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凤凰鸭屎香,几多新潮科技味,时长共3分59秒)
春和日暖,天地清明,正是采茶好时节。
一顶竹编帽,一身蓝花衣,手指翻飞间,一粒粒肥嫩的茶芽落入采茶筐中。你是不是还沉浸在这样的采茶画面中?
茶农采茶忙。
但事实上,来到潮州凤凰山的单丛茶场,你看到的采茶场景是这样的:
一个耙状的机器带着白色集叶袋掠过茶树顶梢,新鲜的嫩叶纷纷飞进袋中。跟传统人工采茶相比,采茶机的效率是人工采茶的15倍左右。“现在两个工人合作使用采茶机,一天的采茶量相当于20人以上,效率好。”
采茶工人操作单人采茶机作业。受访者供图
说话的人,是潮州市农研中心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农艺师陈勤,一位茶龄40多年的“老茶人”。和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他一天天看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进入茶叶产业。
自动采茶帮助不少低山地区标准化种植的茶园大幅提高了抢“鲜”效率,而像“过山车”一样的单轨运输机,则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将刚从山上茶场摘下的鲜茶快速送到山下的加工厂。“你看,就是这个,像不像茶园里的小火车?”
满载茶叶的单轨运输机。受访者供图
此外,利用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赋能,“就像给茶园装上了‘智慧大脑’,为茶叶提供最佳生长条件”,可以实现对茶园环境的实时监控,便于观察茶园情况、精准施药。
农用无人机。资料图片
进入加工环节,制茶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就更高了。陈勤带记者赶到饶平县的一家茶叶加工厂,一一揭秘。
走进加工厂,七层茶叶色选机不断发出“嗡嗡”声,工人将已完成粗加工的毛茶放入机器。经过层层传送带进行七次筛选,品质纯正且不同等级的茶叶成品,从机器中源源不断地吐出。
七层茶叶色选机。
“传统的制茶工艺中筛选需要人工手挑,色选机不仅能提高效率,还比人工筛选出的茶叶品质更稳定、误差更小。”
“和其他AI一样,它也需要‘投喂’大量的数据,慢慢学习。”陈勤说,光学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编程等技术把这台设备“武装”成了一位慧眼识茶的“鉴定专家”,能精准分辨茶梗、黄片和成品,“生产效率就相当于70-80个工人在同时干活。”
潮州市农研中心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农艺师陈勤。
当然,这些“黑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陈勤坦言,如何让茶农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正是农业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团队奔走在潮州大大小小的茶山提供技术服务,“每个星期都要下乡两天以上,其中做技术推广的时间超过1/3。”
既要保持茶叶的传统风味,又要提高生产效率,陈勤说,“我们搞农业就像‘绣花’,做茶也一样,讲求‘工夫’。”科技助力茶产业,让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潮州好茶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也帮助千家万户的农民增收致富。
茶香四溢满园绿。
“推动‘百千万工程’,说到底就是让农民的日子好起来。”陈勤说,茶产业既是潮州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也是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的富民产业。
“从佐茶的话梅、凉果到陶瓷、茶具,再到包装设计、快递物流,还有现在特别火的新式茶饮……茶产业发展了,对整个产业链都会产生带动效果。”站在茶田上,陈勤如是说。
▍对话
南方+记者:有的网友锐评说,现在农业技术越来越发展,但是农产品却没有以前好吃了,您怎么看?
陈勤:这位网友忽略了人对口感的追求在改变,在如今食物很丰富的年代,大家的口味也在与时俱进。我们的农业一直致力于为广大消费者提升农产品质量,而不是说质量下降了。以茶叶为例,大多数消费者只是追求“香”“滋味好”,其实现在农业技术都能满足。
南方+记者:看到您总是下乡为茶农茶企提供技术指导,做这行就好像“苦行僧”,是什么支撑着您决定一直做下去?
陈勤:可以说是一种情怀吧。我喝茶的茶龄有40多年了,一直都喜欢茶,也很想为家乡茶产业繁荣出一分力。整个茶产业会带动很多产业,让家乡发展得更好。
南方+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了就想去大城市“搬砖”。像粤东西北这样经济相对后发的地区,怎样才能留住人才?
陈勤:现在潮州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人才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新引进人才的待遇,这是第一步。我们作为科研单位,更要去搭建一个平台。我们正在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联手搭平台,使新引进的人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更愿意留下来,服务于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策划】陈戈
【统筹】毕式明 汤凯锋 赵文君 苏仕日 杨可
【出镜/脚本/采写】南方+记者 魏钰
【摄影/摄像/剪辑】南方+记者 陈锴进
【设计】区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