑制细胞恶性增殖的作用。
结语
青黛,其药性寒偏,易损伤脾胃功能。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恶心、腹痛、腹泻、便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宜使用。此外,在用药期间,患者需注意忌口,避免吃寒凉生冷和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药效。
参考文献:
1.石岩,魏锋,马双成,等.关于青黛来源、制法及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3):608-613.
2.刘泽玉.青黛炮制过程中原理与工艺的优化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