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下镌刻璀璨征程,醒狮圈中写就貔貅华章。
貔貅,是龙的第九子,五大瑞兽之一(龙、凤、龟、麒麟、貔貅),《山海经》中描述貔貅的外形与虎豹相似:“龙头、马身、独角、麒麟臂”,被称为招财神兽,有招财进宝、只进不出之意,更是驱灾辟邪、吉祥如意的化身;而舞貔貅,又名“客家醒狮”或“舞客家猫”,为全球客家地区普遍的传统舞蹈,起源于《西游记》故事传说,是消灾辟邪的传统民间习俗,更是客家人每逢婚庆、开业、祠堂落成等喜庆场面的必备节目。
舞貔貅目前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层面的需求显得愈发强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各地以往传承断了的舞貔貅,也都被重新拾起走向各大舞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当然,在众多舞貔貅队伍当中,要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就离不开官方认定的省级非遗地区派潭镇佳松岭村,以及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永木师傅。为什么会如此?也许从其“江湖地位”能窥知一二。
起源:佳松岭村是增城境内舞貔貅的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
咏春拳,在系列电影《叶问》的宣传下为人熟知,而咏春拳的发源和发祥地之一——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马东村,正是李小龙师傅叶问年轻时师从陈华顺学武的地方。与马东村类似,舞貔貅也有其发源地和发详地,佳松岭村便是其中之一。据悉,舞貔貅在佳松岭村一脉相传已经有170多年历史,至今已传到第五代传承人。据介绍,目前增城境内的多支舞貔貅队伍,有官方认证成非遗项目或者在野的,绝大多数都曾在佳松岭村拜师学艺。
(位于派潭镇佳松岭村的明清古建筑舞貔貅培训基地,是舞貔貅的宗源地之一)
从有据可查的第一代传承人张古贤开始,当时的传承人除了在村内教授同姓族人舞貔貅技艺外,还传了很多异姓弟子,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登门拜访学舞貔貅的人络绎不绝,当中就有派潭樟洞坑村貔貅队、黄洞村貔貅队等,而佳松岭村对待这些怀揣客家醒狮梦的学子,也是来者不拒、倾囊相授。待这些弟子学成之后并且经历了开光庆典,便在各地开枝散叶、开宗立派。
(佳松岭村小朋友在张永木师傅的教导下习武)
蓝凤彪,派潭镇小迳村人,是这些异姓弟子中较为出色的一位,他被荔城多支貔貅队奉为宗师之一,也是佳松岭村第二代传承人之一。据村里老人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蓝凤彪携带八担(800斤)谷来到佳松岭村拜师学艺,师从第一代传承人张古贤,学习非常刻苦用功,悟性也极高。后来学有所成,便在荔城等地开宗立派教授舞貔貅技艺,巅峰时期,荔城境内的舞貔貅大多为其所教授,甚至还包括目前广州市级非遗的黄埔大坦舞貔貅、东莞市级非遗横沥舞貔貅等。
(目前年轻一代舞貔貅学员)
除了蓝凤彪,基本上每一代佳松岭村舞貔貅传承人,都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第一代掌门人张古贤,其武功造诣之深能以一敌众,传闻其武功来自于逃难至佳松岭村的太平天国将领夫妇,这段故事还详细记录在了佳松岭村自然村张氏族谱当中;第二代传承人中的张金福,为现在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木师傅的父亲,也是佳松岭村抗日自卫队副队长,亲手打死过侵华日军;第三代掌门人,都是抗日自卫队成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应有的力量,当中的张育泉师傅,功夫造诣极高,在增城狮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江湖人称“啊育”,当时各村落狮队间发生矛盾打架,都是邀请他出面调停;第四代传承人张文亮师傅,为樟洞坑村貔貅队传承人气功大师邱国聪的师傅;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木师傅,是官方认定的舞貔貅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不单是佳松岭村舞貔貅的传承人,还是增城由“刘关张”三姓族人组成的桃园狮队负责人,门下弟子众多,在舞狮圈内威望颇高。
评价:“广州舞貔貅看增城,增城舞貔貅看派潭佳松岭”,广在民间和媒体流传
舞貔貅作为客家醒狮,在广东有着多支舞貔貅队伍,但如果说当中名头比较响亮的,那定会有佳松岭村舞貔貅的一席之地。佳松岭村舞貔貅,除了是正儿八经官方认定的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外,一句“广州舞貔貅看增城,增城舞貔貅看派潭佳松岭”,无论是在各大主流媒体还是舞狮圈、民间,都盛传开来。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在派潭镇党委政府和佳松岭村委的支持下,包括“中国网”“凤凰新闻”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在内的媒体上,有关舞貔貅的报道就超40篇,各大网络视频和爆款直播等,更是数量众多。
(2024年舞貔貅开光庆典,非遗推荐官“金玲”前来直播)
“经过政府和村委的大力推广,我们的舞貔貅知名度比以前大了不少,受邀出去参加各种喜庆场面的时候,很多人都能一眼就认出我们是派潭佳松岭村的舞貔貅,有点像小网红让我们受宠若惊,师弟师妹们表演起来也更加卖力了。”佳松岭村第五代传承人张敬彬如是说到。张永木师傅还介绍到,经过政府和村委的大力推广,现在他走在街头有时候都有人认出他是佳松岭村舞貔貅的传承人,一声声“张师傅”的叫喊声也让他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佳松岭村舞貔貅参加派潭村晚非遗巡游)
成绩:增城三大省级非遗之一,市场活跃度高
佳松岭村舞貔貅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城三大省级非遗之一,官方层面获得的成绩也较为亮眼。2023年7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2年度省级非遗评比中,佳松岭村舞貔貅在全省540多个参与评选的省级非遗中获评优秀,成为增城唯一获此殊荣的省级非遗;2023年8月,派潭镇公布的镇域IP“优优”和“好哥”,其设计原型,也来源于佳松岭村舞貔貅。
不仅如此,佳松岭村舞貔貅还拥有较高的市场活跃度,常出现在客家人的民间喜庆场面。2023年4月,“吾乡派潭”公众号发表了《文旅融合走向市场,省级非遗舞貔貅探索发展新模式!》的报道,报道重点讲述了佳松岭村舞貔貅在市场中隆重推出商演活动。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舞貔貅受邀参加婚庆、开业、满月酒、祠堂落成等喜庆场面,超过30场,特别是每年大年初一的固定节目“舞貔貅巡游”活动,年味十足,为外界所推崇和熟知。2024年2月,在佳松岭村舞貔貅的开光庆典上,共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七支狮队前来祝贺,现场人山人海座无虚席,醒狮圈内影响力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当天还有超60万人线上观看,创造了主播彼时最高播放量,让广大网友体验了一把群狮荟萃的醒狮文化盛宴。2024年3月,抖音号“李SU陪你去旅行”一条讲述佳松岭村宗祠和舞貔貅的视频,在抖音上爆火,获得了超4000多的点心量和超100万的观看量。值得一提,该条视频也是该抖音号最火的一条视频,影响力可见一斑。
(2024年舞貔貅开光庆典现场人山人海、座无虚席,线上有超60万人观看)
而在各类大型舞台上,也随处可见佳松岭村舞貔貅的身影,多次作为派潭特色民俗文化代表,受邀参加乡村振兴大擂台等大型活动。2023年6月,佳松岭村舞貔貅作为派潭的民俗文化代表之一,在人山人海的北京路市青少年宫“橱窗剧场”展演,赢得阵阵好评;2023年12月,佳松岭村舞貔貅在“派潭村晚佳松岭村迎新年专场”中大放异彩、声名远扬,受到了“中国网”、“中华网”等众多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后来更有中央电视台等采访,进一步将貔貅文化发扬光大。
(佳松岭村舞貔貅参加乡村振兴大擂台)
(佳松岭村舞貔貅参加派潭村晚)
此外,佳松岭村舞貔貅还深受学子欢迎,目前新屋社作为大本营培训基地外,在派潭中学、派潭二小等学校均设有教学基地,朱村街、永宁街等镇街均有引入,未来还将进入更多校园,不仅如此,佳松岭村舞貔貅还是各大高校调研的常客,2023年包括清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内,共有超30所高校师生调研舞貔貅,开展三下乡、课题调研、毕业设计等内容,也为佳松岭村舞貔貅的发扬光大贡献了青春力量。
(佳松岭村舞貔貅进入了派潭二小、派潭中学、朱村幼儿园、永宁幼儿园等学校)
(佳松岭村舞貔貅是众多学子毕业设计、三下乡、课题论文等内容调研常客)
底蕴:全球客家人的共同文化之一,群众基础深厚
舞貔貅起源于《西游记》,相传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途经一山区发现当地百姓深受瘟病之苦,非要貔貅才能除去。因此,唐僧派孙悟空前往昆仑山石燕洞去降服洞中的貔貅,并带领徒弟和貔貅下山为当地人驱瘟驱灾。当地百姓对唐僧师徒几人和貔貅感恩不尽,于是每逢婚嫁、典礼等喜庆场面都会舞貔貅,整体表演内容为貔貅就地表演一番跳跃、翻滚之后,便在锣、鼓、镲的伴奏下,与沙和尚、孙悟空按顺序表演打四门、拜山、出山、逗猴、采青、归山等情节动作,整个过程以嬉闹、游戏、谐趣和武术表演为特点,呈现出人与兽和谐相处的热闹祥和气氛,也因此成了客家人的标志性文化之一,以及成就了舞貔貅是驱灾辟邪、吉祥如意的寓意。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将近一亿客家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伴随着客家人的迁徙,舞貔貅也随之分布在世界各处客家人的聚集地,梅州、惠州、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都有舞貔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舞貔貅有上千年历史了,所以有'千年舞貔貅'的说法,传入增城的时候大概是明末清初,与客家人迁入的时间基本相同。虽然全球客家地区舞貔貅的貔貅头,因各地手工制作的原因会有所不同,但是演绎的故事基本都一样,都是唐僧师徒四人驯服貔貅为村民消灾辟邪的故事。我们的貔貅头是我纯手工制作的,固定角色是貔貅、孙悟空和大头佛(唐僧或者沙和尚的化身),其他地区都有这三个角色,我们见过有的还有猪八戒。”张永木师傅说到。 张永木还表示,客家人被称为礼仪之邦,从舞貔貅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全套舞貔貅包含舞貔貅、拜祠堂、武术表演、交盒贴、交标、转堂、杂技等,当中舞貔貅、拜祠堂、武术表演各有一套鼓点,这些文化在全球舞貔貅当中很多是相通的,在舞貔貅队之间或者与邀请的主人家见面就会行交盒贴狮礼,经过“三辞三让、四门八斗”的礼仪,把木盒隆重交到对方手中,盒子中装有贺信和礼金,现在这种礼仪也被广泛运用于广东醒狮和舞麒麟当中,醒狮文化间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和相互认可,也让群众基础进一步加深。
(文化内涵深厚且精彩的交盒贴仪式)
光荣史:舞貔貅传承人曾是抗日自卫队,热血报国
在佳松岭村舞貔貅新屋社培训基地处,大堂的正面墙上,赫然装订着一张巨幅介绍海报,当中的“历代传承人”中显示第三代传承人竟有八人,为何会如此之多?原因在于根据老革命回忆录记载,第二代传承人张金福,是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的佳松岭村抗日自卫队副队长,曾亲手打死过入侵的日本鬼子,而他的徒弟第三代传承人张醮保等八人,均为抗日自卫队的骨干。而张金福之所以把八位舞貔貅技艺较高的弟子,都列为第三代传承人,也是因为担心如果按照传统指定一两名徒弟作为传承人,要是指定的传承人在抗日期间遭遇不测,佳松岭村的舞貔貅会因此失传,这也是如今佳松岭村第三代传承人会有八位的原因。
另外,为了让爱国精神在舞貔貅队员中代代相传,张金福师傅在舞貔貅一些物料的布置上也是破费心思,比如白头春联(为缅怀粤军抗日悲壮事迹)、“立志振中华”等体现爱国热情的标语随处可见,并且流传至今,在舞貔貅外出表演的时候也都刻意凸显。狮人大义,狮人长红!时代在变,年轻的面孔也在变,但佳松岭村舞貔貅爱国和追求进步的目标永远不变,红色基因的底色也永远不会变。
这,就是佳松岭村舞貔貅!这,就是佳松岭村舞貔貅!
来源 | 派潭镇佳松岭村 通讯员:张三丰
编辑 | 谢芸冰
编审 | 姚利利
审核 | 派潭镇党政综合办(宣传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