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三月三”:曲水流觞的情怀人生

南方+

文|张向荣

古代文人多雅集活动,三五知己邀约大自然中,听风赏月、品茗赋诗,以文会友,好不快哉!历史上诸多雅集又以“曲水流觞”最为出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详细记载了当时的胜景:

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农历三月三,时任会稽内史兼右将军令的王羲之约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彬之、魏滂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旁)“修禊事也”,其“修禊事”指的就是古代的大型传统节日——上巳节的“祓禊”之事。

上巳节是古人的重要节日,汉初之前已成规模,最初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称“上巳”。魏晋时,上巳节定于三月初三,故而又称“三月三”。有关上巳节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汉初的《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畔浴”。上巳节当天,人们临水祭神斋戒,以兰草流水作兰汤沐浴,洗濯旧晦,辟灾祈福,寓意美好生活,故称“祓禊”。

魏晋以后,上巳节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除了临水洗濯以外,赏春游玩、娱乐禊饮、结伴踏青也成为上巳节的主题,当然也就派生出了东晋文人的雅集活动“曲水流觞”。王羲之等人在水边以流杯为戏,饮酒作诗,娱悦春日,一派“众乐乐”的文人景观。“兰亭”藉借《兰亭集序》艺术进入历史,“曲水流觞”也因上巳节而成为历史存在感颇强的雅集符号,被历代文人所羡,甚至成为后世文人的文化记忆。

唐代诗人白居易作《和春深》诗二十首,其中有忆兰亭雅集的佳句:“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弄水游童棹,湔裾小妇车。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诗人常建也借诗《三日寻李九庄》怀思兰亭流觞之会:“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作者三月初三寻访家住杨林东渡头的李姓友人。他一路沿溪行舟,途中听雨、观景、看桃花岸,春光融融,又是三月初三,此情此景,作者自然联想到了历史上的曲水流觞,“永和三日荡轻舟”,眼前之境与历史事件重合,诗意况味油然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曲水流觞一方面顺应了上巳节濯晦祛污的意义传统,同时也加强了文人的代际认同,客观上成就了中国文人“情怀人生”的文脉赓续。

唐朝壁画中的上巳节宴饮场景。(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

《兰亭集序》因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而流芳后世,《兰亭诗》的“情怀”价值同样不可小觑。当日参与曲水觞饮的雅士们纷纷作诗,畅叙悠怀,其中雅士王彬之留诗“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诗的前两句写时景,并无特别之处,后两句则借景疏放,“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二句一出,全诗意境瞬间升华,作者以“自得其乐”而体验,其陶然之趣跃然纸上。当然,这首诗并不是蜚声史册的名篇,但所传递出的情怀却启发了后人。晚唐李德裕作诗《重忆山居六首·钓石》纪念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其句“所钓不在鱼,挥纶以自适”,恰好回应了兰亭诗人所追寻的内心之感。同样,北宋苏轼谪居海南儋州,他在《书上元夜游》中道:“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短短几句话,苏轼的超然情态一目了然。苏轼之文是超越意识的典范,他以文会心,自寻乐趣、自赏心境,“随缘而自适”的生命情怀是文学史上一道瑰丽的风景线。

以上巳节为载体的曲水流觞,与之关联的临水而祭、兰亭诗会,以及由此诞生的雅集、雅士、雅兴、雅事,成为中华文化演进的范本。人们追求身心的纯洁纯净,上巳节“兰汤沐浴”,就是人们赋予身心的一种行为体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濯洗身心,方能一往而前。人们追求唯美自然,上巳节郊游禊饮习俗,被具象化为“曲水流觞”,人们的诗意在自然之中获得了彻底的释放,也正是自然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纯粹而丰盈的美。人们追求诗和远方,向往“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黄庭坚 《与王观复书》)的理想境界,那么,以身心和自然为渡口的雅集聚合,曲水流觞为范本,无疑是历代学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

遗憾的是,这大型传统节日——上巳节正消弭于历史记忆之中。上巳节发端于上古、兴于两汉、极盛于唐,却在宋代开始无端式微,以至于宋人习俗名著《东京梦华录》竟无上巳节的专篇介绍。稍晚一些的文献典籍,对上巳节的记载亦是很少,即便有,也只是对历史记忆的复刻。如今,我们对上巳节的追忆怀思,正说明了它的现状。显然,上巳节之于当代人,其面目已模糊,仅能在历史典籍、搜索引擎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这无疑是一件憾事。但这也意味着新的增长点,对上巳节的追忆,恰是我们提升文化认知的新视野、新挑战。以此为契机,让我们更深入探讨传统节日的意义、影响,以及赓继价值。可以肯定的是,上巳节留下的精神财富,已深深植入到了我们的文脉系统之中,亦如曲水流觞,让身处时间长河中的我们,始终能找到情怀的安放之所。

(本文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