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对话中华白海豚保护专家学者:守护“海上国宝” 延续生态奇观

山海观
+订阅

湛江雷州湾,一头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

湛江雷州湾,一头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

中华白海豚,海洋生态“活指标”。

今年3月,湛江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出圈”走红。这群“海洋精灵”的生存状态,以及湛江乃至全省的海洋生态保护情况,持续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目前,广东共有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其中,位于湛江的雷州湾,畅游着近千条中华白海豚,是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

近期,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先后多次深入一线,直击湛江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4月8日,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记者与中国科学院、中华环保联合会、海洋与渔业部门、高校、媒体等领域专家学者展开对话,围绕湛江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畅聊守护“海上国宝”的故事,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言献策。   南方+ 张由琼 拍摄

●嘉宾

周开亚 中国权威鲸豚研究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林文治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明森 中华环保联合会首席专家

杨 锋 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

张由琼 南方日报、南方+摄影记者

●主持人

吴思旻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精彩观点

◆目前我们明确知道超过200头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只有两个,都在广东,一个在珠江口,一个在湛江。雷州湾这种半封闭的内湾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场地,让白海豚可以躲避肉食性鲨鱼等天敌,给它们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林文治

◆雷州湾发现中华白海豚种群确实是生态奇观,这个奇观的出现需要很多条件,但最重要的一定是:雷州湾近海海域生态环境适合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和生活。生态环境好,人知道,山知道,水知道,鱼知道,自然万物都会知道。

——杨明森

◆推动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提高等级和规格,让我们与白海豚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周开亚

◆雷州湾的中华白海豚不仅是湛江的,更是世界的。提高保护规格,不但必要,更是紧迫。保护最关键的还是人——不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需要勇于为白海豚献身、真正甘于下沉到一线、耐得住寂寞的人。

——杨锋

   南方+ 张由琼 拍摄

白海豚生活海域离我们非常近

南方日报: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被誉为“海上国宝”,目前它在全世界的分布情况如何?

林文治:中华白海豚第一次被科学记录是在我国的珠江口海域,所以它们的物种名字就是chinensis,代表中国。根据现有的分类法,白海豚的分布并不局限在我国近海海域。东南亚以及印度洋东边的部分驼海豚也被纳入同一个种。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白海豚和其他白海豚存在比较高的遗传差异,所以在近代历史上,我们国家的白海豚是作为一个单元独立演化的。

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驼海豚比较,我国的白海豚是没有驼背结构的,而且体色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改变。中华白海豚集中生活在中大型河口或者河流网比较集中的浅海海域,在我国,已知道的白海豚种群主要分布在广东珠江口、湛江,福建厦门,广西三娘湾,海南西南海域以及台湾西岸海域,此外,在广东汕头、福建东山也有少量个体存在。

这些地方水深基本只有几米到十几米,也就是说,白海豚生活的海域实际离我们非常近。我们在湛江做调查时曾拍到这样的照片:一头白海豚带着它的宝宝跃出水面呼吸,两个岸上的渔民就看着它们游过。我们也曾见过白海豚就在距离岸线只有3—5米的地方捕食。因此对于本地的渔民来说,看到中华白海豚是件稀松平常的事。

   南方+ 张由琼 拍摄

南方日报:中华白海豚在繁育等生活习性上有何特点?

林文治:中华白海豚繁育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慢”。白海豚的寿命约40岁,但它们性成熟需要8—10年。海豚妈妈每胎只产一个,怀胎十月,哺乳期2—3年,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照顾小海豚。这种繁育特点的优势是后代的存活率比较高,因此对抗外界环境变化的抗性就比较高。但繁育慢也会带来一定劣势,就是一旦这个物种发生衰退,它们种群恢复的速度也会相对比较慢。

杨锋:中华白海豚的大脑高度发达,有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是地球上与人类最接近的生灵。其中有一个特征,就是它们与人类一样,群居的特征非常明显。我们在海上进行监测调查时,只要发现一头中华白海豚,往往在附近就能发现一群。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带团队来湛江开展中华白海豚调研,首次确定雷州湾是中国沿岸中华白海豚十分重要的栖息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他们一起出海,第一次看到白海豚,觉得它们太可爱了!同时内心感到有些心疼,因为关注、保护它们的人太少了。

后来我经常和东海岛的渔民一起出海。印象很深的是,渔民每次出海都会自己带上桶装垃圾,他们都希望这片海域没有一点垃圾,因为只有干净的海域白海豚才会来。

雷州湾是白海豚天然“庇护所”

南方日报:今年3月以来,湛江雷州湾的中华白海豚接连“刷屏”各大媒体,很多人关注到了守护“海上国宝”的重要性。能否分享一下最近直击中华白海豚的经历?

张由琼:长期以来,南方日报一直持续跟踪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情况。2012年7月,我跟随林文治博士的团队出海调研,当时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现场拍摄到了中华白海豚。2018年8月,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之际,我独自出海去寻访大桥附近的白海豚踪迹,捕捉到了白海豚与港珠澳大桥同框的精彩瞬间。

今年3月末4月初,我们团队一共在湛江雷州湾海域进行了3次出海调查拍摄,每天出海时间近7小时,3月31日的拍摄最为顺利。那天,我们清晨7时左右从东海岛的渔港出发,大约9时30分在海洋牧场附近发现一群中华白海豚,有粉白色的成年豚,也有灰白相间稍微年轻的海豚,还有黑色刚出生不久的幼豚。继续往东边海域行驶约半小时后,又发现一群更大规模的中华白海豚,成年个体更加庞大。

通过无人机和相机的镜头,我们仔细辨认了一下,同框的成年白海豚有8头,再加上灰白色的年轻海豚和黑色幼豚,总数应该有20头左右。

   南方+ 张由琼 拍摄

南方日报:湛江雷州湾为什么会成为中华白海豚栖息的乐园?

林文治:目前,我们明确知道超过200头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只有两个,都在广东,一个在珠江口,一个在湛江。

野生动物选择栖息地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躲避天敌,获取食物。雷州半岛东侧形成湛江港和雷州湾两个半封闭的海湾,汇集附近很多河流,从而塑造了雷州湾和湛江港的近海生态。雷州湾这种半封闭的内湾,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场地,既可以让它们躲避肉食性鲨鱼等天敌,又可以给它们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能够维持庞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在此生存。

杨锋:在雷州半岛的东部海域,从北面的南三岛开始,向南到东海岛、硇洲岛,直至北莉、新竂的海域,面积超1000平方公里,是一片十分理想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这里的白海豚年龄结构合理、总体数量较稳定,因此雷州湾被国内鲸豚类学术研究的权威周开亚老先生推崇为全球中华白海豚天然的“庇护所”。

南方日报:和其他地区的中华白海豚相比,湛江雷州湾的中华白海豚有何不同特点?

林文治:湛江的中华白海豚跟其他地区的种群有较大出入。首先,这个种群有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种群划分,每个种群会有一个特定的类似专属的栖息地,目前我们在湛江海域已识别出4个种群。其次,我们发现雷州湾的白海豚社会关系非常稳定,甚至可以维持几年之久。也正因为有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固定的活动场所,所以我们比较容易掌握在此生活的中华白海豚的活动规律,比较容易在海上看到它们。

和谐共生守护生态奇观

南方日报: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环境的要求极高,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湛江这些年做了哪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

杨锋:2007年,湛江率先建立了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近年来,湛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湛江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在94%以上,走在全省前列。这些都为保护中华白海豚乃至整个海洋生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杨明森:雷州湾发现中华白海豚种群确实是生态奇观,这个奇观的出现需要很多条件,但最重要的一定是:雷州湾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是好的,适合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和生活。

最近20年,广东省、湛江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陆海统筹,持续推进包括海洋生态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湛江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多年保持100%达优良,全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在94%以上,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态环境好,我们人知道,山知道,水知道,鱼知道,自然万物都会知道。

   南方+ 张由琼 拍摄

南方日报: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附近也有海洋牧场,在发展海洋牧场时,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华白海豚?

杨锋:湛江作为海洋大市,是广东省建设海洋牧场的主战场之一。个人认为,只要坚持“科学规划、疏近用远”的原则,我们完全有智慧协调好保护与生产的关系,也完全可以出现耕海牧渔与鲸豚嬉戏和谐相处、同框跳跃的画面。

南方日报: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从微观来理解,是中华白海豚群体,从宏观来看,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奇观。针对雷州湾及其周边的海洋生态修复和保护,湛江做了哪些努力?

杨锋:雷州湾海域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质且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的重要支撑。

湛江拥有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当前全市正加快建设“红树林之城”,一方面,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另一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提升红树林的生态产品价值。比如我们在严格遵守保护条例的前提下,主动研究、推动、提升红树林果实的经济价值,通过退塘还林,结合种养耦合,充分激发林下经济效应。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

南方日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也是中华白海豚健康栖息的关键,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周开亚:现在广东全省上下都很重视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推动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提高等级和规格,让我们与白海豚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杨明森:要与中华白海豚和谐共生,就一定要保护自然万物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中华白海豚生活在近海海域,它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保护中华白海豚最重要的就是减少人为干扰,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控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几年湛江市坚决清理养殖设施、严格控制各类涉海工程等,这都是减少人为干扰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要认识到,减少人为干扰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又能给生态系统留下自我修复的空间——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林文治:动物的保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栖息地的保护,但要在近海海域完全限制人类活动,做全面的栖息地保护是不现实的,渔民生计、近海用地等问题,都跟我们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我们也不希望因完全放开发展而侵害这些珍稀动物的种群延续。所以重要的是明确白海豚的关键栖息地,对其做最基础的栖息地保护,为种群延续提供最基础的保证,然后再去考虑其他海域的综合使用、管理规划。

杨锋:雷州湾的中华白海豚不仅是湛江的,更是世界的。一般科学界认为,类似中华白海豚这种大型的鲸豚类如果数量少于100头,种群后续的繁衍就会存在很大危机,因此抓紧时间提高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等级和规格,不但必要,更是紧迫。

社会上有一种担心的声音:“升格了自然保护区,是不是就限制了发展,什么都干不了了?”我认为,只要做好顶层设计,就能兼顾各方诉求。另外,保护不能只着眼于简单地扩大保护地的范围,最关键的还是人——不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需要勇于为白海豚献身、真正甘于下沉到一线、耐得住寂寞的人。

   南方+ 张由琼 拍摄

南方日报:湛江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出圈”后,很多人对观豚游充满好奇,如何既满足大家观赏的需求,又尽量不打扰到白海豚?

林文治:目前,公众对中华白海豚的认识太少了。什么样的途径能让大家充分认识、了解白海豚?我认为通过旅游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它们,可能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参考世界各地过往经验来看,在没有得到良好管控的情况下,开放观豚游确实会对白海豚带来冲击。因此,如果要做生态观豚游,必须自上而下科学规划、科学管理,提供相应的监管和培训,绝对不能只从个人的角度去促成这件事。

杨锋:我们呼吁保护中华白海豚,如果仅靠户外宣传版画或讲座,受众很难有真切体会。就像我本人,也是见过了白海豚,才会油然生出热爱、保护白海豚的心情。所以我认为,观豚游是应该要去推动的,但是要慎重地推动。

南方日报: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发展观豚生态游?

杨锋:其实观豚可以有很多种“打开方式”。第一种,可以在近岸的地方进行观赏,比如在鲎沙岛上建设观测站;第二种,建设救助站,可以抢救生命受到威胁的中华白海豚,同时开展与游客的互动,这也是个很好的思路;第三种,针对出海观豚做好培训,宁可慢一点推进,也不要大张旗鼓、全面铺开,并且要在线路设计上做好规划,串联其他生态景观和景点,让游客即使看不到白海豚也能感觉收获满满。

林文治:湛江作为观豚地点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是这里的白海豚种类、数量比较多,行为相对规律、稳定,更容易满足观豚的市场需求。其次,湛江市除了白海豚,还有滩涂、珊瑚、鹭鸟等丰富的资源。如果能从顶层设计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就可以激发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魅力,从而减轻白海豚的压力,对游客来说也能看到更多生态景观,更有收获感。

总策划】王更辉 王义军 黄灿  

策划】孙朝阳 曹斯 罗彦军  

统筹】陈戈 王海军

执行】汤凯锋 张由琼 胡良光 顾大炜

【文字】南方+记者 魏钰 陈丹佳 吴思旻

【摄影】南方+记者 张由琼 石磊 姚志豪


编辑 李婉芬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