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成长“天花板”,让社区工作者有奔头

南方评论
+订阅

文|刘艳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我国首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广大社区工作者再释政策利好。

社区工作者说起来专业,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久前,社区干部孟二梅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是谁在偏僻的角落里,排布下如此可信赖的人?过去无缘相识,因为她平凡,危难中堪当重任,因为她不忘初心。”实现基层善治,需要的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可信赖的人”。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专业化、年轻化的社区工作者涌现,据统计,在城市社区工作者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了三四成。

然而,现实中相关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并没有跟上,使得制约年轻社区干部成长成才的“天花板”很难打破。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区工作者已达433.8万人,从《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行业标准来看,他们要重点围绕老年群体、困难群体、特殊人群、流动人口和留守人员服务需求,共有7大项、34小项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内容。一边是繁重的基层工作任务,一边缺乏上升空间、社会认可度不高、“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社区工作多被当作“跳板”,招录到岗后流失率高、队伍稳定性不够。

从这个角度看,首次出台如此高级别的文件,提升就业吸引力、岗位认同感、队伍稳定性等深意不难想见。具体来看,《意见》提出,着力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构建符合社区工作者工作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强化注重基层和实践的导向,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鼓励和支持优秀社区工作者到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担任特聘导师。此外,注重从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符合条件的可入“事业编”,特别优秀的还可以选拔进街道(乡镇)领导班子。从制度设计上,打通了社区工作者的“选培管评”各环节,让他们扎根一线更有方向、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此外,《意见》还提出,建立健全奖励惩戒机制、落实薪酬待遇保障、大力宣传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等,采取务实措施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关爱力度,让社区工作摆脱传统刻板印象,成为更有尊严更体面的职业、事业。还有,针对他们现实中遇到的临时性工作多、考评多等问题,明确要持续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为居民群众服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推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五年来,全国社工证考试报名人数呈爆发式增长,从2018年的42.45万,到2022年的约89万,让人直观地看到发展壮大基层治理力量的可观前景。期待越来越多有知识、有本领、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社区,在基层一线历练成才、绽放芳华。

编辑 佘余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