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吴晓波:东莞是一座“活力、包容、渴望”之城
4月11日,在湾区向新 质造东莞——2024年东莞民营企业家论坛暨吴晓波湾区行活动上,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为东莞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吴晓波表示,东莞产业已从“草根经济”发展到“树根经济”,日益提升的城市品质也成为重要吸引力,东莞是一座“活力、包容、渴望”之城。只要企业家有信心,东莞就有希望,中国制造业就有希望。
观点1:
东莞产业已从“草根经济”发展到“树根经济”
南方日报、南方+:2022年您在考察东莞慕思、马可波罗等企业后,写出了那篇著名的《从“草根经济”到“树根经济”》,有哪些细节触动您产生了这个想法?
吴晓波:“草根经济”是80年代开始对民营经济的一种描述,我认为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非常正确的。但如今的各行各业,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区域经济中民营企业的占比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市场中民营企业迸发活力。国民经济的格局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民营企业在快速成长,如果还用“草根经济”形容,是一种误读,在政策设计和在产业依赖度方面,也会产生很大的偏移。
2022年我来东莞调研,同行的还有一位从北京来的老经济学家,他十分关心、爱护民营企业家,还写了《民营企业论》。他在演讲中提到,“草根经济”就意味着很小很散,给他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发芽。听了他的发言,我与他交流,东莞这么多的民营企业家,哪个是“草根”?他们有学历、资本、产品、意识,他们已经不是“草根”而是“树根”,代表着东莞经济的发展速度。
观点2:
东莞日益提升的城市品质成为重要吸引力
南方日报、南方+:吴晓波老师是东莞的老朋友了,您曾经来过东莞20多次。近年来东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东莞作为全国10个超大城市之一,喊出了“强心”的口号,建设国际商务区。您认为CBD对经济大市、人口大市有什么意义?
吴晓波:4月10日,我和南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韩暖渠到新建成的华润置地悦府了解东莞CBD的建设情况。东莞的核心城区缺乏天际线,这可能是过去几十年东莞多镇化发展的特点。现在,东莞建设CBD核心区,对东莞未来的城市品质提升意义重大。
东莞要把1000多万人口中一部分优秀的人才、资本、商业、金融聚集到相对集中的区域,这是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东莞多点化发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驱动各个镇街的活力,但这也导致公共资源没办法聚集在一个区域。我认为在未来的三五年内,东莞有坚定的城市发展战略,那么CBD建成之后,城市品质会发生重大改变。
观点3:
东莞是一座“活力、包容、渴望”之城
南方+:作为一位资深的观察者,如果用三个关键词评价东莞这座城市,您会用哪三个?
吴晓波:我1992年就来东莞调研,东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活力。这个活力体现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身上。第二是包容,这次我们调研的炎墨方案和鼎泰科技,两家企业的创始人来自四川和河南。在东莞,你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第三是渴望,东莞有很多“90后”年轻人,他们很积极的在寻找未来的可能性,寻找创新和发展,这非常像东莞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再造的基因,不仅在物质层面,人文基因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观点4:
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企业
南方+: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这两条主线。我们想听听吴老师的看法。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应该怎样做?
吴晓波:这两年,慕思和马可波罗是我在东莞接触比较多的两个企业,他们已经是行业内的龙头,他们虽是传统制造业企业,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企业生产线完成了从环保到大规模的定制生产,而在5-10年前,生产工艺还是涂模、机床生产、床垫生产。生产线的革命让这些企业成为工业4.0的重要实践者。
无论是慕思床垫还是马可波罗的岩板,他们在全球同类产品中有很强的竞争力,甚至还具有价格优势,这个优势不是更便宜,反而是更贵。马可波罗岩板的曲面能力、产品的呈现场景,都远远超过了意大利的同类产品。所以所谓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工业材料、生产线、技术的变革,意味着你是否能承接住工业4.0带来的新材料革命、智能化革命的浪潮,这些企业是最好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第二,新质生产力也是文化生产力,你的制造业产品是否和艺术融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家企业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它就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既是芯片,也是岩板,关键是承载哪些新经济元素。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讲,即使是生产毛巾、电钻的企业,在20年前是传统产业,但今天也可以成为国际化竞争的代表。
观点5:
新质生产力培育,向硬科技和软文化双向发力
南方日报、南方+: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除了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身还应该做什么样的努力?
吴晓波: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名词,这是多年来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中国制造最早的底层逻辑是规模、成本、勤劳,包括东莞曾经的“三堂经济”,也是在规模、成本、勤劳的合力下,达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去获取“微笑曲线”底层的利益。但“微笑曲线”被打破之后,一方面,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工业设计能力、研发能力、科技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产品的市场创新和拓展能力,“微笑曲线”才能被慢慢拉平。所以这一次政府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在硬科技和软文化的拓展和努力。
这次来到东莞炎墨方案和鼎泰科技两家企业做调研,可以明显感受到企业家承受的压力,一方面是自身内卷的压力,以前一个电钻卖20元,现在卖1块钱,这要求企业自身不断迭代变革。另一方面是外部的压力,例如国外产品的断供,易耗品采购减少,在未来几年内,我们的企业都必须在内卷和外冲双重压力下寻求变革。
观点6:
专精特新是中国制造的“尖兵矩阵”
南方日报、南方+:您曾说,2024年专精特新将成为中国制造业进步的一个“尖兵矩阵”。东莞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您认为,东莞应该如何壮大这个尖兵矩阵?
吴晓波:东莞在专精特新领域有特别大的优势。东莞早年是做终端消费品贸易,当终端消费品贸易达到一定规模后,中间件业务起势,这是产业自然养成的过程。中间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主力战场。鼎泰科技是典型的中间件企业,过去他们落地东莞是因为机械工业、加工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这些企业成长之后,他们的产业已经进军海外,这是东莞的优势。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拥有的不仅是各种产品,更重要的是完善的产业生态,包括中试能力、技师人才、资本、上下游产业链。在这个环境下,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起来。政府应该营造好的产业氛围和营商环境。例如,南城与银行、保险公司合作,打造科技保险等产品,提供服务性工作,这有助于企业的发展。目前,宁波、苏州、东莞、青岛是拥有专精特新企业较多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共同点是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
观点7:
东莞营商环境值得信赖
南方日报、南方+:您认为对企业而言发展生态非常重要。您怎样评价东莞的营商环境?
吴晓波:在我写《激荡三十年》这本书的时候,张五常老师讲述了一个案例:早在1979年,东莞就实行联合办公。当时在一个房间内,政府各部门成排坐着盖章,业务办理十分高效。现场有一个香港人表示,要回来支持东莞经济,这个场景代表着东莞的未来。可以看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莞政府已经转型成服务型政府,联合办公就是一个缩影。这个场景对张五常老师的触动很大,基于此,他在当时提出了中国有可能走上商品经济道路的观点。
东莞的发展一是民营经济的结果,二是东莞天然与香港、东南亚链接密切。早期从香港、东南亚回来的民营企业家经营服装厂,或是生产收音机、喇叭等产品,他们自然具有从事外贸行业的倾向。所以,张五常老师在1979年看到的场景,代表了东莞未来40年可能的方向。
观点8:
企业出海,关键是掌握产业链条的“发动机”
南方日报、南方+:去年,您在湾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做了《大周期与企业出海机会》的演讲。东莞是一座外向型经济大市,您对企业出海有哪些建议?
吴晓波:出海是未来十年里,中国制造业的方向之一。2018年,我来广佛调研时,很多企业的电器已经出海。其中我发现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出海有风险,先去哪个国家,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不一样,很多出海企业面临税收、民俗等多方面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或是和外企合作,完善产业配套,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帮助当下需要出海的企业规避风险,稳健发展。
这一轮出海浪潮中非常考验中国区域经济的产业竞争力和勾连能力。各个城市在行业中的产业引导力到底有多强?他的实验室、趋势发布、原材料耗材和生产聚集在这里,意味着该行业的中心轴依旧稳健扎根在这座城市。所以,地方政府要提升发展能力,以美妆行业为例,企业生产化妆品需要做产品测试,而实验室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中小企业难以负担的,政府将这些设施建设起来,慢慢地将这个行业的“发动机”留住。
观点9:
只要企业家的精气神还在,东莞就有未来
南方日报、南方+:您曾说“商业是一场持久战,一开始比拼的是灵感、勇猛、和运气,接下来拼的是坚忍、格局和理性”。近年来,有的企业遇到一些困难。您认为,企业家应该怎样坚定发展信心?
吴晓波:企业家缺乏信心,我认为来自所有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出现在他们不可控的能力范围之内。很多企业看好国家,也有资金、产品和市场,但没有信心。所以,可能信心很难被激发,信心要内生。
产品、技术、资金是企业本身可以掌控的,但是营商环境、国际关系等因素是在企业家认知和可控范围之外的,这对企业家判断未来趋势产生严重干扰,所以我认为当下企业家信心不足主要来自外部因素。
基于此,当前应该在全国营造对外开放、加快改革、简政放权的外部氛围,这个氛围形成后,企业家信心自然会重新焕发。
【策划】靳延明 郝金朋
【出镜】吴擒虎
【文字】靳延明 吴擒虎 郑家琪
【摄影/摄像/剪辑】龚名扬 邓浩 郑家琪 李家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