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涛 主播:吴龙
整理:刘重、赵雨桐
摄影:付康、郑智胜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是南空夜读的第115期节目,我是今晚的主播吴龙。近日,“南部空军”新媒体上线“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专栏,引发广大官兵热烈反响。战友们纷纷说出自己对“新时代奋斗观”的理解,分享关于奋斗的精彩故事。在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就有这样一位机务老兵,他用自己16年的军旅,为“奋斗”写下了生动的注解,今晚,我们一起来听听“老牛”张涛的故事。
我是一名空军机务兵,在部队干了16年,我喜欢大家叫我“老牛”,因为在我们家乡话里,老牛就是了不起的意思。
细数军旅生涯,我并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作为一名机务兵,我想,守护好飞行员的安全、保障战机顺利起降本身就是我的天职。
去年,因为安全保障飞行达到规定小时,我荣立二等功1次,站在领奖台上,我还有点紧张,但看着大伙的目光齐刷刷向我投来,有那么片刻,我对“老牛”这个外号多了份自豪,这也是对我奋斗5700多个日夜,保证了飞行安全的认可。
什么时候大家给我起的这个外号呢?我的思绪渐渐被拉回到刚担任机械技师的那些年。
有次飞行训练,飞行员反映在空时耳朵有轻微压迫感,看似并不影响飞行,有人建议训练结束后再排查。但我认为带着问题飞行就是不托底,必须先排查。那天,我掏出随身的工作笔记,凭借记忆迅速翻到相关记录,据理力争。最终取得领导认可,把问题把在了地面。
保障飞行,干的都是上天的活,必须有杆自己的秤。也正是那天,我获得“老牛”这一亲切外号。
印象更深刻的,是有一年随部队出任务,次日要飞行,头天检查发现故障,于是连夜排故。当时正值寒冬,零下十几度,停机坪滴水成冰,“铁疙瘩”也冻得硬邦邦。
那一夜,令我终生难忘。手脚已经被寒风吹得僵硬,偏偏操作空间格外狭窄,我不得不脱下厚厚的大衣,紧靠着冷硬的飞机表面,不断调整工具位置,寻找最合适的角度拆装、固定。那一夜,机组一宿未眠,我们就那么干着,眼里只有手电照亮的那片小小区域,其他一切丝毫不觉。
次日,当拂晓的晨光洒在身上,看着战鹰加力起飞,我心中格外踏实,脑海中只想到一句话:“问题不上天,故障不过夜。”
老机务常说:干得越久,看得越多,也就越怕。这话不假,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装备更迭、设备换新,更是如此。要学习要研究的东西很多,一旦哪里没吃透,就可能栽跟头。
某年,在一次地检过程中,我们机组发现飞机某故障,这是换装新机后首次遇到。我们专门组织两天时间进行集中排故,也硬是找不出症结。过去的经验失灵,我找到飞行员进行探讨,突然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方向错了。
在飞参室,我一条条查看飞参数据,果然,问题指向了原本不起眼的、并不属于我们专业的XX系统。问题找准了,故障很快得以化解。
我想,干机务工作就是这样,要像一头“老牛”,需要稳重、踏实、能吃苦耐劳,只有在地面干得扎扎实实,空中才能飞得踏踏实实。
本 期 主 播
吴 龙
95429部队新闻报道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