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柑橘类果树的健康成长对于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至关重要。然而,柑橘树常常受到各种害虫的侵扰,其中柑橘始叶螨(Eotetranychus kankitus Ehran)和柑橘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baltazarae Rimando)是两种常见的害虫,它们对柑橘树的危害不容忽视。
柑橘始叶螨的挑战
柑橘始叶螨,这个名字可能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对柑橘树的危害却是实实在在的。它们主要在春梢嫩叶上活动,吸取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斑块,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叶片畸形、落叶、落花和落果,严重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雌成螨体型椭圆,体色多变,从淡黄到橘黄,甚至在冬季呈现较深的色调。它们的体背有7条白色刚毛和4个多角形黑斑,而雄成螨则显得更为狭长,尾部尖削。卵呈圆球形,表面光滑,颜色从淡黄渐变为橙黄,顶部附有一根丝状卵柄。
发生规律:在年平均气温约18℃的地区,柑橘始叶螨一年可繁殖18代,且世代重叠。它们在树冠内膛和中下部的叶背越冬,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繁殖,尤其在3至4月间,危害最为严重。适宜它们繁殖的温度范围是20至25℃,相对湿度在65%到80%之间。
柑橘裂爪螨的影响
柑橘裂爪螨同样是一种对柑橘树构成威胁的害虫。它们主要在叶片和果实上刺吸汁液,造成失绿现象,形成灰白色的斑点或斑块,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品质。
形态特征:雌成螨体长0.36毫米,体色为浅黄或淡黄绿色,体背有特征性的暗绿色斑和浅色小斑。雄成螨体型较小,体侧有5个暗绿色背斑。卵和幼螨的颜色随时间变化,从乳白色到淡黄色,表面光滑。
发生规律: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区,柑橘裂爪螨一年可发生多代,完成1代大约需要24天。它们以成螨和卵的形式越冬,春季开始转移到新叶上为害,夏秋为盛发季节,至11月下旬仍有成螨活动。
防治策略
对于这两种害虫的防治,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首先,定期巡查果园,及时发现害虫迹象,是防治的关键。其次,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可以参考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方法,但需注意轮换药剂,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改善果园生态环境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防治方法】还可以参照柑橘始叶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