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
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
通报“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
视频系编造
对网民徐某某、同事薛某及二人所在公司
作出行政处罚
通报指出,“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系列视频系网民徐某某(女,29岁,网名“Thurman猫一杯”)与同事薛某(男,30岁)为吸粉引流共同策划、编造脚本,后网购寒假作业本,用手机自拍、制作相关视频,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
另据公安部网安局消息,公安机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公布10起典型案例,“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正是其中之一,由浙江、江苏公安机关查处。
2月16日,浙江杭州网民徐某艺在抖音、快手、新浪微博、哔哩哔哩、百家号、优酷、小红书、西瓜视频等平台发布“在法国巴黎捡获一年级学生秦朗的寒假作业”相关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热议,多日占据多个平台热搜榜。
2月17日,江苏南通杨某在该视频评论区假冒“秦朗舅舅”进行引流并进行造谣、摆拍、直播,引发“全网寻人”行动。
2月19日,徐某艺再次发布视频谎称“已联系到秦朗母亲”。
公安机关查明徐某艺与其公司编导薛某编造剧本,在网上购买寒假作业本,摆拍视频进行发布。目前,浙江杭州公安机关已对徐某艺、薛某以及涉事公司处以行政处罚,并责令公开道歉,随后对其账号予以阶段性禁言。江苏南通公安机关已对杨某处以行政处罚,账号已关停。
涉事网红道歉
12日晚间,涉事网红@Thurman猫一杯 发布视频公开道歉,称该事件完全是自己编造的,向大家道歉,并表示诚恳地接受公安机关的处罚。
@Thurman猫一杯 表示:之前我在网上发布一篇“小学生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的视频,这件事完全是我编造的。我在这里要给大家道个歉,对此,我深感愧疚,很抱歉。起初我发布这条视频,是因为我法律意识淡薄,事情后面的发展也完全超出我的预期,引起了大量的转发和讨论,扰乱了网络秩序,造成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并且还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污染了网络环境,在此我深刻反省和道歉。
■ 此前报道
千万粉丝网红称“秦朗丢寒假作业”,多所学校否认:查无此人
“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起源于今年2月16日。
千万粉丝网络博主@Thurman猫一杯 发布了一段1分37秒的视频,称她在巴黎时,一位法国人给她递来两本在厕所捡到的寒假作业,请其帮忙“还给主人”。寒假作业上写了学校和名字,但在视频中,博主并未说到校名,只是喊话“一年八班秦朗”。该视频一经发布便引起热议。
2月17日一个自称“秦朗舅舅”的账号现身评论区:“秦朗,我外甥,西场小学,一年8班,谢谢你啊好心人,外甥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该男子还以“失主”舅舅身份摆拍、直播到书店购买新作业送给外甥,吸引大量关注。
2月18日,江苏海安西场小学工作人员回应,没有叫秦朗的学生,而且一年级只有4个班。媒体记者联系到江苏省西场中心小学,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已经关注到此事,其并非本校的学生,学校并无一年级八班,校内确实有一个叫秦朗的孩子,但并非一年级的学生。
2月19日晚,当事博主再次就此事发布视频。@Thurman猫一杯 称,自己从未说过秦朗是西场小学的学生,寒假作业上有写是哪所小学,但因为涉及隐私,并没有在视频中公布,目前已经联系上秦朗母亲。
在其晒出的自称是与“秦朗妈妈”的微信聊天中,对方称:“没想到这件事情会影响这么大,我们刚回国,一开始我们都不相信以为是段子,没想到是我们家小孩的。”
图源:视频截图
视频最后,该博主表示“这件事情到这里也算圆满结束了”,并向所有的“秦朗们”和所有受到影响的网友们道歉。
对此,不少网友调侃道“秦朗同学不仅没有把作业丢成功,还得多搭进去两块橡皮”“秦朗同学会真心感谢你的”。
但也有网友表示质疑,称“后续都是编的吧”“感觉这个故事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自称“秦朗舅舅”者账号被封
2月19日,有媒体发现自称“秦朗舅舅”的账号@杨柏屹 视频被删除,其账号名称也直接改为了注册账号名,个人身份及简介被全部删除。随后,该账号因违反平台社区规定被禁止关注、禁止发送私信,作品无法预览。
4月7日,江苏省公安厅公布了10起网络谣言类案件,该案位列其中。通报称,南通杨某因编造“外甥在巴黎丢寒假作业”的网络谣言,对相关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扰乱公共秩序,已被南通公安机关行政处罚。
律师:摆拍或面临治安处罚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网络主播为了引流吸粉进行摆拍,这会造成不明真相的粉丝效仿,进而扰乱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易旭表示,如果网红博主的行为是故意虚构并摆拍的,可能属于虚假宣传,导致误导公众,可能涉嫌构成名誉侵权或欺诈等。如果前述行为对被编造的秦朗或相关学校、教育机构造成了实际损害(名誉上或经济上的),他们有权寻求法律救济。
此外,评论区里自称是秦朗班主任或舅舅的行为,如果是虚构的,也可能涉及到虚假宣传和欺诈。尤其是如果这种行为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可能面临直播间给予的管理处罚和对外的侵权法律责任。
对“李鬼”新闻就该“人人喊打”
4月12日,备受关注的“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迎来了大结局。经公安机关查证,该事件系策划、编造的。如此大反转,让众多网友惊掉下巴。事实上,此前就有自称秦朗老师、秦朗舅舅的网友出现在评论区,所谓的“秦朗舅舅”还利用直播吸引大量网友观看,但也被发现是摆拍。
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网络假新闻看似可能只是“图个乐”而已,但实际上“毫无底线”,不仅触犯到法律,也在舆论场上留下一地鸡毛。那么,网络新闻造假有哪些表现形式?危害几何?又该如何治理?
(一)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煽动情绪的火爆假新闻此起彼伏。特别是一些自媒体博主,为了博取眼球、获取流量,疯狂给自己“加戏”,有的作品传播甚广,但随后纷纷“露出马脚”,反转频率令人不忍直视。
细数网络新闻造假的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无中生有的“离大谱”。去年7月,很多郑州人的朋友圈中都出现了一张“寻狗启事”图片,“功勋犬”“1000万”等字眼挑动着网友的神经,话题“郑州狗主悬赏1000万人民币寻狗”一度冲上热搜,阅读量高达2亿多人次,但最终被证实只不过是一场闹剧。
自编自演的“小节目”。此前,一段“游客手机掉西湖被要1500元打捞费”的视频,登上了不少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但实际上,所谓的“手机掉落西湖,打捞人员要求支付高额打捞费”视频只是一则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
悲情营销的“催泪弹”。卖惨触动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朴素的同情心、同理心,往往能引起舆论关注。有人为博流量,炮制“做梦都想不到,孩子想要化肥”“山区9岁孩子卖石榴”等短视频,谎称某地水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从而达到卖货目的。
真假参半的“大杂烩”。正如网友所说,一些假新闻“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有的可能图片是真的,但时间是假的,冷饭热炒;有的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发生的,把那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写成这个地方发生的,移花接木;或者使用一些看起来纪实的拍摄手法,比如街采、监控等,营造出以假乱真的现场感,使受众陷入判断误区。
科技狠活的“全自动”。有的自媒体用ChatGPT等工具修改已知的新闻要素,试图用AI欺骗大众。网上曾流传出一则所谓“杭州市政府3月1日取消机动车依尾号限行”的“新闻”,但最后被证实只是一小区业主随手用ChatGPT生成的假新闻,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内容和发布内容,从而在网络上获得关注,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给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假新闻。图源:网络截图
(二)
在一些自媒体和机构看来,在网络上进行新闻造假可能只是一件小事,没什么大不了,可事实上,网络新闻造假的危害是很严重的,有时候带来的后果甚至难以设想。特别是当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媒介社会,虚假新闻呈现出裂变式的传播,动辄阅读人次数千万,在短时间造成恶劣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比如,误导了公众的认知。虚假新闻没有实际价值,却占据了公众的注意力,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对公众的认知造成误导,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有的假新闻甚至隔断时间就卷土重来,比如一则名为“女子骑车等红绿灯,迎面走来男子突然将其撞倒”的短视频就多次在网络平台上出现,利用了网友朴素的同理心,反复煽动着网友的情绪。有个心理学名词叫“锚定效应”,意思是说人们最早接触的信息会对自己的判断造成极大影响,即使有信息在后面出现,也很难让人做出改变和调整。这意味着,即使网络新闻最终被证实是虚构的,但是它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很难完全消除。
比如,破坏了社会的秩序。像今年3月份,某地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文称,“辽宁第三医院4名男女感染kx5病毒死亡”,而这完全是谣言。像这样的信息,人为制造出紧张的社会氛围,引起人们的担忧和恐慌,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阜阳敏姐被家暴”“1888万天价彩礼”“史上最凶班主任”等网络虚假新闻,涉及到性别、家庭、医疗、教育等群众密切关注的话题,很容易引发网友之间的撕裂和对立,甚至可能引发线下的冲突,让部分网友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产生误解。
再如,冲击了媒体的公信力。有人说,越是虚假新闻,看上去越像新闻。网络上人造的虚假新闻,或胡编乱造,或危言耸听,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信息交流,严重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严重破坏了网络新闻生态。即使部分虚假新闻是由网红个人或者机构杜撰的,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反转,会让不少网友对网络新闻生态产生不信任感,使媒体从业者和新闻媒体的声誉都遭受损失。久而久之,当人们对网络虚假新闻感到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之时,新闻媒体也会失去它应有的权威和公信力。
在“后真相时代”,网络假新闻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以上种种,都构成对舆论生态的侵蚀、对社会道义的破坏。
(三)
面对网络新闻造假花样不断翻新的“魔高一尺”,到底有没有治理的新法子可以“道高一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探索。
以更有力的手段揪出“李鬼”。网络虚假新闻存在已久,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快速迭代更新,又出现了很多新形式和新问题,加大了治理难度。与此同时,一些平台奉行流量至上的逻辑,借着算法推荐的名义,任由假新闻、“标题党”、争议性话题泛滥。有研究就指出,基于经济和商业上的理由,社交媒体和平台缺乏足够激励规制自身平台上的假新闻。
平台也需认识到,放任虚假新闻传播所带来的流量不可能长久。有必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监管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置网络虚假新闻,在维护内容生态上担起社会责任。比如对疑似的虚假新闻、AI生成的造假信息等迅速加以识别并切断其传播链、利益链,对网络新闻造假者及其账号的处理也应更加彻底、坚决,防止其改头换面、旧戏重演。有关部门当加强对平台的督促,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对制造虚假新闻的个人或机构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以儆效尤。除了删除虚假新闻、关停违规账号等常规操作外,最重要的是把“刀子”落下去,比如可以对加大对虚假新闻“始作俑者”的处罚;比如可以将制作、传播虚假新闻的网络主体列入黑名单,从制度上作出威慑。
以更快捷的方式“跑赢”谣言。有人这样打比方:网络谣言和虚假新闻就像杂草,除了需要及时清除,更要让田地里长满健康的庄稼,才能把杂草的生存空间挤压到最小。杂草生长越快,除草和种健康庄稼的速度就要更快。
近年来,部分网络平台已经建立了辟谣机制,及时澄清发现的网络新闻造假事件,相关部门也协同联动,快速发布调查和处置结果,回应社会关切。是否还可以对算法推荐、日常监测、线索收集等技术和机制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从而更加迅速、精准地推送辟谣信息,并建立快捷方式发动网民提供线索,让更多流量“流”向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以更锐利的眼神辨别真假。从此次“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可以看出,当前不少虚假网络新闻的产生,背后的原因是畸形的“流量观”。为了获得更多流量并变现,很多网红、自媒体等在缺乏素材时选择自编自导自演,甚至“铤而走险”炮制假新闻,以迎合当前一些人对搞笑猎奇信息的需求。对网友来说,面对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需要尽量保持客观理性,可以多方面了解情况。当事实与情绪交织在一起,唯有擦亮眼睛,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方能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对新闻媒体而言,提升专业素养是防止虚假新闻的重要一招。在报道网络动态时需要注意核实,多进行一些交叉采访,反复求证,而不要听信单方面信源,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放弃了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有时候一些短视频博主明明是为了拍段子而虚构剧情,但是一些媒体看到后直接采用,把段子当新闻传了出去,这样就成了网络虚假新闻的“帮手”。
当平台能够及时监管并发现虚假新闻、网友能够识别假新闻、个人和机构都不敢制造虚假新闻的时候,我们的网络空间会更加风清气正。
【来源】综合@平安西湖、公安部网安局、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浙江宣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